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全封闭湖泊调角海子的湖沼相沉积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并通过14C测年建立了样品的时间序列;通过孢粉分析及孢粉资料的“地层约束聚类分析”,建立了主要孢粉类型的浓度和百分比图谱,划分出5个孢粉带和9个孢粉亚带,重建了区域植被演化历史,并据此初步探讨了区域全新世以来生态环境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泉州湾西部QZDSZK02孔的沉积孢粉及AMS14 C进行分析,对泉州地区晚全新世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其中,共鉴定出60种孢粉类型,主要以木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为主,含草本植物花粉。根据孢粉特征及测年结果,划分出了4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区植被演化和气候波动的4个阶段。探讨了孢粉来源,通过研究松属与温度的关系,得出泉州地区松属树种的兴衰与温度关系比较密切的结论。泉州湾晚全新世的海侵,可能是沉积物供给的减少或沿海地区构造的下降,不一定是海面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对南海184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84站深海沉积从下至上划分了5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Ⅰ带(460-370 cm):Quercus(常绿)-Pinus-Dacrydium-Magnolia-Polypodiaceae孢粉带;Ⅱ带(370-250 cm):Taxodiaceae-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Ⅲ带(250-140 cm):Pinus-Polypodiaceae-Gramineae-Pteridium孢粉带;Ⅳ带(140-95 cm):Polypodiaceae-Pinus-Quercus(常绿)-Gramineae孢粉带;Ⅴ带(95-0 cm):Dacrydium-Pinus-Cyathea-Polypodiaceae孢粉带.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12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和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84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做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先后共选取采自渤海湾盆地垦利构造带的221块样品进行系统古生物分析,其中孢粉藻类样品130块(岩屑),介形类、轮藻、腹足类样品90块(岩屑),钙质超微样品1块,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序列的生物演化规律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深入剖析这些生储油层位的微体古生物群组合,进而揭示了区域古环境特征,对于开展区域地层对比,指导油气勘探和生烃潜力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土高原3个剖面的孢粉资料及测年数据,恢复了本区180-73万年期间的植被面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和全球其它地区的孢粉、构造、地层、水系演化和火山活动等特征,将此期间植被、气候和环境的演化划分为3个主旋回,6个主要演化阶段,10个亚阶段和5个事件。初步认识到,该时间段的气候环境演化有较大波动,且这些变化不限于局部地区,而是区碱性的,是多种因素(内外动力)作用的结果,且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粉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即:SQ、PV、AV、LP和PG带。据对盆地孢粉植物群性质的讨论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植物群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区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区-欧美区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区型植物群。古地磁研究结果支持这一推论,即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历史基本反映了塔里木地块的漂移、拼合进程。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缘(浙南段)晚第四纪硅藻的发现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缘(浙南段)温州沿海以往第四纪沉积已开展了一些研究,见有丰富的有孔虫、孢粉等生物化石,但未发现硅藻。本项研究在温州CH6井、台州CH5井岩心中发现了大量硅藻化石,本文以温州CH6井丰富的硅藻化石为依据,建立了晚第四纪硅藻组合序列,划分为12个硅藻带,并恢复其古环境演替,根据四个AMS ^14C年代数据,其时代属早、中全新世。  相似文献   

8.
甲查拉组位于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江孜盆地,是江孜地区的最高海相地层,被视为新特提斯洋关闭时代的主要证据。通过对甲查拉组剖面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带:1 Ulmipollenites minor+Ulmoideipites-Myricipites组合带;2 Quercoidites-Caryapollenites组合带;3 Abiespollenites-Betulaceo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组合带。甲查拉组孢粉植物群揭示出其沉积自晚古新世开始,其沉积结束可能延续到早渐新世。推测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为温暖湿润的暖温带或亚热带气候,始新世中晚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早渐新世为温和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四纪孢粉植物群事件的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中国不同区域现有的孢粉资料,发现和民孢粉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伯,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时间约万年的孢粉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约千年的孢粉群贫乏事件和延时间几百年的孢粉群颤动,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ineae事件(1.4Ma.B.P.);Ephedra=Chenopodiacea事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前人在原位孢子方面已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参考现代孢子花粉形态研究成果,大致推测了本区石炭-二叠纪分散孢子花粉的大多数属的植物亲缘关系。通过已建立的含煤地层孢粉组合带推测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有关地质时期及地层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不仅验证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更大意义上将微体形态的孢子花粉与宏观上的植被进行了对比归类,从而使得对研究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古植被的形态面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最后,利用孢粉分析恢复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四段(ES_4)生烃潜力及烃源岩形成条件,通过孢粉相分析表明:北洼有机质以无定形为主,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降解的陆源植物碎屑,指示湖相沉积;南洼构成无定形-孢质组合,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和孢粉,结合膏岩,盐岩沉积指示近岸高盐湖相沉积环境。孢粉相分析结果与烃源岩热解及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具有较好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莱州湾北洼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中等,埋深大,成熟度高,南洼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较好,埋深浅,处于成熟阶段。区域上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与东营凹陷具有较好对比关系。通过古生物,岩石薄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证实孢粉相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对古湖泊演化在时空上有较好响应。明确古湖盆孢粉相及烃源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内在驱动机制对解释油气差异富集及开展优质烃源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莫莫格泡人工剖面14个样品的孢粉分析笔者划分了3个孢粉带:孢粉贫乏带、蒿-藜麻黄孢粉带和蒿-藜孢粉丰富带,根据孢粉组合,HC测年和沉积相的综合分析认为莫莫格泡是1500aB.P.由古河道洼地为砂丘所堵塞形成的,它经历了河湖转换期、湖泊发育早期和湖泊稳定期,其周围植被由菊科-蒿藜草甸草原逐渐过渡为蒿藜为主的疏林草甸草原和草甸草原,古气候由冷干、温凉偏干向温凉转化,近50年来有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太原组的孢粉组合,共计68属,148种(类型)。本文描述了其中的9个新种,2个新组合和4个未定种,并建立一个组合带,即 Pseudolyosporaradialis-Gulisporites discersus-Thymospora thiessenit。根据孢粉组合情况,可看出盆地东部更接近于华北,西部则发生区系上的变化。整个孢粉组合可与盆地北缘、华北地区的太原组以及欧美等地区的维斯法期 C-D 和斯蒂芬期的孢粉组合比较。地质时代当属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18.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QH85—14C钻孔孢粉分析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主要依据青海湖具有~(14)C 年龄数据的 QH 85-14C 钻孔系统孢粉分析资料,将井深4.5m 岩芯所做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分为五个区域性孢粉带,进而论述了青海湖区11,000年来的植被曾经历了疏林草原(11,000—10,000年 BP)、森林草原(10,000年 BP)、森林(8,000—3,500年 BP)、森林草原(3,500—1,500竿 BP)和疏林草原(1500年前至今),反映的气候序列为凉干→温湿→温干阶段。  相似文献   

20.
开鲁盆地白垩系发育,至今已有200余口探井钻遇到上白垩统,其中嫩江组滨浅湖相沉积地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含较丰富的孢粉化石。通过对嫩江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以Schizaeoisporites-BeaupreaiditesLythra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孢粉组合和岩石组合的对比表明,开鲁盆地缺失松辽盆地嫩江组中上部地层。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处于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南缘,孢粉植物群具有过渡性质,反应了偏干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