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3例设为治疗组,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另选取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经随访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经综合评价其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此术式具有对骨折部位起到很好的显露及复位稳定等优点,且在治疗效果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故此方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3例设为治疗组,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另选取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经随访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经综合评价其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此术式具有对骨折部位起到很好的显露及复位稳定等优点,且在治疗效果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故此方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卞敏凯  金永  徐志宏  陈东阳  蒋青 《生物磁学》2013,(34):6661-6664
目的:探讨采用膝关节后内和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3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后内和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HSS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于16周内愈合。Rasmussen放射学评分15~18分,平均17.4分,其中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4.7%。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73~97分,平均91.4分,其中获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采用膝关节后内和(或)后外侧切口、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显露清晰、直视下复位骨折及关节面、固定牢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分为Ⅱ型20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7例、Ⅵ型12例,均采用开放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6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结果为:优3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4%。结论: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的优点,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例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均使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将患者的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并于原手术切口行回植,重建患者的下颌关节。结果:治疗后咬合关系异常者1例,开口范围限制者0例,关节疼痛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关节间隙缩小者1例,髁突骨折块形状异常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髁突稳定者19例,多于治疗前的1例。结论:髁突骨折治疗手术各有优缺点,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患者,虽然手术操作难度大,但能较好地克服了术后患者外部皮肤瘢痕明显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患者面部神经,提高患者治疗质量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 IV型股骨头骨折患者共8例。其中男5例,女3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采用Thompson-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髋关节后侧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可获得充分的显露,并为股骨头的复位、固定提供极大方便,损伤相对较小,对股骨头血运影响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经清创处理后,取前正中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0~1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板、断钉、平台塌陷及骨折再移位情况,骨折均愈合,且无延迟愈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周.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总体优良率为80.9%.结论 前正中直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仅可以实现充分、直接的暴露,方便直视下复位,且骨折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良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9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钢板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angle,PA)、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升高,内翻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逐渐降低(P0.05),治疗6、12个月观察组PA、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获得满意随访。观察组膝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膝关节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等特点,其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差异,本研究选取既往手术治疗的126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根据手术入路分为髌上入路组60例(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髌下入路组66例(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膝关节的恢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髌上入路组和髌下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照射次数和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X线照射次数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髌上入路组HSS评分高于髌下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髌上入路组和髌下入路组患者的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患者的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髌下入路组患者的1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有利于减少X线照射次数、降低手术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例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予以切开复位钢内固定治疗,采用DASH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 Score)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纳入患者平均年龄为63.5±3.2岁(53~82岁),男性2例,女性7例,根据Neer分型,单纯二部分骨折5例,二部分骨折伴肩关节脱位4例。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4.2±3.2个月。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所有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2.7±2.5周,末次随访时,7例无明显肩关节疼痛,2例有轻微疼痛,Constant评分平均87.0±4.2分;DASH评分平均20.9±2.5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平均31.3±2.1;SF-36评分平均分,影像学结果显示:末次随访肱骨头高度平均丢失1.7±0.4 mm,颈干角度平均为126±1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肱骨近端冠状面骨折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后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0例肩胛骨骨折,治疗组20例,行微创后入路内固定术,对照组20例,行Judet入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术后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治疗组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对照组优1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对照组1例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结论:微创后入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肩胛骨骨折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俯卧体位下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35例,治疗外踝骨折时将钢板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使用钢板或螺钉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2枚拉力螺钉固定内踝。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长50~142 min,平均90 min,1例患者内侧切口出现局部红肿,抬高患肢及定期换药后局部红肿好转,未出现明显切口感染征象。2例病人术后出现足背部麻木,分别在术后6周、9周时消失。随访时间6~18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3月X线显示所有病人骨折线模糊,骨痂生长良好,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2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4.29%。结论:在俯卧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可一次性复位、固定后踝和外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在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可降低因反复翻身而污染术野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前路组(46例)采取前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路组(44例)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术前术后下腰痛功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结果:后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同时间前路组相比,后路组ODI值均明显低于前路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分级整体有所提高(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预后较好,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posterior trochanteric osteotomy in acetabular fractures.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08, 32 cases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involving the dome of acetabulum underwent posterior trochanteric osteotomy for a better exposure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 28 cases (16 men and 12 women, mean age 39.9 years, range 16–73 year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n average of 48.9 months (range of 19–95 months) and four were lost during follow up. Of 28 cases, 19 were fresh fractures and 9 were old fractures. The redu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Matta criteria. Clinical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modified 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 scoring. Motor strength of the abductor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grading system. Ectopic ossification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Brooker criteria. Anatomical reduction was achieved in 17 cases and satisfied reduction in 10 patients. Poor reduction happened in an old fracture. All acetabular fractures got a direct bone union and no displacement and deep infection occurred. All osteotomies healed within 3.5 months without any nonunion, proximal migration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loosing or broken of instrumentation, and deep infection. Two superficial infections were healed with a regular dressing. Two patients underwent removal of implants from greater trochanter because of irritation. The strength of the abductors was of Grade 3/5 in two patients, Grade 4/5 in five patients, and normal in the rest. Clinical scoring was excellent to good in 84 %. Ectopic ossification occurred in five patients, grade 1 in two patients, grade 2 in two, and grade 3 in one. But function of hip joint was not seriously affected. Posterior trochanteric osteotomy can provide an adequate exposure of the dome of acetabulum without the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like nonunion, proximal replacement, and weak of the abductors which often occur with standard oblique osteotom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笔者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病例共1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予X线、CT、MRI检查,并按Schatzker分型:IV型IO例,V型12例,VI型6例。结果平均随访8个半月,均获骨性愈合,无螺钉松动、断裂。根据Merchant标准综合评分: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在良好复位,有效稳固的支撑固定下早期功能锻炼,不仅有利于骨折愈合,还对关节功能的最大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搜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微创组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个月后的关节活动度、一年后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2%(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1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前后联合入路按照杜明奎等方法[1]采用LCP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5例:L5神经根损伤2例,骶丛神经损伤3例。前方入路暴露骨盆前环重建钢板固定,后方入路经皮下锁定加压钢板骨折复位固定术,椎管探查减压以MRI显示有无神经压迫为据。结果:5例均获随访,时间3~20(14.8±7.2)个月。2例L5神经根损伤和3例骶丛神经损伤者Frankel分级由C级恢复至E级,术后功能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前后联合入路LCP微创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是一种简单微创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