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2.
本报道的鱼类化石产自湖南石门大京州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在中国泥盆纪地层分区上,化石产地属于华南区的湘、鄂、川交界分区(侯鸿飞等,1988)。该分区泥盆系为一套厚度不超过500m的近岸海相碎屑岩沉积,仅发育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图1),并普遍超覆在志留系温洛克统之上,以角度不整合伏于石炭系或二叠系之下。上泥盆统分两个组,从下而上分别为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黄家磴组系杨敬之、穆恩之(1953)创立,标准地点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东端的黄家磴。岩性为砂岩夹少量页岩,植物化石丰富,并含有误订为植物化石的湖北长阳鱼(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2)。根据植物化石组合面貌,黄家磴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泥盆世早期。写经寺组是谢家荣、刘季辰(1927)创立的。岩性分为二段:下段以泥灰岩为主,含Yunnanella 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等腕足类化石;上段以砂页岩为主,含植物化石,其组合面貌除大致与黄家磴组相似外,还有一些新的分子,如Leptophloeum guanzhuangense、Cyclostigma hunanense等。根据动、植物化石群的性质,写经寺组的时代大致与法门期早期相当。多年来,在这一分区的泥盆纪地层里,很少鱼类化石。杨敬之、穆恩之(1953)曾提及在湖北长阳写经寺组底部发现的鱼化石,这些鱼化石与腕足类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等共生,但种属并未定出。已记述过的鱼化石只有湖北长阳黄家磴组的长阳鱼(潘江,1962)。  相似文献   

3.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5.
鄂西泥盆纪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0年侯德封、赵家骧诸氏在四川东南部酉阳县水车坪附近发现泥盆纪化石,当时邻近地方都未曾发现泥盆纪地层,四川东南部泥盆纪海侵的方向,无法断定。1947年高振西、楚旭春、李毓英诸氏在湖北武昌的蛇山及胭脂巷一带采得海相泥盆纪化石,其海侵方向亦未能确定。至於湖北西部是否有泥盆纪地层存在,为一般地质工作者一向所注意的问题。1950年李捷、谭彭二氏调查鄂西地质时,根据岩石性质,认为谢家荣、刘季辰二氏所命名的写经寺含铁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采自下列不同的两地区:(1)系赵金科及徐煜坚二先生于1948年采自广西永淳中泥盆纪郁江层;(2)系俞建章先生采自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该化石虽然丰富但多为内模,保存较差。  相似文献   

7.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8.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描述的头足类化石,系1955年石油工业部西北地质局潮水102队采集的;包括鹦鹉螺一属一种,菊石三属三种及两个不能定种名的标本。这些标本的产地有三:(一)Megaglossoceras Kansuense(n.sp.)采自中卫红沟石灰岩中(B.54)。野外队寄来的剖面中未曾标明产该化石的层位,但从其围岩的岩性看来推想它可能采自当地的中或上石炭纪地层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1955年地质部华北地质局241队翁礼巽先生等在白云鄂博东北约20公里,百灵庙西北约32公里处采得。根据该队所附简图,珊瑚化石全部产在石灰岩中,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为红色砂岩,岩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北倾斜。珊瑚化石层则位于含上石炭纪(虫筳)科化石层之下约2,500米。珊瑚化石经笔者鉴定,有下列各种属: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的拓扑遗迹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1994,33(4):472-498
以遗迹化石的形成、保存、变形的地质学特征和遗迹生物的内在生物学属性为基础,从欧氏几何学与拓扑学的结合上,记述了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29个遗迹属的分类、命名体系,共生组合关系,遗迹群落,拓扑特征及其古生态、古环境和层序地层意义。新建立了13个拓扑遗迹属,15种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根据遗迹化石的层深分布,识别出表层、浅层、深层和混层遗迹群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笔者于1958年秋,随盛莘夫、王树碑在滇东华宁县盘溪地区进行野外观察时,于水头寨北西45度约100米的石灰岩层内采得的。床板珊瑚化石,经笔者研究,共得7属,13种,其中包括1新属和9新种。该处的地层层序及所含化石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15.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鸡窝寨段中的层孔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绪言贵州泥盆纪的层孔虫,丁文江、王曰伦在1929年已有发现,所采标本由计荣森研究。计荣森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西南部志留纪及泥盆纪层孔虫类之研究”的论文中,有5属8种产于贵州。Anostylotroma kueichowense Chi,Amphipora ramosa(Phillips)Schulz,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中国南部奥陶纪头足类鹦鹉螺类化石,首先经俞建章教授系统地描述,并且奠定了该区动物羣研究的基础,1957年张日东又描述了长阳扬子贝层中的不少种属。本文材料是由全国地质博物馆采自湖北宜昌及陕西汉中一带扬子贝层中。作者研究结果,共得下列8属16种(其中5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另有Bathmoceras 一属详细研究后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7.
蜗牛是一种高等无脊椎软体动物,属腹足纲。它大约在三亿多年前的前泥盆纪,由水域发展到陆地上生活。蜗牛行动迟缓,它的碳酸钙质螺壳,在缺乏石灰岩的沿海地区,常用做烧制贝壳灰的原料。蜗牛化石,对区域性的地层有一定指示意义。1978年,南通市地震地质调查工作者,在该市五山地区的狼山东麓、剑山西麓,海拔约35米的泥盆纪石英砂岩残坡上发现一层棕黄、灰黄色粉砂质黄土层,原以为是侵蚀阶地或塌方后留下的崖坎。后采集到中国蜗牛、窝蜗牛等近十种有关化石,从而加深了对该地  相似文献   

18.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19.
豫西中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1958年期间,笔者前往豫西宝丰、鲁山、登封等地进行寒武纪地层的研究。该区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中寒武统由紫红色、褐色、黄绿色页岩,海绿石灰岩,厚层灰岩及鲕状灰岩所组成,其中含有极其丰富和保存良好的三叶虫化石。除我国常见的标准属如:Sunaspis,Metagraulos,Bailiella,Inouyia,Inouyops,Anomocarella,Proasaphiscus 等之外,尚有若干新的种属。本文描述一些有地层意义的种属并作一简单报导,其中包括4个属和种(1个新属和2个新种)。本文承蒙孙云铸教授细心审阅文稿,卢衍豪教授及张文堂先生提供宝贵意见,吴留生同志摄制图片,笔者在此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20.
新疆精河晚石炭世早期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新疆精河县南基夫克村南基夫克河上游晚石炭世早期东图津河群所产的四射珊瑚8属11种,其中包括2新属8新种。该区晚石炭世早期的四射珊瑚至今没有系统研究发表过。兹将产化石的具体层位列述如下: 11.灰绿色、灰褐色中厚层中粒砂岩夹含砾粗砂岩(未见顶)。3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