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顺立  林邦超 《昆虫知识》1996,33(6):340-342
黑胸木蜂大蛾SataspestagalicachinensiClark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近年来,该虫在福建沙县南岭黄植林内发生较为严重,幼虫食叶量大,为害猖獗,严重影响紫胶生产,有关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作者于1987~1990年对该虫的幼期形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寄生及分布黑胸木蜂天蛾的寄主有南岭黄檀、黄檀和葡萄属植物。国内已知分布于广东、福建(沙县、南平、武夷山)。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1]。2生物学特性2.1生活史黑胸木蜂大蛾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里越冬。…  相似文献   

2.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3.
陈志麟 《昆虫知识》1997,34(5):302-303
辣椒实蝇Bactroceralatifrons(Hendel)鉴定以成虫为主,而对辣椒的田间调查或商品贸易中,往往以幼虫出现。因此,幼虫是重要虫态,国外已有准确报道[1],国内尚未见到有关辣椒实蝇幼虫准确鉴定的记载。作者于1993~1995年对该央进行了养殖,并对其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l材料和方法1.三蝇种:采自泰国产辣椒(指天椒)CapsicumfrutescensVar.conoides。1.2幼虫培养:将采集的虫果,放入装有湿沙的养虫缸中,然后置在网笼中,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培养。当老熟幼虫离开寄主,钻入沙中化蛹…  相似文献   

4.
刺槐掌舟蛾PhaleragroleiMoors属鳞翅目、舟蛾科,是危害刺槐的重要害虫。为探讨科学防治技术,1993~1995年作者在日照市东港区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危害在鲁东南日照沿海和苏北地区调查发现,刺槐掌舟蛾只危害刺槐,虫株率达引%,危害严重的植株,幼虫把叶片,叶柄和嫩梢全部食光,致使树势明显衰弱,影响生长。2生物学特性2.l生活史刺槐掌舟蛾在鲁东南沿海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10cm左右深土下化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危害,5月中旬开始老…  相似文献   

5.
小黑瓢虫对高氏瘤粉虱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高氏瘤粉虱不同虫态共存的条件下,小黑标虫对高氏瘤粉虱各虫态的选择次序为卵>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4龄若虫和拟蛹,对卵的捕食率均最高,有明显的嗜好选择;小黑瓢虫幼虫捕食粉虱卵的数量,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递增,其中4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4龄期捕食量平均为1565.42粒,占全幼虫期总食卵量的45.42%,整个幼虫期可捕食高氏瘤粉虱的卵数平均为3446.5粒。小黑瓢虫3龄幼虫对粉虱卵的捕食作用率在所给的猎物密度(1500粒/皿)条件下,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适合小花蝽实验观察的新型微养虫笼.该微养虫笼利用透明的塑料培养皿(直径9 cm,高1.5 cm)、离心管(直径1.5 cm,高5 cm)和尼龙纱网(120目)制成.用封口膜和皮筋将微养虫笼封严,微养虫笼的离心管上锥一个小孔,便于加水.可用于小花蝽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群体饲养密度的确定、交配行为以及捕食行为、捕食量等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浙北马尾松人工林鸟类捕食松毛虫幼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楚国忠 《动物学研究》1987,8(3):239-250
对浙北马尾松人工林的鸟类区系及数量动态以及鸟类捕食松毛虫幼虫进行了实验观察。松毛虫可按季节分为三个世代阶段,各世代阶段的种群密度波动较大,而相应的鸟类平均密度却较稳定。利用防鸟围网采用样方对照法调查鸟类捕食松毛虫幼虫的作用,4至9月鸟类移走实验虫数的4.7—22.2%。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块鸟类的捕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草流夜蛾ChytonixsngrngataButl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我国河北、黑龙江、云南;日本;朝鲜;苏联[1]草HumulusscandensMerr是农田和果园中的主要杂草之一[2]。它经常缠绕在果树和农作物上,给灭生性除草剂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律草流夜蛾仅以草为食,不食害其它植物,具有幼虫期长,生活力强,食量大等特点。为此,作者于1994~1995年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亚形态特征卵:米黄色,半球形。在卵壳上有纵向排列的小刻点。卵直径(0.53±0.02)mm。幼虫:共6龄。1~3龄幼虫临近蜕皮前后虫体变为淡黄色,4龄以…  相似文献   

9.
灰胸突鳃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胸突鳃金龟是沙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以幼虫为害花生等作物的地下部分。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该虫1年多发生1代,以3龄和2龄幼虫越冬。幼虫期326.3天;蛹期24.4天。成虫羽化一般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雄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雌成虫趋光性较弱,成虫寿命20天。每头雌虫产卵8~74粒,散产在5~10cm深的松温沙土中。室内饲养:卵历期平均18.45天,田间观察卵孵化盛期在7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地下害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土壤中上下迁移的活动规律,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在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分层挖土,调查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种群随不同季节的土中分布,并分析其与土壤温湿度及环境的关系。【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地下害虫种群迁移总体呈现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上移,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下潜的规律。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时间、分布深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均不同。春季随着温度升高,上移时间的早晚依次为金针虫、蛴螬、蝼蛄;而当晚秋温度降低时,下潜顺序则相反。冬季低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20 cm以下;而夏季高温时,地下害虫下潜深度多在地下10~20 cm之间,同一种类地下害虫越冬比越夏下潜得更深。从不同种类地下害虫全年垂直活动范围来看,蛴螬活动的土层范围较浅薄,蝼蛄活动的土层较深厚,越冬时下潜的深度也最深。【结论】不同类群地下害虫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不同,在周年活动中均存在着上下往返迁移。  相似文献   

11.
地下害虫发生动态与防治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下害虫是我国重要农林害虫,分布遍及全国,为害相当严重。自1982年原农业部在河南洛阳召开了全国防治地下害虫座谈会后,各地大力开展防治,取得很大进展(有关科研的进展作者曾在本刊1979年4期作过介绍),现仅就近年地下害虫的发生动态,与有关防治意见综述如下。 地下害虫发生概况 自1975年以来,作者先后赴10余省(区)调查,并通过信息了解,目前我国地下害虫发生的情况是: 1.蛴螬为害仍居首位 全国各地一般蛴螬为害均较突出,不少地区调查占总虫量70—80%以上,如1983年河南30个县调查,蛴螬占86.3%。主要为害粮食(小麦、玉米、薯类)、油料(大豆、花生)、甘蔗、药用植物(贝母等)、蔬菜、林木苗圃的树苗、以及绿地、草坪等。  相似文献   

12.
三角新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角新小卷蛾OlethreutesleucaspisMeyrick ,别名黄三角黑卷蛾 ,属鳞翅目 ,小卷蛾亚科。该虫幼虫主要危害荔枝、龙眼嫩叶 ,分布于我国华南、日本、印度等地[1] ,但其卵、幼虫、蛹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等尚未见报道。由于此虫对广西荔枝、龙眼的危害日趋严重 ,已成为主要害虫之一 ,为此 ,作者于 1 991年开始对此虫进行观察 ,1 997~ 1 999年列为广西农业外资项目的子课题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图 1 三角新小卷蛾形态特征1 成虫  2 卵 (放大 )  3 ,4 幼虫  5 蛹1 形态特征 (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食蚜瘿蚊Aphidoletesaphidimyza(Rondani)幼虫生长发育、捕食能力及控蚜效能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从卵到老熟幼虫的发育历期和日捕食量,并测定了食蚜瘿蚊3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食蚜瘿蚊卵和幼虫发育速度加快,捕食天数减少,总捕食量增加,各温度间的总捕食量差异显著。温度为22-30℃时,食蚜瘿蚊幼虫在第3-4天开始捕食蚜虫,随后的1-2d内日捕食量达到高峰,随猎物密度增加,3龄初幼虫捕食量有明显的逐级上升趋势。每个温度下食蚜瘿蚊幼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18-30℃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9、33.0、35.2、48.9头,食蚜瘿蚊幼虫瞬时攻击率26℃时最高为0.99,单头猎物处理时间在30℃时最短为0.02 d。食蚜瘿蚊的控蚜能力30℃时最强,当温度降低时,其控蚜能力相应减弱。【结论】较高的温度有利于食蚜瘿蚊幼虫的发育、捕食和对蚜虫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胡霞  刘强 《昆虫知识》2008,45(1):58-61,F0002
中华食蜂郭公虫Trichodes sinae Chevrolat是西鄂尔多斯地区重要传粉昆虫火红拟孔蜂Hoplitis pyrrhosoma Wu的寄生性天敌。文章报道中华食蜂郭公虫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幼虫和成虫的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虫在西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陆续羽化出巢,成虫取食植物补充营养后,开始交尾、产卵。1龄幼虫能够寻找并钻入火红拟孔蜂的巢室,取食火红拟孔蜂幼虫,直至结茧化蛹。室温条件下,卵期约6~8d,幼虫期约260~280d,蛹期约40~50d;雄虫寿命约28~30d,雌虫寿命约35~40d。  相似文献   

15.
黑角直缘跳甲是五倍子夏寄主盐肤木和红肤杨的重要食叶害虫,一年一代,以卵及卵块在寄主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当寄主幼芽萌发达3cm,叶片尚未完全展开时孵化。幼虫期4—5月,蛹期5—6月,成虫期6—10月,卵期9至次年4月。幼虫始见期随不同年份和不同海拨而异,物候期明显。数量消长与天敌和降雨密切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人工灭虫和保护天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lallela Motschulsky的幼虫(蛴螬),是小麦、花生、大豆、玉米、高粱、马铃薯等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本研究为暗黑鳃金龟幼虫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并为抗虫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提供优良的候选基因。【方法】将HD8E和HD8G两个Bt株系的晶孢悬液饲喂蛴螬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蛴螬中肠进行病理性观察,利用解剖镜观察蛴螬肠道内容物。【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蛴螬的中肠组织出现微绒毛脱落、环肌和纵肌肌纤维降解、中肠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内质网肿胀断裂、线粒体变形等现象。【结论】HD8E和HD8G两个Bt株系可以导致蛴螬中肠组织结构发生明显的病变,且可明显地抑制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取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纹瓣真片叶蜂Eutomostethus reticulatusWei是毛竹(Phyllostachys pubercens Mazelex H.de Lehaie)的食叶害虫。该虫适应毛竹2年萌发1次新叶的特性,多数个体也是历经2年发生1代。以预蛹在土茧中越夏越冬,于第2年或第3年春天羽化出土。幼虫为害期为4月上旬~6月上旬,5月上旬起老熟幼虫陆续入土预蛹。1年1代的预蛹历期近11个月,2年1代的预蛹历期近23个月。报道该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黄板不同悬挂高度、间距和尺寸规格对诱杀黄曲条跳甲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悬挂高度(黄板下边缘距地的悬挂高度分别为:10 cm、15 cm、20 cm);3个不同悬挂间距(黄板悬挂间距3 m、6 m、9 m);3个不同规格大小(黄板长×宽为20 cm×15 cm,25 cm×20 cm,30 cm×20 cm)。结果表明:黄板悬挂时其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诱虫效果最好,平均诱集75.8头/(板·d);黄板悬挂间距为6 m时,诱虫量最多,每板平均诱虫量为62.1头/(板·d);黄板大小为30 cm×20 cm时,诱虫量最大,平均每板诱集83.5头/(板·d)。从单位面积诱虫量分析,黄板大小为20 cm×15 cm时,单位面积内的诱虫量最大,为1 643.3头/m^2。因此,利用黄板诱杀甘蓝上的黄曲条跳甲,建议悬挂高度为黄板下边缘距离地面15 cm,黄板挂板间距为6 m,黄板尺寸大小为25 cm×20 cm。  相似文献   

19.
<正> 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laticollis Lewis是辽宁省阜新地区地下害虫中的优势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我站从1976-1982年,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法国种群对豆蚜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法国种群具有飞行能力较低的特点,在生物防治方面可能更具利用价值。为了使其更好的在田间应用,本文进行了异色瓢虫的法国种群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模型,检验各圆盘方程理论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同一虫态在不同空间水平对蚜虫的捕食能力有显著差异,在广口瓶处理中(较大空间),1~4龄幼虫及雌、雄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4.51、83.33、111.12、166.67、190及200头;不同虫期及成虫的瞬间攻击率a为3龄>4龄>雄虫>雌虫>2龄>1龄,且1龄的处理时间Th最长(0.2225);在培养皿处理中(较小空间),1~4龄幼虫及雌、雄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6.17、19.23、45.45、100、142.86、111.11头,不同虫期的瞬间攻击率a为2龄>3龄>雄虫>4龄>1龄>雌虫,且4龄的处理时间Th最长(0.16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