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对高原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海拔的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等;通过质谱测序明确两种高原动物血红蛋白亚型;采用PAML4.8程序分析两种动物血红蛋白亚基中的正向选择位点;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分析正向选择位点对血红蛋白氧亲和力的影响,基于对两种高原动物血液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它们适应低氧的策略。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高原鼢鼠通过增加红细胞数目、减小红细胞体积应答低氧,相反,高原鼠兔通过减少红细胞数目、增大红细胞体积应答低氧;高原鼠兔红细胞中具有α2β2成年型血红蛋白和α2ε2胎儿型血红蛋白,高原鼢鼠红细胞中只有α2β2成年型血红蛋白,但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和别构效应显著高于高原鼠兔;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的血红蛋白α和β亚基中,正向选择的氨基酸位点数目、位置以及它们的侧链基团极性和取向具有明显不同,这可能是造成两种动物血红蛋白氧亲和力不同的重要原因。总之...  相似文献   

2.
高原鼠兔血红蛋白氧亲和力P50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鼠兔(pika)是高原的适应土著动物。在高海拔地区它能保持较高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随海拔的增高它的肺动脉压增高不显著,而且没有过度的红细胞增生,这些都是对低氧环境适应的良好表现。为了探讨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机理,我们分别  相似文献   

3.
高原鼠兔的血象及其与低氧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原鼠兔是新开发的实验动物,能很好地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本研究报道了驯化高原鼠兔的部分血液指标,并与野生高原鼠兔及部分其它实验动物和人的相应指标作了比较。同时对高原鼠兔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机理作了探讨。高原鼠兔红细胞数量高、体积小、红细胞膜表面积大,从而提高了Hb的利用率,使尽可能多的Hb参与摄氧和释氧。  相似文献   

4.
高原鼠兔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润蓉  白琴华 《兽类学报》1995,15(4):298-301
本文应用免疫花环试验法测定了封闭群中高原鼠兔红细胞C3b受体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的花环率,并比较了不同年龄高原鼠兔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红细胞在自身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其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减弱。与人、兔和大白鼠等动物相比,高原鼠兔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高,因此适宜作红细胞免疫实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红细胞低氧适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原鼢鼠对低氧高二氧化碳洞道生境及高原鼠兔对高海拔低氧生境的适应机制,用Sysmex SF-3000血细胞分析仪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两种高原动物的血常规及血红蛋白类型进行分析,后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及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红细胞数显著高于SD大鼠,红细胞压积及平均红细胞容积均显著低于SD大鼠(P<0.05);高原鼢鼠的血红蛋白浓度(HBC)与SD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高原鼠兔的HBC(P<0.05)。高原鼢鼠血红蛋白主要有2种类型,高原鼠兔血红蛋白主要有3种类型,而SD大鼠血红蛋白主要有5种类型。从血红蛋白电泳迁移来看,2种高原动物血红蛋白类型有明显的趋同特征并与SD大鼠具有明显的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长期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高原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表现出趋同进化,同时因生境和习性的差异又表现出各自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高原鼠兔是新开发的兔形目实验动物。本文在分析高原鼠兔胃肠道特征及天然喜食植物营养成分的基础上,根据饲喂实验,初步确定高原鼠兔饲料的营养成分标准为粗蛋白14.90%;粗脂肪3.24%;粗纤维25.79%。通过比较,高原鼠兔对低质饲料的利用率和对植物纤维的需求明显高于家兔。  相似文献   

7.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土著动物,对低氧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为了探讨在低氧环境中两者肺细叶结构的适应特征,应用体视学方法测量了肺细叶相关指标.结果发现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单位面积肺泡数显著高于SD大鼠,单个肺泡面积和弹性纤维/肺实质比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肺泡隔厚度最厚,高原鼠兔最薄,且三种动物具显著差异;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Ta)和调和平均厚度(Th) 均显著低于SD 大鼠;在三个级别的微血管中,高原鼠兔中膜肌层厚度显著低于高原鼢鼠,两种高原动物均显著低于SD大鼠;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SD大鼠.以上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肺细叶结构特征表现出一定趋同,这些特征有利于在低氧条件下提高肺气体扩散容量;但是,肺泡隔厚度和微血管中膜肌层厚度/血管外径比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生境造成的[动物学报 54(3):531-539,2008].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高原鼠兔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编码区并检测其在成年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高原鼠兔脑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 - PCR 获得高原鼠兔NGB cDNA,将其与pGEM - T Easy 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鉴定和测序;制备地高辛标记的RNA 探针并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uit hybridization,ISH) 分析脑红蛋白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中的分布;采用RT - PCR 和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检测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含量。将含有目的片段的阳性克隆经测序和Blast 分析,显示其部分编码序列与GenBank 中绵羊、大鼠等同源性很高(大于84% ),表明本实验所克隆的序列为脑红蛋白基因;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GB 在青藏高原土著动物高原鼠兔脑部分布较为广泛;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都有NGB mRNA 表达,NGB 基因并不是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的,睾丸和肾上腺也有较高的表达。NGB 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分布较为广泛,推测NGB mRNA 可能在高原鼠兔机体较为广泛的区域中发挥着作用,同时为高原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原鼠兔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综述了新型实验动物——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特点,并与移居大鼠、人类及世居高原人群的生理变化进行了比较,对于高原鼠兔的低氧适应机制,从血液学、氧的摄取、氧利用及肺循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高原适应的生理研究及发展方向也做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过多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开展了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实验。为了解3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对高原鼠兔和土著鸟类的影响,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8-9月调查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投药次年,炔雌醚能显著降低高原鼠兔各群数量,而对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无显著影响;炔雌醚组白斑翅雪雀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棕颈雪雀的数量显著高于EP-1组。因此,炔雌醚能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土著鸟类多样性影响较小。使用炔雌醚开展不育控制是高原鼠兔种群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科在中国的分布与现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高行宜  谷景和 《兽类学报》1989,9(4):269-274
蒙古野驴(Asinus h.hemionus)分布于内蒙和甘肃西北角、新疆东北部至准噶尔盆地西部。1982年航调,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有356头,O.02头/平方公里;1986年调查为O.03头/平方公里。估计目前我国境内不超过2000头。西藏野驴(Asinus k.kiang)分布于西藏西部、新疆南缘山地;A.k.holdereri分布于除湟水河谷外青海全境、四川西北角、甘肃祁连山。1984年调查,阿尔金山保护区内有41,262头,0.917头/平方公里。估计我国境内种群约在20万头上。多年考察未发现野马(Equus przewalskii),目前可能在北塔山以东尚有少数残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驼鹿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85一1987年间,作者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根据三阶抽样的原理,选择1 6块样地,设置并调查202条样带,长2476.6km,遇见309条驼鹿足迹链。由此,明确了驼鹿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并确定总栖息面积为1 9万多km2 .平均分布密度为0.0519头/km2,种群数量为9955士397头(a=0.2 ),其种群下降率年平均逃6.3 %,且呈继续下降趋势, 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兔是兔科(Leporidae)动物适应干旱荒漠生境形成的一特殊物种,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生态适应等方面,均表明其为典型的荒漠栖居者。本种广布于塔里木盆地内的农垦绿洲、胡杨林、柽柳灌丛、盐生草甸、戈壁和沙漠边缘的固定与半固定沙丘等多种自然景观中,为盆地特有种。 Hsu,T.C.等(1967,1970,1971)曾报道Lepus americanus等6种兔科动物的核型,Chiarell,A.G.和I.Capana(1973)汇集了学者们早期研究该科Lepus alleni等14种的核型资料,而塔里木兔的核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其作了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86-1992年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群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该群以年平均10.3% 的速度增长,年平均产仔率66.9%。疾病导致个体死亡和雄猴的迁入与迁出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更新世兔属化石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我国现生兔属各种骨骼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的观察与测量数据的分析,修订了已有的兔属化石材料。将周口店第1,2,6,20,山顶洞和东岭子洞等地点以及山东平邑发现的兔标本归入草兔Lepus capensis。以前被归入Lepus wongi种内的标本,除周口店第13地点及蓝田陈家窝子的应属于Lepus teilhardi外,其余地点的皆为Lepus capensis,因此L.wongi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无效种。周口店第16地点的标本归入华南兔Lepus sinensis,是该种目前惟一的化石记录。辽宁营口金牛山的标本暂时归入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我国更新世共发现两个化石种和4个现生种。其中化石种Lepus teilhardi和L.ziboensis出现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现生种L.capensis,L.mandschuricus,L.sinensis和L.comus分别出现在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初步讨论了兔属的起源,认为兔属可能起源于上新世的Trischizolagus。  相似文献   

16.
1. A study of the haematology of the frog Rana esculenta including erythrocyte count (RBC), haemoglobin content (Hb), haematocrit (HCT), mean cell volume (MCV), mean corpuscular haemoglobin (MCH), mean corpuscular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and erythrocyte size as a function of prewinter and winter was made. 2. The RBC count and H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ontrast to MCV and MCH values during prewinter in both sexes. 3. The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was higher in prewinter whereas the length to width ratio (eccentricity) of the cytosome and nucle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winter in both sexes. 4. Sexual differences in the erythrocyte count, Hb content and the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were also observed. 5. The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observations are reported for Rana esculenta.  相似文献   

17.
1984至1987年2月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观察法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
自然寿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高原鼠兔的生存曲线呈L型。最大寿命957天,平均寿命119.9天。1986年出生的幼体,第1胎雄鼠平均寿命108天,雌鼠106天;第2胎雄鼠为58天,雌鼠为66.3天;第3胎雄鼠为24.8天,雌鼠为15.4天.  相似文献   

18.
不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下布氏田鼠非颤抖性产热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 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mg / kg) = 2.53W- 0.4;(2)NE(mg / kg)= 3.3W-0.458;和(3)NE(mg / kg)= 6.6W- 0.458,W 是体重(g),以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测定了3 种剂量诱导的非颤抖性产热情况。结果表明,3 种剂量都能诱导出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在非颤抖性产热大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190±1.342(公式1)、6.166 ±0.852(公式2)和7.005 ±1.501(公式3),但公式(3)剂量下体温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前两个剂量,分别增加了1.9 ±0.9 ℃(公式3)、0.9 ±0.2 ℃(公式1)和0.7 ±0.2 ℃(公式2)。为了防止动物体温过高引起死亡,我们推荐公式(1)和(或)(2)。  相似文献   

19.
为探求适宜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和Fe3+对藻细胞荧光特性的影响,以BBM为基础培养基,选用EDTA-FeNa(Ⅲ)为Fe3+源,设置0、1.79、8.95、17.9、35.8、71.6μmol·L-16种Fe3+浓度梯度,实验测定藻的生长并分析不同Fe3+对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和77 K低温荧光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雨生红球藻CG-06株生长的Fe3+浓度为8.95μmol·L-1,Fe3+浓度较高时,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受到抑制,Fe3+浓度低于1·79μmol.L-1将产生低铁限制。W alz-PAM测定数据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雨生红球藻光系统Ⅱ活性明显下降,开放态的反应中心数目减少,光合作用受到抑制。77 K低温荧光光谱显示,在铁不足或高铁抑制条件下,710 nm荧光峰降低,684 nm和694 nm荧光峰相对增强,说明能量在两个光系统分配上发生变化,能量更多的分配给光系统Ⅱ,限制了光系统Ⅰ的活性。在高铁抑制条件下,CP47蛋白荧光峰降低,CP43蛋白荧光峰增强,推测存在D1蛋白降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研究,获得了农田优势种黑线姬鼠与臭聃的巢区、活动距离、领域性等资料,分析了种间领域性及空间分布的关系。并观察到随着捕获突数增多,对动物的可捕性产生影响,再结合对重捕期体重变化的分析,发现长期标志重捕对两种动物产生了正与负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