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2.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3.
黔南泥盆纪浮游介形类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材料系笔者于1982年10月采自黔南罗甸县沫阳手扒岩、罗悃床井和望谟县桑郎等地泥盆纪地层。计5属3亚属9种,其中包括1未定种。泥盆纪浮游介形类主要保存在南丹型地层中。贵州南部泥盆纪南丹型地层是相当发育的,然而在此之前从未见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下石炭统杜内阶之腕足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贵州南部早石炭世地层及化石羣,经丁文江、王曰伦(1929—1936)、俞建章(1931)、葛利普(1933)、计荣森(1939)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贵州省地质局及中国科学院黔南地层队等单位在黔东南地区,对早石炭世地层的划分和化石羣,都进行过系统鉴定和补充,到目前为止,贵州早石炭世地层划分所依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广西隆林德峨泥盆纪层孔虫7属lO种。东岗岭组的层孔虫虽以块状,球状为主,但也有一些枝状类型的,而且局部较富集。曾有人认为它们是生物礁,但是通过对层孔虫并结合其它生物组合、沉积特征、海水能量及化学成分等因素的研究,表明它们是水下局部隆起的岩滩,属于盆地相的大滨外滩即浅海带的较深部分局部隆起的孤立的碳酸盐岩滩。而层孔虫则是组成碳酸盐岩滩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最早始自贵州,丁文江等对该区泥盆系的分层,在华南泥盆系分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贵州泥盆纪生物群却研究得很差,许多重要的门类如腕足类、珊瑚尚缺乏系统描述。在地层方面,对于海相中泥盆世早期沉积的特征、分布一直不清楚,至于贵州西部泥盆系的发育情况更无正式报导。1959年以来,地质部第四普查大队对贵州境内的泥盆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动物羣,并确立了一些新地层单元。本文所描述的这批重要化石,即由第四普查大队金晓华、刘朝安等最早发现,继由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笔者等,分别于1960—  相似文献   

7.
海蕾化石在中国是很少见的。1943年计荣森先生所描述的独山中海蕾(Mesob-lastus tushanensis Chi)是从贵州南部独山县的下石炭纪革老河统中采得的。1950年7月王钰、杨敬之二先生在吉林省密山县黑台附近的珍珠后山中泥盆黑台层中又发现一个海蕾的萼部化石,这一海蕾标本,经笔者鉴定,属于泥盆海蕾(Devonob-lastus)的一个新种,因此今将此一新种命名为黑台泥盆海蕾(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9.
王慧  要乐  林巍  王秋来 《古生物学报》2022,61(3):427-438
伴随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Kellwasser和泥盆纪–石炭纪之交的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 泥盆纪的主要造礁动物层孔海绵消失、珊瑚多样性急剧减少, 之后的早石炭世是造礁珊瑚的关键复苏期。贵州雅水剖面下石炭统维宪阶上司组发育了丰富的原位珊瑚层, 即层状珊瑚礁, 依据有孔虫化石确定珊瑚层的时代为维宪晚期。上司组珊瑚层主要由丛状复体四射珊瑚组成, 多样性低, 可识别出2属2种: Siphonodendron pauciradiale 和Stylostrotion pentalaxoidea。其中, S. pauciradiale广泛分布于西欧和北非地区维宪晚期的珊瑚礁中, 而S. pentalaxoidea分布局限, 目前仅见于华南板块。雅水剖面维宪晚期全球广布的造礁珊瑚S. pauciradiale的出现, 指示华南地区珊瑚礁的复苏演化过程与全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12.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描述茹廷锵同志1952—1953年在广西桂平县木圭区大产、沙岗一带上泥盆纪矽质岩系中采集的一些菊石。另外著者在横县六景圩附近中泥盆纪郁江层顶部采集的几块属于Lobobactrites 一属的标本,也描述了并包括在内。桂平县木圭区上泥盆纪的矽质岩系,就岩石性质而言,极似分布在广西中东部榴江、修仁、象县和石龙等县的榴江系。它们的地层层位也都是位于中泥盆纪东岗领灰岩  相似文献   

13.
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国际泥盆系及固体矿产与油气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8日至12日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召开。这是在我国举办的泥盆系综合研究的首届国际会议,来自13个国家的近百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考察了桂林附近著名的南边村石炭纪/泥盆纪层型剖面,前不久,这一剖面被遴选为全球石炭纪/泥盆纪界线副层型剖面。会后代表们分3条路线进行了泥盆系及其矿产的野外地质考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泥盆纪分会(SDS)在桂林会议期间召开了工作会议,分会的前任和现任主席和秘书长以及其他一些委员参加了会议。增补了分会委员,王念忠被增选为泥盆纪分会的通讯委员。分会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了步署,南  相似文献   

14.
云南宁蒗泥盆纪层孔虫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首次描述了云南西部泥盆纪层孔虫7属13种。分布于宁蒗泸沽湖的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的大槽子组,含层孔虫2属5种,包括1新种Amphipora ninglangensis sp.nov.和1新亚种Paramphipora raritatis variabilis subsp.nov.,其共骨多为枝状类型,反映了比较闭塞的潟湖或半潟湖相的沉积环境。分布于昔腊坪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的层孔虫出现在拉古德组的中上部,多为块状类型的共骨,有的大量聚集可形成生物层或生物礁。该动物群的面貌除接近于苏联萨拉伊尔外,还含有西藏日土、芒康,滇东、黔南及广西中东部的分子。说明上述海域在中、晚泥盆世时期是连通的。  相似文献   

15.
广西桂林底栖相D/C界线层牙形刺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额头村剖面D/C界线层代表一种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以产底栖生物有孔虫、层孔虫、珊瑚、藻及少量腕足类和腹足类为特征。本文研究额头村剖面的微相并根据该剖面首次获得的牙形刺化石Polygnathuscommuniscommunis,Pseudopolygnathuscontroversus,Pseudopolygnathusden-tilineatus,Bispathodusaculeatusaculeatus,Bispathodusstabilis,Spathognathusstrigosus和有孔虫、珊瑚化石的产出关系及与南边村剖面D/C界线层的对比,认为桂林浅水相D/C界线应置于83层和84-1层之间,Cystophrentis带属泥盆纪,CP间隔带属石炭系。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部泥盆纪地层和生物礁相当发育。湖南邵东中泥盆世棋梓桥期的泥质石灰岩中层孔虫广泛分布,本文共描述邵东廉桥马鞍山棋梓桥期层孔虫12属18种,其中Stromatopora wenshanensis为一新名,代替1982年根据一个云南标本定名为Stromatopora irregularis的种名。 马鞍山礁是—发育在海底平台上的厚度稍有变化的层状礁,马鞍山礁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是由近岸浅海到展状礁普遍发育的开阔台地,再到封闭或半封闭的泻湖或潮坪环境。生物组合和沉积物也随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湖南新邵巨口铺泥盆纪生物礁出现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上部,根据沉积特征的差异,礁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成层性明显,以厚层生物格架灰岩为主;上部以灰白色块状徽晶一亮晶灰岩为主,灰岩成层性很差,生物也较单调。礁体可划分8种沉积微相,其发展过程有明显阶段性。这些阶段性与礁体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相联系。它是开阔浅海与台地浅海相变过渡带上的一种层状礁。礁体内有丰富的层孔虫,计16属近40种。该文选择了较为常见、保存较好的10属18种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19.
计荣森(1907—1942)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古生物学家,虽英年早逝,却著述颇丰。关于其生平,向来所知不详。近来发现其生前所编纂的《计荣森字晓清自编年谱未定稿》,较为详细地记述其生平及学术活动,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本文首次整理发表该年谱,并对其成稿时间与背景、流传情况及史料价值做简要考析。  相似文献   

20.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