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森林采伐导致秦岭川金丝猴夏季活动范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其行为生态方面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猴群随季节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活动和摄食.但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猴群似乎有规律地生活在同一地区.迄今为止,未见有任何关于川金丝猴在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活动区域完全变迁的报道.我们这项研究,根据1990年和1997年两个夏季的跟踪观察,记录了川金丝猴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改变夏季活动区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2001年4月至2003年1月研究了社群大小的年变化、气候和人类活动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千家坪地区一群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日移动距离的影响。对该群金丝猴进行了8个季节的跟踪研究,每季连续跟踪30d。用社群直线距离法确定猴群的日移动距离,同时调查社群大小,记录人为活动和气象因子。研究结果显示:(1)两年间猴群的个体数增加了14%,但其日移动距离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社群大小的年变化对日移动距离没有影响。(2)猴群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日移动距离比没有人为活动影响时长。(3)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各个季节中,猴群的日移动距离与一天中晴和有云但无降水所占时间的比例没有相关性;与春季和冬季日降雨或雪所占时间的比例呈负相关,但与夏季和秋季的没有相关性,说明降水缩短了冬春季猴群的日移动距离,这可能与川金丝猴的繁殖有关。人为活动对猴群是不利的;冬春季的长时间降水可能是川金丝猴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对不同生境食物供应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川金丝猴猴群食谱的长期记录,并汇集了国内对四川-甘肃和湖北的川金丝猴食性研究结果,集成了这三个地理种群川金丝猴各自的地域性食谱,共计有136 种植物(隶属35 科)被该物种作为采食对象。对来自这三个不同区域(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川金丝猴食谱组成的比较,发现有近半数的植物是三个地理种群共同的采食对象,但其食谱组成差异明显。这可能源于各地植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及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食物采食偏好的不同所致。对其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和湖北的猴群在食谱组成上相近,但四川-甘肃的猴群与前两个地区猴群的食谱组成差异极大。然而湖北和四川-甘肃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偏好倾向,而陕西的猴群与它们明显不同。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食谱组成和采食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种群活动地海拔带重叠度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它们在不同林型中活动的时间分配不一。很明显,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川金丝猴食谱组成来看,该物种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叶食性灵长类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泛化采食者。  相似文献   

4.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格花箐滇金丝猴夜宿地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端的格花箐,对一群(约250只)滇金丝猴的夜宿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整个调查历时13个月,确认研究群的夜宿点54个,共记录夜宿地的利用次数137次,提示研究群在其中一些地点多次夜宿.滇金丝猴夜宿地在平均海拔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猴群夜宿地的平均海拔为3 352 m,为一年中夜宿地分布最高的时期;春季猴群则多选择在低海拔地区夜宿,平均海拔在一年中最低(3 082 m).猴群夜宿地集中分布于3 200~3 400 m的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夜宿地数量和利用频次差异明显.虽然猴群夜宿地主要位于针阔混交林中,但是不同季节猴群夜宿地植被的组成明显不同.猴群明显偏好在位于南坡面和西坡面的地点过夜,在夏季和秋季尚未发现北坡向的夜宿地.研究还表明,不同季节,猴群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少数几个地点多次过夜,但大多数夜宿地在一年中仅利用一次.滇金丝猴为什么会对某些地点多次利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温带地区分布的灵长类动物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容易受到食物不足的胁迫。川金丝猴就是分布于温带区域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食物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是川金丝猴分布的最东缘,该地区的研究对川金丝猴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神农架川金丝猴食源植物和栖息环境 的植被调查,来探讨食物的分布和丰富程度对川金丝猴的影响。在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按照海拔梯度设置88个样方,基于优势树种和数据分析,我们把川金丝猴的栖息地划分为12 个类型。阔叶林的食源植物种类要高于针阔混交林;而低海拔的类型中提供食源植物的种类要高于高海拔类型。尽管川金丝猴的食谱范围很广,但是它喜食的食物种类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在其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内,食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季节的变化和食源植物的分布不均衡都会影响川金丝猴的取食行为和时间分配。我们建议借助人为改造森林结构,增加食源植物的数量,进而达到保护和扩大川金丝猴种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在野外重新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对其食性进行研究,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食谱.本研究以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和格化箐两个滇金丝猴猴群进行7~8年的食性观察为基础,形成滇金丝猴在研究地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食谱.同时通过实地采集、辨认滇金丝猴采食物种及其在不同的海拔、不同植被类型中的分布状况,汇总了滇金丝猴的食物资源分布情况.在调查地区猴群采食的种类有113种,其中菌类1种,地衣2种,种子植物110种,其采食的种类数远多于以往的记录.这种差异可能源于这两个猴群因长期与人接触,降低了对人的警惕性,下到低海拔杂木林以及频繁下地活动所致,并非是它们的食性发生了改变.滇金丝猴的食物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提示该物种的食物供应的波动性很强.猴群周边社区居民对滇金丝猴食物有不同程度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伐薪烧柴、择木建房、采集食用和入药等.  相似文献   

7.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路理论的滇金丝猴生境景观连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李丽  吴巩胜  周跃  李雯雯  梅泽文 《生态学报》2018,38(6):2221-2228
景观连通性对生态系统服务、动植物基因交流的保护以及景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以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电路理论建立滇金丝猴栖息地的连接度模型,分析滇金丝猴栖息地间的连通性,对于连通性较好的区域,识别出了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对于连通性较差的区域,通过电路理论连接度模型确定了影响今后廊道建设的重点保护与恢复区域。结果表明:各区域内部猴群栖息地连通性较好,其中中部地区最优,其次是北部,最差为南部。G3和G4栖息地斑块作为对连接各区域猴群生境斑块起到关键作用的"踏脚石"斑块是今后重点保护与恢复的区域,保护和恢复南部与中部猴群栖息地间"空白区域"的植被对于整个滇金丝猴活动区域的猴群基因交流也尤为重要。方法上,相较于图论得到的单一路径,电路理论得到的多路径更具有现势性。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可为濒危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廊道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开展不同地区的灵长类种群研究,是进一步进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类、行为和认知等比较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秦岭陕西省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大坪峪的川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猴群的种群结构数据收集。结果显示秦岭南坡的猴群基本社会结构组成和秦岭北坡基本一致,但秦岭南坡佛坪的川金丝猴种群显著小于秦岭北坡周至的川金丝猴种群(Z=-2.741,P0.01),且经常发生分群和合群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秦岭南坡的大坪峪栖息地破碎化。  相似文献   

10.
神农架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物分布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食物种类和喜好程度已进行了大量翔实的研究,但在食物的时空分布方面相对薄弱。在2006年8月~2008年7月的两年间,我们对神农架千家坪地区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组成做了调查,同时通过样方法(每隔200 m的海拔梯度)研究了该猴群的食物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以及食物分布海拔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该猴群的食源植物至少有15种,占食物组成的55.0%,而地衣占食物组成的38.4%;该猴群的食物在某些海拔地带具集中分布趋势,但分布密度总体上不高,重要食源植物(占食物组成的5.0%以上)的乔木胸高断面积和灌木冠部面积所占比例在任何季节分别小于12%和小于14%,约89%的乔木和81%的灌木表面没有地衣覆盖;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500 m之间,可能制约着该猴群的活动海拔范围;植物性食物在海拔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春季和夏季比秋季和冬季的分布海拔低,这很可能引起该猴群活动海拔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enzymes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id phosphatase, monoamine oxidase and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cultures of dissociated spinal cord, dorsal root ganglia and cerebellum remo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been studied. The neurons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have morphological and cy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normally developing neur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t is argued that in this experimental model the histo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the neuroblasts at the time of the explant may start and bring to an end the morph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neurons even under conditions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16.
17.
TILLING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是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应用的一种反向遗传学技术。它能高通量低成本地在EMS诱变群体中鉴定出发生在特定基因上的点突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EcoTILLING技术则可发现种质资源中的SNP位点及小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位点。水稻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也是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可以利用的基因组研究模式植物。水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在育种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基于特定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EMS诱变育种、及水稻功能标记开发等方面论述了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