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炎症、痉挛、应激和缺血等刺激所致的疼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症。与躯体痛相比,内脏痛的产生、维持和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因此是目前疼痛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建立符合临床内脏疾病病理生理学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对研究内脏痛的产生、维持、调控机制及筛选相关内脏疾病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脏痛动物模型主要按照造模刺激方式进行分类,分为炎性内脏痛模型、电刺激性内脏痛模型、机械扩张性内脏痛模型及缺血性内脏痛模型等,且每种动物模型具有不同特点。本文就近年来内脏痛基础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特点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内脏痛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更深入研究内脏痛的复杂机制及筛选相关治疗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ang Y  Han JS  Wang Y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3):224-228
癌症痛是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严重问题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 ,对其神经机制的研究甚少。近年出现的小鼠股骨、跟骨、肱骨和大鼠胫骨癌症痛模型 ,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痛的基础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癌症痛有其独特的神经化学机制 ,骨质破坏、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及神经侵蚀都参与了癌症痛的产生。本文综述了癌症痛动物模型、癌症痛的产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罗非 《生理科学进展》1996,27(3):241-244
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观察了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并结合疼痛患者及慢性痛动物模型中几种神经肽的放射免疫测定及相应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产生累加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临床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100Hz穴位体表电刺激有效地缓解痉挛并有累加效应;在临床慢性痛患者,2/15Hz变频TENS刺激有效地治疗疼痛并具有累加效应。在关节炎模型大鼠,电针刺激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并具有累加效  相似文献   

4.
《植物杂志》2010,(2):7-7
神经病理胜疼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第四军医大学完成的—项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机制,创建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和制定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病损引起慢性痛的形态学和生理功能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u XZ  Xie YK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2):120-124
周围神经受损后可导致痛觉过敏、感觉倒错、烧灼性痛等感觉障碍。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用于研究慢性神经病损性疼痛机制的两种动物模型进行综述,着重介绍神经开矿学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疼痛包括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对疼痛感觉分辨成分的研究,在基因、分子、细胞和系统水平已获得重要进展,但对于疼痛的情绪、情感成分的研究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显示,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所伴随的负性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简要总结了痛厌恶情绪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着重阐述了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参与痛厌恶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特别是ACC神经元NMDA受体和ERK-CREB信号通路的关键性作用。多种调控分子如突触相关蛋白SIP30和雌激素可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调控兴奋性氨基酸释放、NMDA受体功能和ACC锥体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参与痛厌恶情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深部脑刺激在临床应用于疼痛治疗起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顽固疼痛,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神经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在大鼠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 PAG)或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 lateral nucleus,VPL)埋置刺激电极,研究深部脑刺激对正常大鼠急性痛、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注射引起的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以及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手术引起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的镇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大鼠中,单侧vl PAG刺激能够显著提高双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双侧镇痛作用;(2)在CFA建立的慢性炎症痛模型中,对侧vl PAG刺激和VPL刺激都能够显著提高CFA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3)在SNL手术引发的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中,对侧VPL刺激能够显著提高SNL侧足底的机械痛阈,而vl PAG刺激对SNL引发的触诱发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PAG刺激对于急性痛以及慢性炎症痛有着较好的镇痛效果,而VPL刺激更适合慢性炎症痛和慢性神经病理痛的镇痛研究。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9,(3)
目的提高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方法对2017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癌痛患者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分析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健康教育、疼痛干预和延续护理方案,比较110例癌痛患者方案实施前后的治疗依从性、疼痛评分、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提高(T=32.163,P0.05),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明显提高(T=22.621,P0.05),疼痛评分降低(T=-36.316,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改善可提高癌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徐洪波  虢毅  邓昊 《生命科学研究》2012,16(1):74-78,84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起源于甲状腺C细胞或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分遗传型髓样癌和散发型髓样癌两种.MTC主要由RET原癌基因突变引起,对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能在基因水平诊断MTC,从而为患者早期行预防性手术治疗提供依据.从甲状腺髓样癌临床分型、分子遗传基础及动物模型不同层面进行综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致病机制和开展药物实验性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0.
韦燕 《蛇志》2004,16(3):44-46
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400万人遭受着癌痛的折磨,而晚期癌症患者疼痛则高达60%~90%,有的甚至是剧烈的或是难忍受的疼痛,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生活质量下降,剧烈疼痛是患者和家属要求停止抗癌治疗,甚至患者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进一步提高对癌痛的认识、评估及治疗水平,使晚期癌痛患者得到专业性止痛治疗,将造福于广大癌痛患者.  相似文献   

11.
创伤痛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及尾状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多种伤病伴随有持续性疼痛及痛觉过敏。我们以往工作曾证明,截肢造成的持续创伤性病传入信息,能改变脑内主要痛觉感受区——丘脑束旁核(Pf) 神经元的电活动,表现为对痛的敏感性增强。本研究目的是用同一类创伤痛动物模型,观察在持续性疼痛过程中,脑内中枢的两个与痛觉调制有关的(镇痛)核团——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和尾状核(Cd)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参照对比痛阈变化规律,以探讨慢性痛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2.
疼痛调控是多通道、多受体和多系统介导的复杂生命医学热点问题。诸多靶通道特异性工具药的普遍缺乏,致使其机制解析和临床诊疗转化任重道远。蝎毒是多种毒素多肽的集合体,用于捕食和防御天敌,蛰伤诱致长时程炎症和疼痛。通常认为,类α长链肽类蝎毒素作用于钠通道,延缓钠通道失活,产生致痛效应,而类β长链多肽蝎毒素则相反。短链肽类蝎毒素作用于钾通道、氯通道和钙通道,呈现疼痛相关的功能多样化。因此,开发应用极具潜力的靶向蝎毒素,是解析疼痛调制新机制的重要工具分子。现对蝎毒素与疼痛相关离子通道互作的工作做一综述,并探讨蝎毒素多肽致/抗痛的分子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度癌痛病人的效果,为恰当选择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时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3年3月~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养院接受宁养服务的中度癌痛患者108例,单中心开放试验给药,自身对照方法进行研究,观察周期28天。结果符合入组标准患者108例,其中完成15天连续用药患者98例,治疗前疼痛评分平均为5.2173±0.3185,第15天为0.9184±0.7822,其中79.6%的患者达到基本无痛,其他患者仅有轻度疼痛,从平均用药剂量及疼痛评分变化曲线图可以发现,疼痛强度很快下降,而平均药物剂量增长缓慢,尽早给癌痛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疼痛处理,相对较低的剂量即可取得良好镇痛效果。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以安全用于中度癌痛的治疗。我们认为最佳使用时机为常规一、二阶梯镇痛药物效果不满意,疼痛评分在4~6分以上即可使用,尽早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慢性神经病理痛持续时间长,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发现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近年T型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中介导疼痛的机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细胞表面一类跨膜糖蛋白,负责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并且在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功能性痛的产生、传导以及维持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疼痛治疗的分子靶标。本文将就痛觉相关钠离子通道的类型,结构,及其表达和功能的改变与疼痛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刺激源、感觉通道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疼痛区分为心理痛和生理痛。大量研究显示心理痛与生理痛存在某些相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共享某些疼痛神经回路,特别是背侧前扣带回和前脑岛等脑区在心理痛和生理痛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痛与生理痛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相互影响。因此,探寻心理痛与生理痛脑神经机制的重叠与分离的研究,不仅为揭示两种疼痛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探讨干预心理痛的靶点带来契机。本文立足于心理痛和生理痛人类和动物实验研究进展,系统归纳了两种疼痛间的共性、差异和相互作用。深入探究心理痛与生理痛脑神经机制重叠的边界条件,以及慢性心理痛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生理痛一样的大脑皮质结构的可塑性改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大脑皮层参与疼痛的调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痛生理的研究表明,除了感知和定位作用外,大脑皮层以两种方式参与疼痛调控过程:一方面,传入到大脑皮层的疼痛信息和其它信息相互作用,影响痛知觉、痛反应;另一方面,通过皮层的下行调节机制,进而控制疼痛信息向意识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18.
幻肢痛即肢幻觉痛,指主观感觉已被截除的肢体仍然存在,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疼痛,这类疼痛多出现在断肢的远端。目前幻肢痛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临床研究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报告与心理物理测量。本文详述了幻肢痛的可能病理机制,并系统总结了研究幻肢痛病理机制的方法。总体来说,本文既能加深我们对幻肢痛病理机制的认识,也能为科研工作者和医护人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临床晚期癌性疼痛患者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减轻癌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238例,包括晚期的肺癌64例、乳腺癌36例、胃癌33例、肝癌29例、食管癌21例、大肠癌19例、胰腺癌14例、甲状腺癌13例、鼻咽癌6例、骨肉瘤3例,其中发生癌性疼痛的患者214例,肺癌58例、乳腺癌34例、胃癌31例、肝癌28例、食管癌18例、大肠癌17例、胰腺癌13例、甲状腺癌9例、鼻咽癌3例、骨肉瘤1例。对晚期癌症伴发癌痛的患者利用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进行治疗干预,30d为治疗周期,治疗后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KPS评分)、癌痛的缓解率的影响。结果:在晚期癌症伴癌痛的患者中,利用认知行为干预后,癌痛总的缓解率为55.6%,其中部分缓解(1~3级)所占比例为49.5%,完全缓解(4级)所占比例为6.1%;在不同级别的疼痛(轻~重)中,程度较轻的疼痛缓解率较高(93.2%),程度为中等的疼痛缓解率为67.3%,而重度疼痛缓解率较低(16.7%);在KPS评分中,238例患者治疗后评分提高率占67.2%;在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的患者占69.4%。结论:在晚期癌症伴癌痛的患者中,利用认知行为干预的疗法可以对疼痛程度在轻~中度的癌痛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伍莎  魏蓉  李芳  潘浩  李昌琪 《生物磁学》2009,(21):4146-4148,4132
目前已有许多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了人类的疼痛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迹象表明疼痛存在性别差异,许多慢性疼痛疾病(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痛、纤维肌痛、风湿痛等)的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对一些实验性疼痛(机械刺激痛、电刺激痛、热刺激痛等)更加敏感,痛阈和对疼痛的耐受性比男性低,而且女性月经周期与疼痛有关。啮齿动物实验研究也发现存在疼痛的性别差异。但是在不同动物研究或不同实验性疼痛刺激下雌雄性别的反应不完全相同,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很多影响因素所导致的。目前许多研究对疼痛存在性别差异的解释也有所不同,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性激素、内源性镇痛、基因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