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用不同因素诱导与抑制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尾穗苋黄化苗PAL活性与苋红素积累之间的关系。根据激动素诱导的时间曲线表明。PAL活性高峰较早于苋红素积累高峰;PAL活性及苋红素积累都随激动素浓度上升而上升。 光对激动素诱导的PAL活性有增效作用,对苋红素积累也有同样的增效作用。不同光质(蓝、红)对PAL活性的诱导结果表明:蓝光大于红光,同时蓝光下苋红素积累也大于红光。 用环己亚胺、放线菌素D及反式肉桂酸等处理激动素诱导的材料时,发现在各种抑制条件下PAL活性受抑的同时,苋红素合成也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受抑程度也增加,可见PAL活性与苋红素积累之间有密切关系。本文提出了PAL可能参与苋红素双氢吲哚部分合成的设想,这与目前一般认为多巴是双氢吲哚直接前体的观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晚疫病原菌培养滤液含有毒素。毒素处理与孢子接种感染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都有刺激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作用,但刺激的强度毒素处理大于孢子接种,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随着PAL活性的增高,钝化PAL的大分子物质也相应地积累,它是一种抑制蛋白。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羟基肉桂酸CoA连接酶对各种苯丙酸底物的亲合性是不同的,暗示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能形成更多的木质素。  相似文献   

3.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能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对感病品系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能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并刺激PAL活性增高。T小种毒素对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强烈的选择特异性,仅在高浓度时才对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有轻微毒害。玉米大斑病菌产生的毒素其作用与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相反,即对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有选择特异性,但强度较弱。红光对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保持系玉米植株刺激PAL活性增高的程度无甚差异。毒素和红光刺激玉米PAL活性增高的机理是不同的。PAL活性的增高与玉米抗病性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苯丙氨酸解氨酶在诱导黄瓜幼苗抗寒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诱导黄瓜幼苗抗寒性中的作用,采用喷施特异抑制剂(AOPP)的方法控制PAL活性,测定幼苗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低温可以诱导黄瓜幼苗叶片中PAL的基因表达和活性升高;喷施AOPP显著抑制了叶片中PAL活性,减少了酚类和类黄酮物质的积累.低温对黄瓜幼苗造成显著伤害,AOPP预处理加剧了低温对幼苗的损伤,幼苗抗寒性降低.与对照相比,幼苗叶片中相对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光化学猝灭参数Y(NO)升高,胁迫相关基因(PR1-1a、COR47、P5CS、HSP70)的诱导表达受到抑制.低温导致黄瓜幼苗叶片中H2O2积累,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升高,AsA∶DHA减小;喷施AOPP的幼苗中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H2O2过量积累,AsA∶DHA更低.施用H2O2清除剂可以有效缓解喷施AOPP引起的低温损伤加剧,而施用CAT抑制剂的幼苗对低温胁迫更敏感.表明低温诱导了PAL活性升高,促进了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高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可有效清除活性氧分子,维持AsA氧化还原状态,缓解低温引起的光损伤和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生长调节剂对离体银杏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6种生长调节剂诱导离体银杏(Ginkgo biloba Linn.)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300mg·L-1ETP诱导作用最强,其动态诱导在处理4 h后最高;40 mg·L-1 2,4-D诱导效果最强,并有2个明显的诱导高峰;200mg·L-1CCC诱导作用最强,在处理8 h后出现诱导高峰;除100mg·L-1IAA处理组的酶活性比对照低外,其他浓度的IAA处理均比对照高,诱导作用最强的是70 mg·L-1IAA处理;除了100mg·L-1ABA处理使酶活性略有降低外,其他浓度的ABA处理都能诱导酶活性升高,以75 mg·L-1ABA诱导能力最强,在处理4 h后酶活性最大;4个浓度的GA处理中,仅75 mg·L-1GA处理组的酶活性高于对照,处理8 h后酶活性达到最大.结果说明诱导效果从高至低依次为:乙烯利(ETP)、2,4-D、矮壮素(CCC)、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  相似文献   

6.
小麦黄化苗受伤后(切段)经过约15分钟滞后期,ACC和伤害诱导乙烯增加相平行,两者都能被AVG抑制。环己酰亚胺、DNP,KCN等能抑制诱导乙烯生成,自由基清除剂如抗坏血酸、没食子酸丙酯、苯甲酸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放线菌素D则没有作用。表明伤害诱导乙烯生成亦是遵循Met→SAM→ACC→乙烯途径,伤害刺激了ACC合成,导致乙烯增加。几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SDS,Tween,Triton及CTMA)都具有抑制作用。诱导乙烯的消失并不是由于ACC减少,也不是ACC转化为乙烯的能力下降,推测在伤害诱导乙烯生成和消失过程中,可能还有其它调节步骤或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PAL活性与水稻抗稻瘟病性呈正相关;稻瘟病菌毒液对PAL活性有刺激作用;抗病品种的愈伤组织和整体黄化苗中的PAL在菌毒液中的反应不如感病品种敏感;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菌毒液为害,并能保持较高的PAL活性。因此,可以考虑把PAL活性变化作为鉴定水稻抗稻瘟病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8.
凤仙花中花色素苷累积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MS、White、B_5、SH 4种培养基中,White对花色素苷累积较有利。色素产量随继代次数增加而降低。2,4—D抑制PAL活性及花色素苷累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BA的效果与之相反。不同糖源、温度对花色素苷含量有影响,但与PAL活性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诱导子对百里香再生植株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用蔗糖、NO3-/NH4+、苯丙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诱导培养百里香组培苗30d,以及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壳聚糖诱导培养百里香20、30和40d组培苗植株0~120h,在不同的时间点测定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探讨诱导子对增殖百里香中PAL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碳氮源调控30d后,百里香组培株的PAL活性以蔗糖浓度为2%、NO3-/NH4+比例为2∶1时最高;前体调控添加0.6mmol/L苯丙氨酸、0.8mmol/L谷氨酸和0.4mmol/L酪氨酸处理的百里香组培苗的PAL活性最高,分别为相应对照的126.3%、150.6%和153.9%。培养20d和30d植株的PAL活性均以1.0mmol/L MeJA、100mg/L SA和200mg/L壳聚糖诱导处理的最高,分别为相应对照的610.3%、788.1%、592.5%以及402.4%、541.2%、400.1%;而40d植株经0.5mmol/L MeJA、100mg/L SA和200mg/L壳聚糖诱导的PAL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的390.2%、377.1%和413.4%。可见,在不同时期添加不同的诱导子对百里香再生植株中PAL活性有显著影响,且不同材料和诱导子存在各自适宜的诱导浓度和最佳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与绿原酸合成代谢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克隆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Ib PAL,通过蛋白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二级和三维蛋白结构预测、跨膜结构域以及启动子分析,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启动子序列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解析;通过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甘薯品种的根、茎、茎尖和叶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验证。结果显示,Ib PAL的CDS序列全长2130 bp,编码709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0%以上。Ib PAL蛋白以α螺旋和随机卷曲为主,具有1个可能的跨膜螺旋区。该基因启动子中包含多个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Ib PAL主要在茎和茎尖中表达,其在甘薯品种‘EC16’4个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均可以表达。  相似文献   

11.
胡桐CR2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上升后红厚壳素产量即增加.加入真菌诱导子后,PAL活性与红厚壳素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以PAL抑制物降低PAL活性后,红厚壳素产量也降低;诱导物与抑制物同时加入,PAL活性与红厚壳素产量均界于诱导物处理与未处理之间.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抗稻瘟病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已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与水稻抗稻瘟病有密切相关,水稻受到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侵染时,体内PAL与POD活性会发生显著变化。本文采用30个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为材料,选择经常规浸种、催芽、生长较一致的种子,每一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美洲(虫非)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作为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及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DDT中毒(虫非)蠊体内L-酪氨酸脱羧酶的变化,结果表明,DDT具有诱导酪氨酸脱羧酶活性的作用。用加入放线菌素-D及环己亚胺的方法,证明诱导控制在转录水平。还发现,这一诱导作用伴随着血淋巴中cAMP量的增加。根据DDT的诱导效应只在活体内发生,离体情况下不发生这种情况,以及连续的电刺激也可诱导毒素产生等现象,作者等提出DDT的物理诱导假说。  相似文献   

14.
以2年生丹参离体根为材料,研究了反应液pH、反应时间和材料预培养时间以及苯丙氨酸、肉桂酸和阿魏酸溶液处理对根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PO和PAL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6.0和8.8,反应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最适预培养时间为10~12 h.(2)苯丙氨酸处理能抑制PAL活性,且在0.062 5 mmol·L-1时抑制作用最大,但随浓度增加无规律性变化;浓度低于1.0 mmol·L-1的苯丙氨酸处理能提高PPO的活性,且在0.062 5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强.(3)不同浓度肉桂酸均能抑制PAL活性,并在0.125 mmol·L-1时抑制作用最大,且低浓度(≤0.125 mmol·L-1)的影响比高浓度(≥0.25 mmol·L-1)更大;低浓度肉桂酸(≤0.25 mmol·L-1)处理能提高PPO的活性并在0.25 mmol·L-1时达最大值,而在0.25~2.0 mmol·L-1浓度范围内肉桂酸对PPO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4)阿魏酸对PAL表现出产物反馈抑制作用,并在0.125 mmol·L-1时抑制作用最大,但对PPO的活性有促进作用,且在0.5 mmol·L-1时PPO活性最高.可见,离体丹参根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有其适宜的pH、反应时间和与培养时间,苯丙氨酸、肉桂酸和阿魏酸溶液对2种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且浓度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稻瘟病菌孢子和毒素处理水稻幼苗能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经诱导的水稻植株提取液对稻瘟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三个关键酶(PAL、CA4H、4CL)活力在水稻萌发过程中都有一个消长过程,并存在着伴随性。毒素处理提高了PAL和4CL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张斌  高宝嘉  刘洋 《生态科学》2017,36(1):118-122
为研究油松受人工剪叶和松毛虫取食刺激后, 诱导因素与油松诱导抗性的相关性, 揭示油松的诱导防御机制,以油松和松毛虫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油松体内防御酶系的变化。在河北平泉县选择油松-山杏混交林, 以无任何处理的油松为对照、设定剪叶、10 头和30 头油松毛虫取食处理, 测定各酶在2014 年6 月(取食中期)、7 月(取食后期)、8 月(取食结束后一个月)的活性。结果表明, 各处理均能诱导油松抗虫性的产生。剪叶处理刺激能引起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高效表达; 10 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引起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 30 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诱导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 其中SOD 有明显的滞后诱导效应。说明对油松的不同处理在不同酶的活性上产生的诱导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4.3.1.5)反应机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有关文献阐述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4.3.1.5)反应机理研究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反应机理的提出:其一,米切尔加成反应(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其二,傅氏反应(Friedel-Crafts Reaction)。通常认为该两种反应机理较好地解释了L-Phe的氨消除模式,PAL含有的去氢丙氨酸(DHA)单位是反应活性的关键。随着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的提出,主要基于PAL和HAL(组氨酸解氨酶,EC4.3.1.3)具有高度同源性(19%~29%序列分析),及其对“姐妹”酶HAL的X-射线结构分析,发现催化性的亲电试剂并非DHA,而是3,5-二氢-5-次甲基-4H-咪唑-4-酮(MIO)。由此,提出一对非芳香L-Phe异构体作探针,以支持这一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列出红酵母PAL逆向催化合成非天然芳族氨基酸的相关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连续照光可使玉米和高粱黄化叶切片PEP羧化酶活性提高,同时[~3H]一亮氨酸掺入蛋白质和叶绿素的含量也增加。 应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放线菌素D和光合作用抑制剂DCMU所得资料表明光刺激黄化叶片PEP羧化酶活性的提高与光合电子传递无关而与叶片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放线菌酮和放线菌素D强烈抑制酶的活性,同时也抑制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掺入转绿叶切片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试验表明[~3H]一亮氨酸大量掺入转绿玉米叶切片的PEP羧化酶蛋白中。 应用PEP羧化酶抗血清进行双向免疫扩散和兔疫吸附测定得到的结果亦表明玉米、高粱等C_4植物绿色叶片的PEP羧化酶的形成受光的诱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以L-苯丙氨酸 (L-phe) 为底物,酵母全细胞作酶源,酶促生成产物反式-肉桂酸 (t-Ca)测定苯丙氨解氨酸 (PAP,EC_(4.3.1.5) 活性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程序包括标准物质t-Ca的加样试验,绝对回收率试验,线性回归分析的整套定量分析研宄步骤,建立了一套经过修改的Kalghatgi和Subba Rao(1975) PAL 活性测定法。此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已经用于评价具有PAL活性的酵母菌株在液体培养物中细胞生长和PAL活性形成的时间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选用抗枯萎病突变体‘威廉斯突变体(Musa spp.AAA,Williams Mutant)'为试材,用RT-PCR技术从香蕉叶中克隆得到一个长为1 504 bp,编码501个氨基酸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与其它植物PAL蛋白有较高同源性,尤其是麻疯树和柑橘属同源性高达93%.半定量PCR和酶活性测定被采用研究威廉斯突变体在接种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roce 4(FOC4)茎中PAL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茎中PAL活性呈规律性变化,且均高于同期对照,与其它植物相关研究结果类似,表明PAL与香蕉抗枯萎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