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rhG CSF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 6 0的作用。结果表明 :rhG CSF能够显著抑制HL 6 0细胞生长和C myc基因的表达 ,降低3H TdR的摄入。在含rhG CSF的培养液中经过 2~ 5天的培养 ,部分HL 6 0细胞具备NBT还原能力。这或许说明rhG CSF能导致HL 6 0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分子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因调控因子,lncRNAs在表观遗传学、转录及转录后等多个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lncRNAs可被病毒或干扰素(interferon, IFN)诱导表达,并作为调控因子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调节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重点阐述了lncRNAs在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对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转录的调控作用,并归纳了lncRNAs、IFN和ISGs形成的调控网络,以期为从事lncRNAs调控IFN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增强p53、p21基因表达水平和降低c—myc基因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以及这些基因对细胞产生效应时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中首先构建了正义的p53、p21和反义的c—myc 3种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根据析因实验设计三种载体不同剂量组合。按照组合用质粒转染细胞,然后对转染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进行检测,并采用金正均Q值法、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聚类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量的p53、p21反义c—myc对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的程度各基因间存在差异。在各基因组合中,p21与反义c—myc,p53与反义c—myc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对MCF-7细胞的增殖产生更强的抑制,而p53与p21之间未显示出协同作用。对三基因协同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第一类组合协同作用最明显,第九类组合的抑制率最高。由此推测,作为抑癌基因的p53或CDK抑制基因p21高表达,同时原癌基因c—myc表达受到抑制,可相互协同显著增强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晓鸣  吴淑华 《遗传学报》1989,16(4):312-317
含有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β)基因编码序列的HindⅡ片段,去掉了IFNβ基因5′全部侧翼调控序列,与SV40早期区RNA起始部位下游60个bp处连接,与可选择标记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一道共转化dhfr缺陷的中国地鼠卵(CHO)细胞,经过初步筛选,在未经病毒等诱导条件下,在转化细胞株中测到构成性表达水平为852U/2×10~6细胞·ml·48小时的IFNβ干扰素活性。  相似文献   

5.
IFIT 家族由一类受干扰素诱导表达并具有TPR 结构域的蛋白组成, 但是在鱼类关于IFIT 基因的研究还很少。研究利用哺乳类IFIT 家族基因IFI56 的序列搜索斑马鱼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一个未知基因, 该基因具有哺乳类IFIT 家族保守的基因组结构, 编码蛋白具有保守的TPR 结构域, 暂命名为IFIT-A。RT-PCR 分析表明, Poly I:C 能够诱导IFIT-A 基因转录水平上调。与哺乳类IFIT 家族基因相似, 斑马鱼IFIT-A 启动子存在ISG 基因特有的典型ISRE 结构域。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揭示Poly I:C 和重组IFN 蛋白能激活斑马鱼IFIT-A 启动子活性。此外, 过量表达IFN 调控因子IRF3 和IRF7 能诱导斑马鱼IFIT-A 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证明IFIT-A基因是斑马鱼IFIT 家族成员, IRF3 和IRF7 在其诱导表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43蛋白对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调控。方法: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43蛋白作用于HMEC-1细胞后IP10基因水平的变化,并找到p43蛋白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及最佳作用时间;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p43蛋白是否促进IP10蛋白的分泌,并检测p43蛋白对可能引起IP10上调的相关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控作用,试图找到p43蛋白诱导IP10表达上调的原因。结果及结论:p43蛋白能显著上调IP10的表达,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在p43浓度为70μg/m L、作用时间为6 h时达到峰值;p43蛋白能够诱导IFNγ的分泌,p43蛋白诱导IP10的表达可能是通过上调IFNγ的分泌,并经由JAK-STAT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IFN)作用于细胞膜,诱导产生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和蛋白激酶。2’-5’As可活化RNA分解酶,通过破坏或降解mRNA而抑制病毒的增殖;蛋白激酶可使蛋白质合成的起动因子之一e1F2失活,从而阻断蛋白质的合成以抑制病毒增殖。以此机理,人α2a基因工程干扰素涂膜剂对HSV病毒的繁殖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HSV-Ⅱ的作用大于HSV—Ⅰ。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烷化溶血磷脂(ET—18-OCH3)对骨髓瘤细胞系U266的体外杀伤作用。通过台盼蓝拒染法和克隆形成率来反映ET—18-OCH3对U266细胞的抗增殖效应;通过荧光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降解片段,流式细胞仪作DNA倍体分析来观察ET—18-OCH3诱导U266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RT—PCR检测bcl-2、c—myc 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C—myc蛋白的表达来初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U266细胞经ET—18-OCH3处理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荧光显微镜,电镜下观察均可见凋亡形态学改变,7.5μg/ml ET—18-OCH3作用24小时后出现典型的DNA降解片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为17.53%;RT—PCR显示bcl-2、c-myc mRNA表达均随ET—18-OCH3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减弱,ET—18-OCH3作用24小时后,bcl-2、c—myc mRNA分别减少了86%、72%;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蛋白、C-myc蛋白分别减少了原来的17%、60%。研究结果表明,ET—18-OCH3对U266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简称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乙脑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嗜神经性,它在神经元细胞中大量增殖并造成其损伤,以干扰素(interferons, IFNs)为核心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抵御乙脑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乙脑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后,宿主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病毒的结构成分,并经接头分子和转录因子等信号传递,介导IFN的产生。IFN随后激活下游干扰素信号通路,转录多种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 ISGs),启动宿主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现就乙脑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的固有免疫相关分子,如模式识别分子、关键接头分子、转录因子及IFN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的调控分子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系统与病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不同类型的IFN生物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病毒侵染细胞,诱导细胞产生IFN,IFN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启动宿主防御系统,激活酶和作用因子来拮抗病毒的侵染、复制和转录过程。正因为干扰素在抗病毒防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病毒已经衍生出了有效的方式能够成功的侵染宿主。病毒通过表达一些拮抗蛋白来干扰IFN的诱导产生、IFN的信号转导或效应蛋白的作用,从而终止干扰素的产生并破坏干扰素诱导的其它因子的作用来逃避干扰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