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山东淄博第四纪裂隙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简要记述产自山东淄博孙家山裂隙群的主要哺乳动物化石,将之分为A、B、C三个动物群。A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18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早期;B动物群时代与周口店第9地点相当,为早更新世晚期;C动物群则可能与周口店第1地点中上部层位的时代相当,为中更新世中晚期。分析不同种类的生态类型并依据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早期本区为相对温湿的草原环境,附近可能有荒漠化现象;早更新世晚期气候较为温湿,无荒漠化现象;中晚更新世主要为林缘—灌丛环境,气候更为湿润。A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特有的动物群,略具南北过渡区的特征;B动物群初具现代动物区系的面貌;C动物群基本与现代动物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2.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陕西洛南龙牙洞动物群的特点、时代及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陕西洛南龙牙洞中采得哺乳动物化石30多个属种,与之共存的有洛南直立人及其石制品。该动物群中同时具有古北区和东洋区的动物,为华北-华南动物地理区系间的一个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可与公王岭动物群对比。动物群的性质反映了当时洛南地区乃至秦岭东段为一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部分属种可能主要因为不适应急剧变化的气候而绝灭。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黄土地层中的哺乳动物群及在磁性地层中的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黄土地层中有确切层位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对比,将黄土地层中的动物化石归纳成如下哺乳动物群:早更新世(2.50─0.73Ma):午城动物群(2.50─1.20Ma)、公王岭动物群(1.20─1.10Ma)和阳郭动物群(1.10─0.90Ma)、中更新世(0.73─0.13Ma):陈家窝子动物群(0.73─0.40Ma);晚更新世(0.13─0.01Ma):柔远─靖远动物群(0.13─0.01Ma);全新世(0.01Ma─Rec):半坡动物群。结果表明:早更新世许多森林习性的化石动物虽然反映出气候较第三纪的寒冷,但比后期温暖湿润。中更新世出现了较多的草原、干旱草原习性的动物,气候更为寒冷干旱,森林逐渐减少或消失,草原或干旱草原得到发展;晚更新世出现的沙鼠、跳鼠等动物,表明气候更加寒冷、干旱,部分地区甚至沙化。  相似文献   

5.
乌尔吉晚更新世动物群和古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尔吉地区晚更新世地层出露广泛,哺乳动物化石常有发现.乌尔吉动物群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的生态性质明显反映了当时应为寒温带湿冷草原为主间有疏林和少量灌丛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6.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相似文献   

7.
陕西渭南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层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陕西渭南游河下游产有泥河湾动物群的三门组之下和上新世蓝田组之上的灰绿色堆积中,发现了许多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些主要类别明显地具有其上新世种和更新世种之间的过渡特点。使整个动物群表现出与上下动物群都不相同的特有性质,因而把它称为“游河动物群”;其所在的一套地层称为“游河组”。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8.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 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河北蔚县大南沟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在河北蔚县一带晚新生界陆相沉积中,陆续发现有四个不同的化石层位,使这一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关系更加明确。本文所记述的大南沟化石点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泥河湾期哺乳动物群,其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黑沟中更新世和岑家湾附近石沟早更新世地层中分别发现了犀牛的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其下颌联合部窄长、无下门齿、牙齿釉质层平滑而无褶皱、牙齿表面无垩质充填,股骨较披毛犀的长,故将其归入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泥河湾盆地的化石是我国早期梅氏犀化石中材料最可靠,地点层位最明确的记录。山神庙咀和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及前脚骨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最好材料,尤其是大黑沟出土的板齿犀牙齿化石,是迄今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的完整材料;依据冠面结构和测量数据,该批材料可归入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裴氏板齿犀特征鲜明,是有效名称,我国早更新世的板齿犀均应归入该种。我国第四纪的板齿犀与高加索板齿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釉质层厚度较大但褶皱不够强烈、下颊齿的下后尖发育、颊齿冠面的前后径多数大于颊舌径、M3比M2小、M3后附尖欠发育,后脊与外脊已完全融合、上颊齿的齿脊更厚。此外,我国的板齿犀与西伯利亚板齿犀也有差异,后者的牙齿齿冠更高、无齿根、釉质层薄且褶皱强烈、上颊齿无后窝。最新地层研究表明,我国含板齿犀属的地层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且集中出现于下更新统。在晚新生代期间,犀牛在泥河湾盆地十分常见,先后出现过如下属种:大唇犀(Chilotherium sp.)(上新世)、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早更新世)、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早更新世)、梅氏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早-中更新世)和真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辽宁安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的 Dicerorhinus kirchbergensis、D. choukoutienensis 和 D. mercki 属同种异名.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应以 Dicerorhinus kirchbergensis (Jger, 1839) 为规范种名;该种与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在头状骨、掌骨、跟骨、骰骨和蹠骨上的差异显著;从其颊齿形态功能和伴生动物群生态习性分析可知, D. kirchbergensis 是温暖湿润环境中林栖或林缘栖的大型双角犀类,以食柔嫩植物为主;它的地史分布与欧洲同名种的基本一致,即从早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晚期,绝对年龄约从130万年前到1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丽江盆地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记了滇西北丽江盆地的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化石产自东元桥村南东元桥组的河流相灰黄、灰色砂层和砂砾层中,计有8属10种,即Megantereon sp.、Equussp.、Dicerorhinus sp.、Cervavitus ultimus、cf.Axis rugosus、cf.Axis yunnanensis、Rusayunnanensis、Rusa sp.、Muntiacus sp.、Bos sp..动物群中的一些属种出现于元谋盆地“元谋人”动物群中,表现出两地动物群的相似性,这为“元谋人” 时代的确定可能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15.
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晚更新世地层及哺乳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记述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黄河阶地堆积及其所产哺乳动物化石,并经 C~(14) 测定,化石距今约22650±300年,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陕西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保存得非常完好,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有其代表,并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第四纪地层中,特别具有意义的是公王岭及陈家窝分别发现了蓝田人头盖骨及下颌骨,一些地区还发现了旧石器,更进一步证实这一地区在第四  相似文献   

17.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2007,26(4):345-360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相似文献   

18.
The ungulates from unit 6 of Gran Dolina (TD6) in the Sierra de Atapuerca (northern Spain) are studied. They include Stephanorhinus etruscus, Equus cf. altidens, Sus scrofa, Dama nestii? vallonetensis, Cervus elaphus, Eucladoceros giulii, Cervidae indet. and Bovini cf. "Bison voigtstedtensis." The taxonomy and strati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st of these taxa are not universally accepted. S. etruscus, D. n.? vallonetensis, E. giulii and "B. voigtstedtensis" are late Early and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 elements. S. scrofa and C. elaphus range from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to Recent. The fauna indicates a late Early or earliest Middle Pleistocene age, which fits the latest Early Pleistocene age suggested by palaeomagnetism. The faunal assemblage does not indicate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virtual absence of "glacial" taxa from the Spanish Early and Middle Pleistocene suggests that glaciations did not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fauna, suggesting that climate was no impediment to a continuous human occupation of Spain from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onwards.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记述了出自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170件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102件分属于Ursussp,Elephasmaximus,Dicerorhinussp,Cervusunicolor,Cervusnippon,Sussp,和Bubalusbubalus,时代为更新世晚期;67件属全新世早期,包括Cetaceagen.etsp.idet,Elephassp,SusscrofaCervusunicolor和Cervusnippon等;属于第三纪晚期的仅有1件鹿超科角化石。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组合不同于已知的我国海域其他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也异于福建中、西部山区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20.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学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泥河湾盆地稻地组与壶流河组、蔚县组命名剖面上分别筛洗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花豹沟剖面选取 3个层位 ,发现小哺乳动物化石 1 0种 ;稻地剖面 6个层位 ,发现化石 2 5种。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 ,以及岩石地层追索对比 ,认为壶流河组与蔚县组从岩性上无法分开 ,应予合并 ,保留蔚县组 ;稻地组与蔚县组为同时期沉积 ,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变关系 ,建议废止稻地组 ;仅保留蔚县组作为泥河湾组之下风成红黏土之上的岩石地层单位 ,其时代为中上新世晚期至晚上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