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青海海北地区高山草甸主要植物群落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矮嵩草(K.humilis)草甸、藏嵩草(K.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地上生物量动态和能量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年地上净生产量及其年际动态和主要植物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季节动态可由如下模型表示: Wi=Ki/(1+exp(Ai-Bit)) 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呈典型的金字塔和倒金字塔模式。小嵩草草甸、矮嵩草草甸和藏嵩草沼泽化草甸的地上净生产量依次为368.4g·m-2·a-1、418.5g·m-2·a-1和518.4g·m-2·a-1,所固定的太阳能值依次为6655.16kJ·m-2·a-1、7610.09kJ·m-2·a-1、9488.77kJ·m-2·a-1。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1097%、0.1256%、0.1568%。  相似文献   

2.
锡林河流域一个原生草原群落的碳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 ,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永久试验样地内的羊草 (Leymuschinensis (Trin .)Tzvel.)草原群落 (原生草原群落 )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 :1 )该群落中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的碳素固定量的多年平均值为 79.8gC·m-2 ·a-1 ,根系碳素输入量的多年平均值为 31 1 .9gC·m-2 ·a-1 ,碳素输入总量为 391 .7gC·m-2 ·a-1 ;2 )土壤净呼吸量为 34 6 .9gC·m-2 ·a-1 ,动物 (昆虫 )采食量 1 4 .7gC·m-2·a-1 ,地上立枯阶段的淋溶与光化学分解损失为 3 .2gC·m-2 ·a-1 ,碳素输出总量为 36 4 .8gC·m-2 ·a-1 ;3)该群落中碳素输入略大于输出 ,净积累速率为 2 6 .9gC·m-2 ·a-1 ,0 - 30cm土壤中的碳素周转速率为 6 .2 % ,周转时间为1 6年。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易门县海拔1600—1700m的云南松中幼龄林分的净第一性生产量。3个林分的净生产量总量依次为:11年生林分是1201.0g/(m~2·a),23年生林分是1060.3g/(m~2·a),4年生林分是530.4g/(m~2·a)。各林分乔木层器官净生产量的分配比例均以针叶为最高,其次是干材。针叶净生产量的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干材、树枝和根的比例则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M,4.0)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目前气候下的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在CO2浓度增加和气候变化后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预测。气候变化模型采用三种大气环流模型生成,即:GISS、GFDL和OSU模型。在当前气候条件和CO2浓度(312.5×10-6)下,TEM模型预测中国陆地生态净初级生产力为3,653TgC·a-1(1012gC·a-1)。温带常绿阔叶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区,占有中国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比例。NPP的空间格局主要与降水量和温度的空间分布相关联。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净初级生产力对CO2浓度和气候的变化敏感。在陆地区域尺度上,其年净初级生产力仅在CO2浓度上升至519×10-6的情况下可增加6.0%(219TgC·a-1)。在气候变化而无CO2浓度变化的条件下,净初级生产力的响应在GISS气候方案下表现为1.5%(54.8TgC·a-1)的降低,在GFDL-q气候方案下表现为8.4%(306.9TgC·a-1)的增加。在气候和CO2浓度均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净初级生产力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在GISS气候方案下的增加比例为18.7%(683TgC·a-1),在GFDL-q气候方案下增加23.3%(851TgC·a-1)。在空间特征方面,年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和CO2浓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在一个GCM气候方案下变化十分显著。由于三个大气环流模型的不同,使得净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的反应格局产生较大差异。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耦合作用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永久试验样地内的羊草(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草原群落(原生草原群落)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的碳素固定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9.8 g C*m-2*a-1,根系碳素输入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11.9 g C*m-2*a-1,碳素输入总量为391.7 g C*m-2*a-1; 2)土壤净呼吸量为346.9 g C*m-2*a-1,动物(昆虫)采食量14.7 g C*m-2*a-1,地上立枯阶段的淋溶与光化学分解损失为3.2 g C*m-2*a-1,碳素输出总量为364.8 g C*m-2*a-1; 3)该群落中碳素输入略大于输出,净积累速率为26.9 g C*m-2*a-1,0-30 cm土壤中的碳素周转速率为6.2%,周转时间为16年.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t/hm2及201·04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0%~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cm)和60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X1+2·6479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达2·9%。  相似文献   

7.
肖瑜 《植物生态学报》1992,16(3):227-233
 经测定分析陕西南部28—37年生巴山松天然林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为81.28t/ha,草本下木生物量为1.45t/ha,林分凋落物量为11.16t/ha;乔木层净初级生产量为6.94t/ha·yr,约45%分配到树叶。巴山松林的消光系数平均为0.33。在地上部生产结构方面,枝重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叶龄愈大,叶重在树冠下部的比例愈高。巴山松林木的根系总长度约99.4km/ha,其中细根占58%。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种方法对扁担塘长角涵螺的周年生产量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得到的生产量及P/B系数吻合较好。生产量的带壳湿重和去壳干重分别是 :体长频率法 ,2 .0 88g·m 2 ·a 1 ,0 .1 0 3g·m 2 ·a 1 ;Allen曲线法 ,2 .1 2 2g·m 2 ·a 1 ,0 .1 0 6g·m 2 ·a 1 ;瞬时生长率法 ,2 .2 73g·m 2 ·a 1 ,0 .1 1 4g·m 2 ·a 1 。对应的P/B系数为 4.3 ,4.3 ,4.0。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3~2012年的遥感数据及DEM高程模型校准后的气候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NPP的年内、年际变化以及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地区年内NPP集中在6~8月,占全年NPP总量的86.39%;2003~2007年,NPP年均值在165.28~192.75g·m-2·a-1之间小幅波动;2007~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68.63g·m-2·a-1下降到153.17g·m-2·a-1;2009~2012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大值达207.13g·m-2·a-1。(2)祁连山地区的NPP东西部分布差异大,东部地区大多在200~400g·m-2·a-1之间,部分地区可达500g·m-2·a-1之上;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大多地区在100~300g·m-2·a-1之间,北部大多地区在100~400g·m-2·a-1之间;西部广大地区大多在0~100g·m-2·a-1之间,荒漠和高山冰雪覆盖区域生物量最低。(3)近十年来,祁连山地区的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面积约9 867km2,约占植被总面积的21.19%,减少面积约8 173km2,约占植被总面积的17.52%,表明祁连山的生态健康水平总体在改善但局部在恶化。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维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4块不同年龄林分的生物量,并详细分析了热带次生林在演替初期阶段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41.932t·hm-2,10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52.116t·hm-2,1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88.284t·hm-2,22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3.743t·hm-2。林分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比例以乔木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占4/5以上,随林龄而增加;灌木层增长到14年生林分后又下降,草本层随林龄而递减,层间植物则上升。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占1/2以上,随林龄而递增;而枝、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并建立了4个林分主要优势种及乔木层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论季雨林的水平地带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雨林是受制于湿度因子的经度地带性植被类型,它是随着湿度条件的下降由热带雨林向热带疏林过渡的居间类型,而不是受制于温度因子的纬度地带性植被类型,不是随着温度条件的下降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居间类型。我国南亚热带的榕树群系、黄桐群系,以及热带北缘的青皮群系均不应是季雨林,前二者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或南亚热带雨林,后者则是热带雨林的一分类群。  相似文献   

12.
广东季雨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季雨林是分布在具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热带地区,在干季或多或少,甚至全部落叶的森林植被;是介于热带雨林向热带稀疏林过渡的居间类型,而不是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植被类型。应归属于经向地带性植被,而非纬度地带性植被。并且,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也不会有季雨林发育。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榕树+香蒲桃+野苹婆(Ficus microcarpa+Syzygium odoratum+Sterculia lanceolata)群落等类型不是季雨林,而是热带季节雨林,属广义的热带雨林范畴。  相似文献   

13.
报道海南岛尖峰岭的灵芝科真菌49种,分属于2个属,3个亚属,2个组。尖峰岭地区的灵芝在不同的热带植被类型中,其灵芝种类的组成不同。就种类和数量而言施雨林和热山地雨林多,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次之,山顶苔藓矮林少。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233-252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热带、亚热带山地灌草丛植被特点及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灌草丛植被在云南的热带、亚热带山地广泛分布。这一植被类型主要由热带(或起源于热带)的禾草所组成,形成一个很明显的禾草草层,其上散生少数乔、灌木。现已分出5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和17个群丛。5个植被亚型是:热性灌草丛、干热性灌草丛、暖热性灌草丛、暖温性灌草丛和温凉性灌草丛。其中干热性灌草丛可认为是“半热带草原”或“次生热带草原”。在长期演替中,5个灌草丛可分别向5个最后的气候顶极演替。在开发利用上,山地坡度大于20˚者可发展林业,小于20˚者可发展畜牧业及其他种植业。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或点)内,必须严格保护,并可开展一些重要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30个科的42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这些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和硬囊霉属(Sclerocystis)的25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以及已鉴定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在每100g土壤116~1560个之间,平均478个;物种丰富度在2~7之间,平均为4.5;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真菌是热带雨林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7.
海南五指山森林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符国瑷  冯绍信   《广西植物》1995,15(1):57-69
本文探讨了海南五指山森林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的600cm2样地调查材料,连同区内一些路线调查材料统计结果,计有维管束植物998种,576属,178科;按照植物地理成份分析,指出以樟科、桃金娘科、壳斗科、棕榈科等科、属、种为主的五指山热带、亚热带植物属占总、属数的89%是很高的。根据调查材料,五指山森林可划分为3个垂直带与11个植被群系,也就是Ⅰ.热带雨林带,一、热带常绿季雨林:1:荔枝,毛丹群系;Ⅱ.热带山地雨林带:一、低山雨林:(一)低山青梅雨林;1,青梅,蝴蝶树群系:2.鸡毛松.公孙锥群系:(二)沟谷雨林:1.尖叶杜英,海南柿群系;(三)低山枫香林:1.枫香.鸭脚木群系.二、中山雨林:(一)中山针阔叶雨林:1.陆均松.岭南青同群系;2.银背锥.白花含笑群系;3.罗浮锥,海南蕈树群系;Ⅲ.中山矮曲林带:一、中山矮曲林:1.硬壳柯,厚皮香群系;2.少药八角.肖柃群系;二、山顶矮林:1.红脉南烛,南华杜鹃群系。五指山森林垂直分布规律与特点:1.乔木树种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2.温带树种的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增:3.青梅天然分布的海拔高度为海南各林区之冠。  相似文献   

18.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的滇南西双版纳地区,通过样方法比较了热带雨林的连片与3个小片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连续森林比较,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而且有相当低比例的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和附生等生活型植物,而藤本、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等生活型植物的比例则较高;泛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的区系成分比例较高,而当地成分则减少;群落的上层树木比下层树木更加稳定。同样,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衡度在片断热带雨林中都较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片断热带雨林的环境质量,而不是片断的大小。此外,也探讨了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变化与森林小气候的关系,阐明了由凉湿向干暖转化的“林内效应”是其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朱华  王洪  李保贵  许再富   《广西植物》1996,16(4):317-330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植物区系经调查有维管束植物153科,640属,1394种及变种,其中,种子植物占129科558属1269种及变种。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组成是热带和主产热带的科占总科数的71.3%;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90.1%;热带分布种超过总种数的90%。热带分布属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最多,占总数的35.3%;热带分布种中则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的种类占总种数的64.5%为特点。这表明该石灰岩森林植物区系是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区系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区是许多典型热带植物的分布北界,同时又是几种地理成分的交汇地带,这又使该石灰岩区系带有明显热带边缘性质和多种地理成分交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历史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森林是我国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和保护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我国各省区植被类型分类的研究历史,在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供探讨。结果表明:(1)尽管针对我国热带森林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特征等都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类体系仍存在争议。(2)尽管我国的热带森林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带内,但许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类型并不只是受季风影响,而是气候带、关键气候因子、地形、土壤反馈和物种适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我国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5个植被型,即非典型性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苔藓矮林(热带云雾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热带季雨林植被型包含4种植被亚型[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半落叶(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石灰岩(石山)季雨林]。(4)阐明了上述热带森林植被型和植被亚型在我国各省区的分布情况,并提出未来有必要对人工恢复后的热带森林进行评估和植被类型划分。综上所述,该文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期为今后基于不同地区开展热带森林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