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桂北龙胜里骆林区、桂中宜山庆远林区、桂南岭溪七坪林区和桂西田林老山林区以及龙胜县里骆林区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四地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龙胜里骆林区和田林老山林区土壤最高,岭溪七坪林区次之,宜山庆远林区最低。2、四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生化活性也以龙胜里骆林区和田林老山林区土壤最强,岭溪七坪林区次之,宜山庆远林区最弱。3、龙胜里骆林区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和黑砂土土壤最多,山坡次之,山脊、红土和黄土较少。生化活性也以山洼、山坡和黑砂土土壤较强,山脊、红土和黄土较弱。但海与拔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真菌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近来对真菌特别是丝状真菌的研究日益引起高度重视。1981—1990年我们对桂北龙胜县里骆林区、桂中宜山县庆远林区、桂南岑溪县七坪林区和桂西田林县老山林区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分析,其中丝状真菌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在上述森林土壤中共分离出丝状真菌2084株,经鉴定归属于25属。现将广西森林土壤丝状真菌生态分布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庆远林区三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数量、组成和生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桉松混交林土壤最高,油茶林土壤次之,杉木林土壤较低。真菌数量以杉木林土壤较高,桉松混交林和油茶林土壤较低。种、群、属组成各不相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作用强度,以按松混交林和油茶林土壤较强,杉木林土壤较弱,显示按松混交林和油茶林土壤具有较高肥力和森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西江坪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生态分布,各类群微生物数量,组成,以及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细菌占绝对优势。微生物在各剖面层的垂直分布,枯枝落叶层数量最高,0—20厘米次之,40—80厘米最少;微生物随季节而变化,夏秋季数量多,冬春季少;这和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养分、空气等生态因子密切相关。各类群微生物组成、细菌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最多,在各剖层均占绝对优势。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诺卡氏菌属(Nocardia)。真菌主要是青霉属(Penicillium)和木霉属(Trichoderma)。  相似文献   

5.
杉木连栽土壤微生物及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通过对杂木林、一代、二代及三代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杉木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各主要生理类群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酶活性减弱,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降低。土壤微生物学活性降低是杉木连栽后土壤肥力衰退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杉木人工林地总PLFAs、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常绿阔叶林分别降低了49.4%、52.4%和46.6%,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远低于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根际土壤中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的含量也高于林地土壤,但真菌PLFAs和细菌PLFAs之比却低于林地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共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78.2%.表明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杉木成熟林乔木层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区25—28年生杉木林乔木层平均每年吸收10种营养元素的总量为139.278kg/ha,其中19.5%存留在立木上,48.1%通过凋落物、32.4%通过降水淋溶归还土壤。N、Mg、S、Mn、Zn、B的归还比都超过0.8;P、K、Ca的归还比为0.72一0.74;Cu的则低于0.7。影响杉木林乔木层营养元素循环的主要因素是土层厚度、土壤养分的浓度和林分测树因子。  相似文献   

8.
改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26,他引:88  
杉木人工林在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和木材生产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杉木纯林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林地养分被大量消耗,土壤微生物数量逐年减少,生化活性和氧化代谢功能下降,致使林地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特别是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递减,香草醛类有毒物质积累,环境退化更加严重,生产力下降30%以上。试验证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不仅能减轻杉木纯林诸多弊端,而且表现了良好生态、经济效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杉木连栽土壤对其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在会同林区采用3种不同连栽杉木次数的土壤,进行杉木幼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连栽不利其幼树生长.连裁使幼树高生长下降37—40%,基径下降19—28%,冠幅下降21—29%,总生物量减少45—50%.杉木连栽还造成土壤养分递减,即腐殖质减少7—28%,速效养分下降23—28%,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杉木纯林连栽经营方式应尽快改变.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主要的人工林和重要的碳汇。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通过设置氮素添加(40 kg N·hm-2·a-1)和隔离降雨(-50%)试验分别模拟氮沉降和干旱,在夏季(7月)和冬季(1月)采集表层土壤,通过磷脂脂肪酸、平板计数、Biolog等方法综合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数量及碳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组成在两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氮添加和隔离降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细菌数量较真菌数量对氮添加和隔离降雨的响应更敏感。隔离降雨显著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而氮添加无显著影响。土壤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可培养细菌是介导微生物碳转化的关键组分。本研究强调了氮沉降和干旱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可为评估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宜山县不同林型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根据1984—1989年的定位观测,广四宜山县庆远林场27—32龄马尾松纯林、23—28龄柠檬桉与马尾松混交林和40—45龄麻栎林的年平均凋落物总量分别为548.3、511.8和479.5g/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Mg、Mn、Cu、Zn)总量依次为0.59278、0.78789和1.14750g/m~2·a。土壤肥力测试表明,桉松混交林和麻栎林的土壤旱季含水量、孔隙度、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呼吸作用强度均高于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12.
1982-1991年,对广西田林县老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及森林植被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揭示了该山体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规律,并对其主要的气象水文因子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文中进一步说明了老山南坡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等具有显著的气候木文生态效益。所有结论都表明,老山南坡森林对于维护山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Zhang  Qishui 《Plant and Soil》1997,191(2):205-212
Effects of soil extracts from repeated plantation woodlands of Chinese-fir on soil fungi growth, the activitie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rates of net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Soil extracts from replanted woodland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oil non-pathogenic fungi growth, reduced soil respiration activities, and net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rates. However, soil extracts from replanted woodland increased the growth of pathogenic fungi. The combination of soil extracts and pathogenic fungi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growth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when compared to the soil extracts alone. The combination of soil extracts with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fung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rowth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when compar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soil extracts and pathogenic fungi.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llelochemicals from soil extracts, rather than pathogenic fungi, are the key factor regulat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repeated plantation woodlands.  相似文献   

14.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1,自引:5,他引:66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和木荷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对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木荷间伐后降低了林分的郁闭度.改变了林内的生境条件,促进了林下乡土植被的生长和繁衍,林下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间伐的强度越大.增加的幅度也越大.与不间伐林分相比,各间伐林分两年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和速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间伐后林分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的实质在于: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诱发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提高,并由此而增强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相似文献   

15.
张鼎华  林肖文 《生态学报》1993,13(3):261-266
本文连续3a分析比较了采伐迹地恢复阔叶林和人工种植杉木林土壤肥力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人工栽杉3a内,杉木林土壤水分含量和有效水含量下降,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增大,水分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结构体破坏率增大,而阔叶林则呈上升趋势。杉木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在造林3a内呈不断下降趋势,而阔叶林则呈增加趋势;杉木林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弱于阔叶林,水解酶活性强于阔叶林,两种酶系活性在3a内阔叶林增强,杉木林减弱;阔叶林土壤养分在3a内不断提高,杉木林土壤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红松人工林凋落物营养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林凋落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近于封闭式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进行调落物营养元素的分析不仅能揭示营养循环的变化规律,而且对生物自肥,增加地力潜在生产力,予测红松人工林生长的前景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连栽杉木林的根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福建三明连栽杉木林的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栽林地上的根系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发生较大的差异,第一代杉木林地的单株根量分别比第二代、第三代高出24.93%、49.69%,全林分别为31.93%、55.22%;第一代的杉木林根系的组成和分布较合理,营养空间大,利于杉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Qishui Zhang 《Plant and Soil》1993,151(2):205-210
The role of allelopathy in the Chinese-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replant problem was studied. The failure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to grow normally in Chinese-fir replant woodland was not only caused by the depletion of nutrient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replant woodland soil, but also by biotic factors and allelopathy. Extracts of soils collected from replant woodland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growth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Extracts and decomposing root residues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Extracts of the replant soil and of the decomposing roots from Chinese-fir replant woodland were both toxic to other plant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composing root residues and the pathogenic fungi reduced the growth of Chinese-fir seedlings the most when compared to the decomposing root residue alone and the control. It appears that allelopathy is at least partly involved in the Chinese-fir replant problem. ei]Section editor: R Rodriguez-Kaba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