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生态学专业学术型和应用型兼顾教学改革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中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分离问题,从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性教育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方面,结合教学经验,试图阐述农业生态学专业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方面兼顾的教学改革途径,以期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效果,培养综合性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2.
章家恩  骆世明 《生态科学》2012,31(4):467-472
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生态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即"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团队--教学平台--精品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模式与管理规范"全方位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同时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材、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全程的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相关做法与经验,旨在为其他高校的生态学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不断扩大, 生态学科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2008—2013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 利用SWOT 分析体系, 分析了农业高校生态学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基于分析, 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生态学课程设计、加强就业指导, 拓展就业渠道、推进学风建设等对策, 旨在为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规划及其相关概念演变和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我国生态规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吸收和借鉴欧美生态规划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发展历程,认为我国生态规划的研究起源于土地资源生态化利用的地理学、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学以及这两大理论的结合;研究上经历了最初的单学科探索,之后的景观生态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与发展,直至当前的多学科交叉、协作研究;其次,归纳出各个研究阶段生态规划及相关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内涵、主要学术观点和代表学者;最后,通过对生态规划及相关规划基本概念的辨析,认为生态规划是一个概念范畴,土地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都源于“生态规划”或可视为“生态规划”的一种类型或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各有侧重,生态规划及其理念应该融入并引导和约束当前规划,促进实现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园林生态学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艺婧  马锦义  袁韵珏 《生态学报》2013,33(9):2665-2675
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50年园林生态学科领域科研发展经过了起步探索(1962-1981)、缓慢发展(1982-2001)、快速发展(2002-2011)3个时期,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末初见端倪,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学科于21世纪初已基本形成.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以及园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问题.当代园林生态研究主要有生态效益研究、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侧重生物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占总体研究成果的76.3%.不同研究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生物与环境研究侧重对植物的研究,生态效益研究侧重净化环境、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则侧重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四个研究方面的论文主题词检索和高频主题关键词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的热点有多样性、群落、水土保持、防灾避险、净化环境、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对CNKI中4个研究方面成果中获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统计(不排重),总体成果中基金项目论文所占比重为10.8%,国家和地方基金是园林生态学科研基金资助的主要来源,基金论文比例之和达到85.4%,且国家和地方基金资助论文较多的是“生态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合计占基金论文79.1%.SCI-E中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为47.1%,是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的4.3倍,且国际基金是基金论文的主要资助来源之一,说明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部分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学界关注.基于CNKI相关主题词统计,“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只有“景观生态学”的1%,“城市生态学”的8.3%,“园林生态学”学科系统理论研究在相关生态学科研究中所占比重很低,其理论和方法研究还较薄弱.今后在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效益和园林植物研究的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支撑,还需拓展交叉生态心理学或环境心理学等其他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人与环境互相作用关系以及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既使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也使人认识到改变一些行为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生态学本科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深入思考和探索高等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专业教学特色,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4):i002-i002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生态教学与研究的重点高校之一,多年来一直针对本学科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现代宏观生物学核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野处与室内”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巩固和发展种群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等现有优势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在多年《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 进行了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创新能力为主线, 立足多元化教学主体, 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即时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归纳为 :(1)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和生产实践; (2)基于教学主体多元化的多元教学模式的灵活选择;(3)开设《农业生态学》综合大实验和田间综合训练,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 (4)生态学理论知识与农业生态实践的合理平衡; (5)设置多种交流平台 , 方便学生随时与教师互动。教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 该教学改革法是适用于生态学和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较为成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生态伦理并结合与之相关问题的辨析,提出了“生态知识与情感目标”双重实现的基本策略,同时,对教材中与生态学相关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归纳,以求教书育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2016年8月25日至27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的8场特邀报告,29个主题会场和“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的多个报告,内容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动植物行为与生态功能、人文与农业生态学等6个分支领域。内容从微生物到动植物,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均有涉及。报告内容表明,单纯的基础研究比例在减少,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较前几届有增高,多学科交叉研究报告显著增加,未来生态学的发展不断贴近生产实践、朝向“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趋势明显。另外,本文还结合现代生态学100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会议围绕“创新生态科学,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为我国生态学领域各类成果搭建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为生态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渠道,其中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含北京)的报告和参会人数一直维持较高比例。总之,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我国生态学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学的研究水平,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生态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暨南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创办,2004年开始招生,由生态学系和水生生物研究中心合一单位负责建设。该专业开办7年来,已培养了80名本科毕业生。结合近年来的办学实践,该文对专业建设目标进行了审视与定位,以利进一步明确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本科办学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社会需求,暨南大学于2003年依托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开办了生态学本科专业,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该文从生态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回顾了办学以来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动物生物学是揭示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生命科学专业本科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主干课程之一,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对于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构建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培养和巩固专业兴趣十分重要。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动物生物学研究对生命学科发展的贡献,阐明了动物生物学教学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作用,引起广大的生物学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动物生物学教学的重视,促进传统重要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观赏渔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朝阳  邴旭文  徐跑  方秀珍 《生物学杂志》2011,28(6):102-103,108
《观赏渔业》是新兴"水族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结合作者多年在《观赏渔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对观赏水族的兴趣为本,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教学的注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该课程实践功能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这对培养水族专业人才,满足中国现代水族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暨南大学生态学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办专业,生态学综合实验是生态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方面的优势,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开设了若干具有水生态特色的综合实验。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论文就该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Biodiversity is a complex, yet essential, concept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ecology and other natural sciences to grasp. As beginner scientists, students must learn to recognize, describe, and interpret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across various spatial scales and underst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human influences. It is also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ec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experiences working with large ecological datasets to develop students’ data science skills and their ability to consider how ecological processes that operate at broader spatial scales (macroscale) affect local ecosystems. To support the goals of improv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macroscal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we formed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hat included grant personnel, scientists, and faculty from ecology and spatial sciences to design a flexible learning activity to teach macroscale biodiversity concepts using large datasets from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 (NEON). We piloted this learning activity in six courses enrolling a total of 109 students, ranging from midlevel ecology and GIS/remote sensing courses, to upper‐level conservation biology. Using our classroom experiences and a pre/postassessment framework, we evaluated whether our learning activity resulted in increased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macroscal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concepts and increased familiarity with analysis techniques, software programs, and large spatio‐ecological datasets. Overall, results suggest that our learning activity improved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biodiversity metrics, and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across several spatial scales. Participating faculty reflected on what went well and what would benefit from changes, and we offer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activity based on this feedback. This learning activity introduced students to macroscale ecology and built student skills in working with big data (i.e., large datasets) and performing basic quantitative analyses, skill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cologists.  相似文献   

17.
China requires industrial ecology (I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subsequ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depletion. Industrial ecology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1997 and now a few Chinese universities offer IE courses. Wuhan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m and since 1999 has committed itself to promoting I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fers different curricula for different majors at all levels: undergraduate, master's, and doctoral. Between 1999 and 2004 more than 5,000 students received IE education at Wuhan University. Although inadequate human resources and a lack of relevant textbooks present challenges to further developing IE education in China, as more universities pay attention to IE, more courses will be developed. It is believed that IE education in China will blossom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8.
19.
深化基因工程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我们构建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为内容的教学改革.既注重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注重传授学会"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基因工程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生物工程专业和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