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微卫星技术研究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锥栗(C. henryi)同域分布居群的空间遗传结构, 探讨了它们的遗传变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的7个微卫星在两物种中共扩增出173个等位基因,两物种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种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0.051), 但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板栗和锥栗在同域居群中具有不同的空间遗传结构,锥栗在100 m内有空间遗传结构,而板栗没有;同时,基于亲缘关系系数FijSp统计值也显示锥栗具有比板栗更强的空间遗传结构(板栗的Sp=0.002;锥栗的Sp=0.018)。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是其传粉和种子散播及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种子的近距离散播和居群密度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板栗和锥栗居群在小尺度上空间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种子的大小及扩散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9对SSR引物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 Deliciasa)两近缘种的5个同域分布复合体和各自1个非同域分布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的探讨.结果表明:1)两物种共有等位基因比例高达81.13%,物种特有等位基因较少(中华猕猴桃:13.27%,美味猕猴桃:5.61%),但共享等位基因表型频率在两近缘种间存在差异,而且与各同域复合体中两物样本的交错程度或间距存在关联;2)两种猕猴桃均具有极高遗传多样性,美味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Ho=0.749,PIC=0.818)都略高于中化猕猴桃(Ho=0.686,PIC=0.799);3)两猕猴桃物种均具有较低的Nei'8居群遗传分化度,但AMOVA分析结果提示种内异域居群间(FST=0.0915)和同域复合体种间(FST=0.111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无法居群遗传分化(GST=0.086;FST=0.2121)高于美味猕猴桃(GST=0.080;FST=0.1420);4)同域分布复合体两物种间的遗传分化(GST=0.020)低于物种内异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桃:GST=0.086;美味猕猴桃:Nm=2.880);5)居群UPGMA聚类提示在同一地域的居群优先聚类,个体聚类结果显示多数个体聚在各自群组内,但各地理居群并不按地理距离的远近聚类,这与Mantel相关性检测所提示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不仅受其广域分布、远交、晚期分化等生活史特性的影响,同时还与猕猴桃的染色体基数高(x=29)、倍性复杂和种间杂交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两种猕猴桃的共享祖先多态性和同域分布种间杂交基因渗透对两猕猴桃的居群遗传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猕猴桃野生居群的SSR分析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猕猴桃的2个商业栽培物种——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9个天然居群(共221个样)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14对猕猴桃引物的筛选,8对重现性好的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在8个多态性位点上共获得222个等位基因。居群等位基因平均数A=17.3,多态位点百分率P-100,多态信息指数PIC为0.87~0.96,显示出我国的猕猴桃野生居群具有极高的遗传多样性。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野生居群拥有高比例的共同等位基因,反映出二者的亲缘关系极近。  相似文献   

4.
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常常发生杂交而导致种间基因渐渗, 从而对相关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近缘种间的杂交渐渗已成为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采用8对cpSSR引物对我国西部高原台地向中东部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同域重叠分布的猕猴桃属(Actinidia)7个物种的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和同域分布种间遗传分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1)在6个多态性位点检测到18个等位基因形成的42个单倍型, 尽管各单倍型间显示了复杂的网状进化关系, 但还是具有明显的物种特异性; (2)各物种有丰富的cpSSR遗传多样性, 但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绵毛猕猴桃(Actinidia fulvicoma var. lanata)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 = 62.50%, hT = 0.173, HT = 0.897), 美味猕猴桃(A. deliciosa)的最低(P = 37.5%, hT = 0.041, HT = 0.516); (3)尽管不同物种的居群分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但种内居群间存在明显分化(GST为0.319–0.780, FST为0.401–0.695), 居群间的基因流不足(Nm为0.219–0.747<1); 其中以美味猕猴桃的居群遗传分化度最高(GST = 0.780, FST = 0.695); (4)遗传分化系数GST(unordered alleles)与NST(ordered alleles)无显著差异, 揭示本研究的大多数猕猴桃属物种不存在系统地理结构, 与用Mantel检验得出的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 (5)除了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A. chinensis / A. deliciosa complex)的湖北五峰(HW)和广西资源(GZ)两个同域复合居群外, 同域分布的物种间遗传分化强烈(FST为0.476–0.990), 与UPGMA聚类时多数居群按各自物种聚类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 中华/美味猕猴桃复合体近缘种间存在明显的共祖多态性和杂交渐渗现象, 近缘种植株分布的交错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亚居群结构对杂交渐渗存在着重要影响。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间杂交渐渗事件稀少, 但存在个别同塑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猕猴桃属植物自然居群cpDNA的遗传特性和渐渗杂交进化模式, 为我国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保育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卫星标记对茅栗(Castanea sequinii)随机大居群以及其中各亚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以探讨植物自然居群内遗传变异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通过9对微卫星引物所产生的119个多态位点,测定了大别山区域内茅栗居群以及各亚居群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值。结果表明:大别山分布的野生茅栗为一个缺乏空间结构的随机大居群,茅栗亚居群之间频繁的花粉流削弱了地理隔离导致的遗传漂变或分化作用在维系居群随机遗传结构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接近亚居群大小的地域范围内(0.228 km)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小地域尺度中的亚居群存在着空间遗传结构。取样的3个亚居群在小格局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遗传变异基本上呈非随机分布,在短距离内(61 m)3个亚居群一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而随着距离的增加,Moran's I值虽然在不同亚居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化,但是总体而言趋向预期值,即不存在空间结构,说明其遗传变异在亚居群内只是在短距离内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研究认为有限的种子散播以及微生境选择等因素可能是产生这种小格局的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植物随机大居群的进化历史和生态过程,同时也为栗属植物中国特有种的保育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9对SSR引物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和美味猕猴桃(A. deliciosa)两近缘种的5个同域分布复合体和各自1个非同域分布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种间杂交渐渗的探讨。结果表明:1)两物种共有等位基因比例高达81.13%,物种特有等位基因较少(中华猕猴桃:13.27%,美味猕猴桃:5.61%),但共享等位基因表型频率在两近缘种间存在差异,而且与各同域复合体中两物种样本的交错程度或间距存在关联;2)两种猕猴桃均具有极高遗传多样性,美味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Ho=0 .749, PIC=0.818)都略高于中华猕猴桃(Ho=0.686,PIC=0.799);3)两猕 猴桃物种均具有较低的Nei’s居群遗传分化度,但AMOVA分析结果揭示种内异域居群间(FST=0.091 5)和同域复合体种间(FST=0.111 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桃居群遗传分化(GST=0.086; FST=0.212 1)高于美味猕猴桃(GST= 0.080;FST=0.142 0);4)同域分布复合体两物种间的遗传分化(GST=0.020)低于物种内异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中华猕猴桃:GST=0.086; 美味猕猴桃:GST=0.080),同域复合体物种间的基因流(Nm=7.89 -29.75)远远高于 同种异域居群间(中华猕猴桃:Nm =2.663; 美味猕猴桃:Nm=2.880); 5)居群UPGMA聚类揭示在同一地域的居群优先聚类,个体聚类结果显示多数个体聚在各自居群组内,但各地理居群并不按地理距离的远近聚类,这与Mantel相关性检测所揭示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性相关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猕猴桃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不仅受其广域分布、远交、晚期分化等生活史特性的影响,同时还与猕猴桃的染色体基数高 (x=29)、倍性复杂和种间杂交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两种猕猴桃的共享祖先多态性和同域分布种间杂交基因渗透对两猕猴桃的居群遗传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无叶豆5个自然居群ISSR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5个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8对ISSR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位点,选择了基因频率在30–70%的ISSR位点,运用GenAlEx6和SAAP4.3软件以及地理距离间隔方法分别计算了5个居群的空间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居群具有明显的空间遗传结构,绝大多数ISSR位点变异呈非随机分布。位于沙漠腹地的B、D居群和位于沙漠东缘的F居群的遗传变异呈现渐变模式,分别在7m,7m及9m范围内个体呈现显著正相关,推测与克隆繁殖占绝对优势、有性更新罕见发生有关,而克隆大小的差别则主要由微生境差异所引起。位于沙漠北缘的G居群的遗传变异呈现双向渐变模式,在3m内个体呈现显著正相关,这与该居群实生幼苗增补密切相关,但花粉和种子的有限散布所导致的距离隔离对该居群空间遗传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沙漠腹地的A居群呈现衰退模式,是因为小居群增加了近交的几率,并引起了遗传漂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板栗居群间等位酶基因频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板栗21个自然群间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及F-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多数等位基因频率在居群间呈随机分布模式,缺乏一定的空间结构;而部分等位基因表现为渐变或双向渐变的非随机分布模式,又具有特定空间结构。中国板栗遗传变异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可能是长距离基因流、自然气候、人类活动、地理距离隔离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还就居群等位基因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在第四纪冰川后,中国板栗以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孑遗中心为起点,等位基因分别沿着向北和向南的不同方向迁移形成现在的居群结构;季风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削弱居群分化的主要因素,而基于环境梯度的选择,是形成由北向南渐变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巴东木莲目前残留的两个最大居群,小溪居群的40个个体和桑植居群的28个个体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两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模式,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及与巴东木莲致濒原因、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检测出来的8个酶系统的19个酶位点,选择基因频率大于01小于09的等位基因,运用等样本频率和等地理距离间隔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两居群不同距离等级下的Moran''s I空间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尺度的小溪居群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缺乏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模式。巴东木莲生境片断化的桑植居群则是相反的结果,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遗传变异空间分布为斑块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桑植居群片断化和地理隔离造成的基因流的限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巴东木莲的保育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濒危物种--巴东木莲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巴东木莲目前残留的两个最大居群, 小溪居群的40个个体和桑植居群的28个个体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两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模式, 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及与巴东木莲致濒原因、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检测出来的8个酶系统的19个酶位点, 选择基因频率大于0 1小于0 9的等位基因, 运用等样本频率和等地理距离间隔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两居群不同距离等级下的Moran’sI空间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 小尺度的小溪居群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缺乏空间结构, 为随机分布模式。巴东木莲生境片断化的桑植居群则是相反的结果, 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 遗传变异空间分布为斑块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桑植居群片断化和地理隔离造成的基因流的限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巴东木莲的保育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属种间体细胞杂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PEG融合方法,分别进行了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chinensis)(2n=2x=58)子叶愈伤组织来源的原生质体与美味猕猴桃(A.deliciosa var.deiciosa)(2n=6x=174)子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以及狗枣猕猴桃(A.kolomikta)(2n=2x=58)叶肉原生质体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融合的1个克隆和中华猕猴桃与狗枣猕猴桃融合的4个克隆的RAPD谱带分别具有双亲特异的DNA谱带;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前者细胞核倍性推测为8倍体,后者细胞核为3倍体、4倍体和5倍体。初步鉴定这5个克隆是猕猴桃属种间体细胞杂种。  相似文献   

12.
梁畴芬  陆益新   《广西植物》1989,9(1):21-23
<正> 大型落叶攀援藤本。幼枝密被淡黄褐色星状短绒毛,尤于枝顶端为甚;二至多年生的枝条毛渐脱落,最后秃净,红褐色至黑褐色,皮孔长圆形,显著;髓心白色至淡褐色,片层状。叶纸质,倒阔卵形至倒卵形或阔卵形,长4.5—12cm,宽4—12.5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极少截平并中间凹入,基部心形,边缘具硬质小齿,幼叶腹面被稀薄的星状短绒毛,背面密被淡白色星状短绒毛,老叶两面毛渐脱落,叶脉显著,在背面突起,侧脉6—9对;叶  相似文献   

13.
用分支分析方法研究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治廷   《广西植物》1991,11(1):36-39
本文根据形态特征和染色体资料,以毛花猕猴桃为外类群,用分支分析法研究美味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含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亲缘关系,产生了三个步长相等的Wagner树。其中一树能较好地与现有地理分布和细胞学资料吻合。反映出中华猕猴桃二倍体衍生出四倍体类型,二者具有直接祖裔关系:美味猕猴桃与中华猕猴桃是已分支发展的两个分类群,但二者亲缘关系密切。可能属于同一物种复合体的两个近缘物种。  相似文献   

14.
15.
猕猴桃愈伤组织的生理差异与原生质体生长和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味猕猴桃和中华猕猴眺子叶愈伤组织系A_(16)N_1,A_(11)B_2和A_(14)N_7,A_(14)B_2的生理分析表明:愈伤组织系A_(16)N_1和A_(14)N_7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能持续分裂。而愈伤组织系A_(11)B_2和A_(14)B_2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不能持续分裂。前两个愈伤组织系的多胺含量高,酚酸含量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过氧化物酶活性低,可溶性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说明用于取得并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的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生长、分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畴芬   《广西植物》1991,11(2):118-3
<正> 秃果毛花猕猴桃 新变种 (图版1) Actinidia eriantha Benth. var. calvescens C. F. Liang, var. nov. A typo differt baccis cylindricis, majoribus, circa 5 cm. longis, tomentosis non velutinis. Guangxi: Guilin, in the Research Orchard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 May 9, 1987, C. F. Liang 34511 (Type, IBK).  相似文献   

17.
以山梨猕猴桃(Actinidia rufa(Siebold and Zuccarini)Planchon ex Miquel)品种‘63101’和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C. F. Liang)品种‘磨山雄7号’杂交产生的400余株F1代个体为材料,连续2~3年对其果实品质和外观特点的9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它们的遗传规律。结果显示 ,子代群体单果质量连续3年低于双亲中值,遗传传递力连续3年低于100%,优势率连续3年均为负值;可溶性固形物子代中值除2015年略低外,其余2年均高于亲中值12.3%;优势率均为正值,遗传传递力均大于100%;子代果实形状出现分离,与母本圆柱形相同的比例占82%;果皮毛被中,偏离母本的有毛比例为60%;果皮颜色出现绿色、绿褐色、褐色的分离,比例为1∶1.5∶1;果实肩部形状多与母本的方形相似,占比为63%;果肉颜色也多与母本的绿色相似,占比为 86%;果实风味中,与父本和母本相似的表型占比均为32%,口感酸的占比18%,超低亲极酸占比1%,超高亲浓甜占比9%。说明杂交子代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表现为趋小和趋高的遗传倾向;果实形状、果实肩部形状和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于母本性状,而果皮毛被的遗传倾向偏离母本性状;果实风味具有广泛的性状分离现象,存在远高于高亲值和远低于低亲值的极端单株。研究结果说明这些子代材料有选育成为优良猕猴桃单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猕猴桃资源的调查及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湖北省猕猴桃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研究的结果:1.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较丰富,共24个种或变种、变型;70%的县、市有分布;总蕴藏量约27500吨。2.从野生猕猴桃中已选育出16个优良单株,正在扩大栽培试种。3.全省已有28个县、市的45个单位进行人工栽培,总面积150公顷。4.近几年来,全省每年加工利用野生猕猴桃约1500吨;加工能力较强,名优产品多,经济效益好,很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9.
报道在桂林的条件下猕猴桃属几个主要种类的不同的播种期、贮藏方法、药剂处理等发芽试验的结果:1.中华猕猴桃以三月中旬至四月巾旬为适宜的播种期.此时播种的发芽率为21.75—54.67%;2.沙贮猕猴桃种子可保持较高的发芽率,比袋藏的高7.5—54.75%;3.猕猴桃种子播种前以激动素处理有较高的发芽率,比对照高38.06—48.02%。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64对AFLP分析引物中随机选取了19对引物组合。经过跑小板的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显带AFLP条带,从中筛选出可做荧光的8对引物。再从中选取了扩增位点丰富,带型质量好,分辨率较高,条带信号强度一致性好,条带分布均匀,且条带较完整的4对引物:E-AAC+M-CAC、E-AAG+M-CTG、E-AAC+M-CAG、EAAC+M-CTA进行荧光跑带、读带。共在156个位点上扩增出条带,4对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2条,多态性比例平均为84.62%,4对引物对10份猕猴桃材料的区分率达100%。说明该4对引物用于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