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柳州市龙潭、都乐公园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潭、都乐公园位于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为一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气候属亚热带。这里的石灰岩植被因受多年的保护而得到恢复,与同一地区内其他地方的光秃石山形成鲜明对比。本文讨论了龙潭、都乐植被现状和特点,本区植被属南亚热带石灰岩次生性藤一灌丛兼有小面积、星散的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部石灰岩濒危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所说中国南部石灰岩地区主要指广西、云南、贵州三省的石灰岩地区,这一地区以其植物的多样性和岩溶特有性而闻名。本文对这一地区的植被和植物保护现状、自然屎护区状况、植物濒危原因筹进行了初步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广东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地区森林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群落类型和分布状况及石灰岩植物的主要适应特点,并对如何保护和恢复石类岩地区的森林植被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土壤主要由白云岩和石灰岩风化而来,植被生长及其分布究竟怎样响应这一特殊地质背景?以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监督分类法对1990年和2011年两期TM影像进行植被分类,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两种岩性上植被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和2011年研究区内两种母岩上均以乔木林和乔灌为主,草灌和草丛分布少,白云岩上乔木林的面积比例大于石灰岩上的比例,而草灌和草丛小于石灰岩上的比例;近20年来白云岩与石灰岩上草丛、草灌、灌丛和乔灌均以正向演替为主,但白云岩上正向演替比例大于石灰岩上的比例;两种岩性上植被斑块连接性均增强、破碎程度均降低,白云岩上植被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指数较石灰岩上低,内部连接性强。由此可见,喀斯特白云岩较石灰岩有利于草丛、草灌的自然恢复,岩性引起的水土资源配置和养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差异制约着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5.
蕨类植物是一类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的隐花维管植物.是植物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与经济价值。台湾多山的地形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蕨类植物,一直是蕨类研究的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70-174
通过分析云南南部的水、热条件及植被分布,讨论了季雨林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认为云南南部的季雨林是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在干季基本上是落叶的一种森林植被类型,符合Schimper (1903)定义的热带季雨林植被,并考虑它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经向地带性植被,与该地区的纬向地带性植被热带季节雨林一起共同构成云南南部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在云南南部的石灰岩山坡分布的过去被认为是季雨林的森林植被,尽管也受到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具有落叶成分,但它在群落外貌上与典型的季雨林不相同,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也明显不同于该地区非石灰岩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亦是在石灰岩低山沟谷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水平地带性植被带之上,根据其生态外貌、植物区系组成和生境特点,我们建议用“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来称呼这类石灰岩山地森林类型,在性质上属东南亚热带北缘石灰岩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湖北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本研究在搜集文献、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湖北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及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共有39科96属380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06种;该地区蕨类植物起源古老,物种分化水平较高,优势科属明显、物种丰富、组成多样,是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2)该地区稀子蕨属、荚果蕨属、黔蕨属和骨牌蕨属种类齐全、分布广泛,是这些属的分化和分布中心。(3)该地区蕨类植物生活类型齐全,以土生为主(占81.36%)。(4)恩施地区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蕨类植物科属以泛热带区系成分相对较多,总体偏热带区系成分;物种以温带亚洲、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型为主(占60.79%),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5)恩施蕨类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联系广泛,过渡性比较明显,尤其与四川地区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8.
蕨类植物是一类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的隐花维管植物,是植物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与经济价值。台湾多山的地形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蕨类植物,一直是蕨类研究的热点地区。2011年3月,台湾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和远流出版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研究了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上无明显的递减规律;随着演替进展,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酶活性随植被特征、土壤类型以及酶本身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整体上石灰岩各阶段土壤酶活性:灌木林>柏木乔林>草本,同一植被类型下石灰岩柏木林>紫色砂岩柏木林.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之间以及酶活与pH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含水率和土壤全氮则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水分以及养分是石灰岩地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性因子.不同类型的土壤酶在同一植被土壤系统中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种酶在同一土壤类型而不同的生态恢复阶段酶活性表现不一,同一植被类型下的不同土壤类型中酶活性也有分异.  相似文献   

10.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5.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荣荣  陈敬安  曾艳  朱正杰 《生态学报》2013,33(12):3783-3791
通过对白鹇湖沉积物柱芯孢粉组合的剖面变化分析,在有机质14C定年基础上,探讨了白鹇湖地区过去5.5 ka cal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5500-4500 aB.P.期间,各类植被比较丰富,气候温暖湿润;4500-2750 aB.P.期间,干旱草本和蕨类植物开始出现,是气候转变过渡期;2750-1500 aB.P.期间,木本植物组合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喜湿草本减少,耐旱草本增加,气候向温凉干旱化发展;1500 aB.P.至今,木本植被和喜湿草本继续减少,中生耐旱草本和蕨类植物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干旱化趋势明显,植被组合向典型石漠化植被组合类型发展.白鹇湖沉积物剖面孢粉组合变化表明,该地区近5000a来气候变化以温度下降、降水减少为主要趋势,并存在明显的陆地植被退化现象.研究还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事件(如气候持续干旱)可导致喀斯特地区发生石漠化,证实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具先天脆弱性.科学评估白鹇湖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对指导该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具重要意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丹霞地貌区蕨类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地貌是有别于石灰岩地貌和花岗岩地貌的特殊地貌类型,发育着较为独特的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我们于2007-2010年间对湖南新宁崀山、茶陵浣溪、平江石牛寨、资兴程江口、浏阳达浒、通道万佛山、沅陵五强溪夸父山、溆浦思蒙等地丹霞地貌的蕨类植物进行了广泛调查,报道了湖南丹霞地貌区蕨类植物31科66属183种的详细名录。其中,无腺姬蕨(Hypolepis polypodioides)、隐囊蕨(Notholaena hirsuta)、仙霞铁线蕨(Adiantum juxtapo-situm)、百山祖短肠蕨(Allantodia baishanzuensis)、肉质短肠蕨(A.succulenta)、骨碎补铁角蕨(Asplenium ritoense)、钝齿耳蕨(Polystichum deltodon var.henryi)、无盖耳蕨(P.gymnocarpium)、单羽耳蕨(P.simplicipinnum)、二型肋毛蕨(Ctenitis dingnanensis)等9种为湖南新记录种。湖南丹霞地貌的蕨类植物种类组成主要有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卷柏科、铁角蕨科等较大科及鳞毛蕨属(Dryo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短肠蕨属(Allantodia)和凤尾蕨属(Pteris)等较大属。生态适应特点分析表明丹霞地貌既有喜钙质土的种类,也有喜酸性土的种类,仙霞铁线蕨和无盖耳蕨可能是丹霞地貌的特有植物,因而具有石灰岩地貌蕨类植物区系和花岗岩地貌蕨类植物区系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建议将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fokiensis)、仙霞铁线蕨、骨碎补铁角蕨、鞭叶蕨(Cyrtomidictyum lepidocaulon)、无盖耳蕨等种类列为丹霞地貌蕨类植物中的优先保护种类,将通道万佛山三十六湾、湖南沅陵夸父山列为丹霞地貌蕨类植物的优先保护地区。  相似文献   

12.
重庆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地貌单元的81份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组合共由109科属组成。除金佛山外,其他植被退化严重地区样点均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剔除石漠化治理大量引种的马尾松、柳杉和侧柏等乔木花粉),其次是乔木植物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很低,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孢粉组合的PCA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研究区的现代孢粉组合区分开来,较好地反映了重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植被特征,特别是石漠化区植被退化严重的孢粉组合特征。生态保护较好、自然植被发育的金佛山地区具有106科属的乔木、灌木与草本孢粉类型,以及高含量的乔木花粉,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鸡公山(46科属)、青木关镇(56科属)和南平镇(50科属)则表现为乔灌木孢粉类型较少;(3)银杉作为金佛山特有的孑遗植物,其花粉含量明显低于松属花粉,说明其花粉不利于远距离传播;(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现代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现代孢粉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重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以及中国孢粉数据库建设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群落的调查, 研究了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植被主要处于5个演替阶段, 即次生乔木林、乔灌过渡林、藤刺灌丛、稀灌草丛以及火烧干扰后的蕨类植物群落。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365种, 隶属89科218属。其中, 蕨类植物31种, 隶属14科23属; 种子植物334种, 隶属75科195属。物种分布较多的科主要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百合科、忍冬科、唇形科、莎草科、樟科、葡萄科和水龙骨科。随着正向演替的推进, 物种丰富度增加, 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藤刺灌丛与乔灌过渡林群落层次不明显, 次生乔木林分层明显。从藤刺灌丛向次生乔木林演替的过程中, 小径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降低, 高于1.3 m植物的总密度、乔木密度和藤本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 而灌木密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喀斯特地区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分布有蕨类植物50 科, 136 属, 624 种, 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主要包括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 等; 优势属主要包括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 和铁角蕨属Asplenium 等。在科、属、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热带蕨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这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研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物种205 种, 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这暗示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科和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地质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云南亚热带南部表土孢粉组合与植被间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潘韬  吴绍洪  戴尔阜  王昊  赵东升 《生态学报》2008,28(12):6060-6069
以云南亚热带南部沿温度带分布的35个表土孢粉样品和7个植被样方调查为基础,计算了代表性孢粉类型的百分比和孢粉浓度,及常见孢粉的R值,并分析了影响R值的因素;同时,研究了植物群落和样方内孢粉组合的相似度。结果表明,云南亚热带南部表土样品孢粉产量丰富,蕨类植物孢子产量较高,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征,且山地垂直分异显著;木本、草本植物花粉基本代表了区域内乔木和草本植物特征,蕨类植物孢子则具有超代表性;表土孢粉组合与植物群落间的相似系数绝大部分都在70%以上,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可以反映植物群落面貌;表明云南亚热带地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对在该区利用化石孢粉资料定量恢复古植被和重建古气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西酸性土地区季节性雨林的群落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节性雨林或称季节林是我国北热带范围内的地带性植被。我们在论述广西石灰岩季节性雨林的特点时也指出了这一点。在广西境内的北热带区域,由花岗岩、砂页岩以及变质岩所发育的酸性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丘陵山地,原生性植被已残存无几,保存不如石灰岩地区完整。近几年来,在十万大山和大青山也找到小片保存较好的森林,热带性质比较明显。对于这类森林,许多地方过去多称为常绿季雨林或笼统称为季雨林。这  相似文献   

17.
三峡地区石灰岩灌丛植被特征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丛是三峡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除中华蚊母树灌丛、黄杨灌丛为原生性植被外,其它灌丛多为森林植被破坏后,环境条件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水分缺乏,致使原有乔木树种难以为继而由多种阳性灌木组成的,主要包括雀梅藤-铁仔灌丛、马桑灌丛等7种。它们处在逆向演替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不稳定性,但其种类组成与原来的森林植被有着密切联系。由于石灰岩生境恶劣、脆弱,它们自然演替为森林植被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它们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四种植被亚型原始林和次生林蚂蚁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地区4种植被亚型原始林和次生林的蚂蚁群落作了比较研究。山地雨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的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连续过度砍伐形成的树冠结构不完整的次生林;而落叶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是大约20年前原始林因刀耕火种被全部砍伐,后来恢复成树冠结构完整的次生林。山地雨林和石灰岩山 雨林次生林蚂蚁特有种数目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19.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东南部屏边县与河口县之间,海拔225米至2365米,植被类型以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苔藓林和山顶苔藓矮林等为主。由于该地区直接受到北部湾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加之植被类型齐全并且保存完整等原因,该自然保护区的蕨类物种丰富独特,附生蕨类植物更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三种土壤类型中南天竹差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颖  钟章成  何跃军  刘锦春  李青雨  金静   《广西植物》2006,26(2):137-141
石灰岩地区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用盆栽法,研究了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三种不同土壤类型对南天竹的影响。试验表明:除紫色土中的南天竹叶片P含量高于其他两种土壤,三者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外,黑色石灰土中的南天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片的N、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土壤,其差异性与黄壤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紫色土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紫色土与黄壤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各项测定指标的总体情况是黄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该试验证明将南天竹用于石灰岩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