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分布于云南绿春和沧源的原白蚁科1新记录属:古白蚁属Archotermopsis Desneux 及1新记录种:罗夫顿古白蚁Archotermopsis wroughtoni Desneux.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提供了罗夫顿古白蚁的整体、头部、前胸背板和上颚照片,以及古白蚁属和国内发现的另一古老白蚁属:原白蚁属Hodotermopsis的区别特征.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藏高原的喜马象属及其近缘属(鞘翅目:象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鞘翅目:象虫科—喜马象属》一文的继续。作者在本文记述新种33种,已知种3种一分属于喜马象属Leptomias Faust及其近缘属西藏象属Xizanomias Chao、宽沟象属Pachynotus Redtenbacher、短喜象属Hyperomias Marshall和线沟象属Geotragus Schoenherr五属。其中西藏象属是新属。作者还把分类位置一再变动的开喜象属Parisomias Faust并入喜马象属,成为喜马象属的异名。关于归并理由见下文第五部分。  相似文献   

3.
安徽潜山古新统假古猬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研究的假古猬化石是假古猬类在种类、层位和数量上迄今最丰富的一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假古猬类本身的性质和起源,它和有关类别的关系以及亚洲哺乳动物早期辐射的特点,都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文中记述了3属、4种及2未定种,讨论了假古猬类的分类和某些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古菌群落是碳酸岩表面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员,也是碳酸岩表面生物演替的先锋生物,能够促进碳酸岩风化和加快土壤形成,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揭示在不同风化时间碳酸岩表面风化残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方法】采集19-213年风化时间段废弃碳酸岩墓碑表面风化残积物样品(n=18),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古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门水平上,优势门有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随后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未鉴定古菌门(unclassified Archaea)、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属水平上,优势属主要由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丝状菌属(Methanothrix)、Methanoperedens、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cosmicus)、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sphaera)及其他未鉴定属组成;C/N、C/P、N/P是显著影响碳酸岩表面古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岩表面古菌群落功能丰富,其中新陈代谢(metabo...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藏自治区包括昌都地区在内,迄无蝙蝠寄生蚤的记载,是一空白点。前不久我们就昌都附近采到的一小批蝠蚤进行了鉴定,发现腹板蚤属的一个新亚属和三个新种,这是该属在古北区和我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秦嗣华 《化石》2001,(2):19-19
近日 ,在山东省日照市黄海岸边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古脊椎动物大象的下牙化石。属真象类 ,是古菱齿象。化石呈灰褐色 ,重5公斤 ,石化保存程度好 ,牙齿上还有水中浮游动物遗体化石。在黄海岸边发现古大象化石还是第一次 ,它的发现为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动物群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枚不完整的象牙 ,嚼面下陷 ,表明它是一枚下牙 ,它齿冠高 ,齿脊频率可能齿4,白垩质丰富 ,是属真象类中的古菱齿象 ,也可能是南方象 ,这两…  相似文献   

7.
张富琪 《昆虫学报》1955,(2):191-198
桑蓝叶(虫甲)(Mimastra cyanura Hope,或称黄叶虫)属鞘翅目叶(虫甲)科(Chrysome-lidae),在浙江是桑树的严重害虫之一。成虫食虱复杂,除为害桑叶外,苎麻、大麻、梧桐及榉树的叶子,亦常见食害。在国内分布於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浙江省的杭县、於潜、新登、诸暨、嵊县、新昌、鄞县、临海、黄岩等地都有发现,一般在山陵地区发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在宁夏六盘山盆地侏罗系中发现的古背鳕(Palaeoniscinotus)一新种─—宁夏古背鳕(P.ningxiaensis)。其一般形态特征如体形、鳍的位置和结构、悬挂骨的倾斜程度、鳃盖骨系统及鳞片等结构,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中侏罗世的切卡诺夫斯基氏古背鳕(P.czekanowskii)很相似,但新种的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均较少、鳞片条纹倾斜分布以及侧线鳞较少等特征显然有别于后者。最后讨论了这个属的系统位置和含鱼化石地层的时代,认为属中侏罗世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牙克库木湖可培养嗜盐古菌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学伟  吴敏  吴月红  张会斌 《生态学报》2007,27(8):3119-3123
从新疆南部的阿牙克库木湖采集了19个水样和15个土样,分离培养嗜盐微生物。采用PCR方法获取其中62株嗜盐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分属6个属,占已报道嗜盐古菌属总数的27%,其中以Halorubrum和Natrinema属的菌株为优势菌株。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阿牙克库木湖冬春两季嗜盐古菌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研究还发现4个嗜盐古菌新物种,表明阿牙克库木湖蕴藏着具有地域特点的嗜盐古菌资源。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榉树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CE,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对来自贵州、江西、浙江和日本京都的70个榉树优良单株进行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聚类分析。筛选出13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276个位点,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达到100%,筛选出的任意一条引物在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情况下均可将所有样本区分开。70个优良单株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078~0.3772,平均值为0.0629;遗传相似系数在0.9218~0.9565之间,平均值为0.9339,说明种源间遗传距离近,遗传相似性较高。SRAP遗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榉树的分类依次与其所生长的时间、地理位置以及秋季叶色和叶面光滑程度等性状相关。本研究可以为榉树优良单株无性系的分子鉴定、遗传资源管理及品种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揭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古菌群落结构,并对青海湖与盐湖的古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了青海省的茶卡盐湖、陕西省的花马池盐湖和苟池盐湖以及山西省的运城盐湖作为盐湖组。青海湖与盐湖组每个湖泊各采取5个样品,采用针对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5个湖泊中的古菌群落组成。【结果】研究发现,青海湖的优势菌群为DHVEG-6_norank、Methanomicrobia_unclassified、Methanobacterium(甲烷细菌属)、Methanolobus(甲烷叶菌属)、Candidatus_Methanomethylophilus、Miscellaneous_Euryarchaeotic_Group(MEG)_norank、AMOS1A-4113-D04_norank、Methanosarcina(甲烷八叠球菌属)、Miscellaneous_Crenarchaeotic_Group_norank。其中,DHVEG-6_norank(70.46%)占绝对优势,但该类群在盐湖中含量极少。4个盐湖的共有优势属为Halonotius、Halorubrum(盐红菌属)、Natronomonas(嗜盐碱单孢菌属)、Halobellus和Haloarcula(盐盒菌属)。对于青海湖与盐湖之间的古菌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湖水的矿化度,矿化度与5个湖泊的古菌多样性呈负相关,矿化度较低的青海湖群落组成与其他4个盐湖差异显著,无共同优势菌;其次为pH,pH与湖泊中古菌群落多样性呈微弱正相关,小幅度影响到某些菌属的丰度;而本文研究范围内的海拔与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青海湖与其他4个盐湖之间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有显著差异,矿化度对古菌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另,本次测序发现5个湖泊中均有大量未分类的古菌,应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12.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榉树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榉树是一种珍贵的用材树种 ,由于资源开发利用过度 ,使资源量急剧减少而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在国务院 1999年 8月 4日批准的由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申报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 )》中 ,榉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榉树资源 ,做到持  相似文献   

13.
金道超 《昆虫学报》1999,42(3):311-314
记述了安徽黄山的喜沼螨科Limnocharidae, 喜沼螨亚科Limnocharinae的一新属侧喜沼螨属、一新种黄山侧喜沼螨Laterolimnochares huangshanensis gen. Nov.,sp. Nov.,该科及亚科的中国区系过去仅由Uchida于1941年简录过东北之一种。文中给出了喜沼螨亚科的属检索表;详述了新种腺毛分布体位。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研究人类起源,不能不探究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而这不能仅依靠人类化石本身,还必须研究人类化石发现的地层、动物群、植物群及周围第四纪地质,借此来确定当时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从我国一些古人类化石发现地点来看,作者认为,远古人类居住的地点,有个共同点,即对于居住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一个总的倾向是,喜生活于森林及草  相似文献   

15.
昆明盐矿古老岩盐沉积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PCR-DGGE和rRNA分析法研究了昆明盐矿古老岩盐沉积中的原核生物多样性。样品的细菌DGGE分析得到27条带,古菌得到18条带。样品与纯培养得到的19个属菌株的DGGE图谱对比分析发现,细菌18个属菌株,只有1个属菌株与样品中的1条带迁移位置都不一致;古菌1个属的菌株不与样品中任何条带迁移位置一致。表明纯培养所得菌株并非该环境中的优势类群。同时,建立了样品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从中分别挑取36个细菌克隆和20个古菌克隆进行ARDRA分析。细菌可分为10个OTUs,其中3个OTUs是优势类群,分别占38.9%,25.0%,16.7%,其余7个OTUs各含有1个克隆。古菌分为8个OTUs,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每个OTU的代表克隆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细菌分属3大类群: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以Pseudomonas属菌为优势,含有其它岩盐沉积中没有发现的Actinobacteria。古菌主要是Halorubrum属、Haloterrigena属菌和未培养古菌。本研究表明,昆明盐矿古老岩盐沉积具有较丰富的原核生物多样性,含有大量未知的、未培养或不可培养的原核生物,但在原核生物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免培养与此前的纯培养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结合使用两类方法才能较全面地认识高盐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早石炭世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首次发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区井下早石炭世晚期有孔虫动物群,经研究计有14属18种,其中小有孔虫12属16种(1新属,新种)Ting2属2种,这一孔虫动物群的发现,除证明该地区存在早石炭世地层外,对当时岩相古地理面貌的分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众古仓鼠类化石。材料采集于索索泉组的两个地点,古地磁年龄介于21.9~21.16Ma之间。这是迄今为止中亚和东亚地区众古仓鼠的最早记录。材料可以归入两个种:苏氏众古仓鼠(新种)Democricetodon sui sp.nov.和众古仓鼠未定种Democricetodon?sp.,该未定种材料很少,不足以准确分类。与早中新世其他仓鼠的比较及对稀古仓鼠Spanocricetodon模式种的重新观察表明,苏氏众古仓鼠是中亚地区谢家期的指示性化石,李传夔(1977)所定义的稀古仓鼠为一个有效属,与Democricetodon和Primus属有明显区别;以前归入稀古仓鼠的某些种类应归入其他属。苏氏众古仓鼠与同一地区晚渐新世的Eucricetodon aff.E.caducus形态明显不同,表明它可能不是起源于该地区的古近纪仓鼠,而是迁移至中亚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19.
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华缨鱼属(Sinocrossocheilus Wu)是伍献文等(1977:359)根据贵州遵义的华缨鱼(S.guizhouensis Wu)建立的新属。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下咽齿为2行,这在喜巴亚科中是少有的。今在云南的南盘江水系发现一新种,对属的特征有所修正和补充。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