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纵纹腹小鸮在国内的换羽情况,初级飞羽的脱换是从6-7月到9-10月份,方式是由内向外逐渐进行,左,右两翅的脱换程序几乎同步,每翅上仅有2-4枚(平均3枚)飞羽同时脱换;尾羽的换羽时期与飞羽几乎相同,方式是各尾羽几乎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纵纹腹小Xiao的换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纵纹腹小Xiao在国内的换羽情况,初级飞羽的脱换是从6-7月到9-10月份,方式是由内向外逐渐进行,左,右两翅的脱换程序几乎同步,每翅上仅有2-4枚(平均3枚)飞羽同时脱换;尾羽的换羽时期与飞羽几乎相同,方式是各尾羽几乎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褐马鸡雏鸟的换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特产珍禽——褐马鸡雏鸟的羽毛生长及脱换即“稚后换羽”进行了观察研究。褐马鸡有小翼羽4枚,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3枚,三级飞羽4枚,尾羽22枚。稚后换羽是飞羽和尾羽全部脱换,仅第一枚初级飞羽当年保留。 褐马鸡羽毛的脱换规律是:飞羽是先生长者先脱换;尾羽是由外向内的“向心型”。  相似文献   

4.
换羽是鸟类为保证持续生存的重要过程。换羽策略与鸟类进化及对环境的适应紧密相关,研究鸟类换羽特征,对于了解鸟类的分类、系统发育、进化历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007年3月至9月,在广东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春季换羽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雾网捕捉2种山鹪莺,对捕捉到的成体进行体重及身体量度的测量;对飞羽及尾羽进行标记:初级飞羽以翅尖的第一枚羽毛标记为"P1",次级飞羽以翅中部最外一枚标记为"S1",向内依次递增标记;尾羽以中央两根最长尾羽为"T1",分别向两侧递增标记为"T2~T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对不同月份山鹪莺的体重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对体重与月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尾羽的长度和宽度进行Pearson偏相关分析(控制变量:体长)。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山鹪莺换羽期为3至5月,持续时间约为60 d;2)两种山鹪莺春季换羽仅更换尾羽,换羽模式均为离心型,即中央一对尾羽最先开始替换,然后向两侧由内到外逐次更替;3)两种山鹪莺的尾羽长度和宽度同步变化,但绝大部分山鹪莺非繁殖期尾羽长度与繁殖期尾羽长度之比大于非繁殖期尾羽宽度与繁殖期尾羽宽度之比,即繁殖期尾羽相对较宽;4)两种山鹪莺换羽期间体重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推测两种山鹪莺通过增加食物的摄入来抵抗换羽期和繁殖期重叠而导致的能量消耗,这可能与该地区丰富的食物资源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种山鹪莺换羽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具有冬羽尾羽长于繁殖羽尾羽的特点,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此,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的秋季换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成鸟繁殖羽体长和尾羽长皆极显著短于冬羽(P<0.01),繁殖羽翼长显著短于冬羽(P<0.05),其余身体量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9月17日获得第一个黄腹山鹪莺换羽个体,初级飞羽已更换到P5,次级飞羽已更换到S6,11月20日后所获样本均已完成羽毛的更换。(3)初级飞羽的换羽模式为递降换羽,次级飞羽为递升换羽,尾羽为离心型换羽。(4)换羽期间,10月的个体平均体重最大,显著(P<0.01)重于11月的体重,其他各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推测黄腹山鹪莺秋季种群换羽的持续时间约100d;相对其他羽毛而言,尾羽更换对黄腹山鹪莺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是一种狭域分布的高山雉类,尚未开展过换羽研究。2014—2019年,利用红外相机在云南高黎贡山收集了白尾梢虹雉的64张野外独立有效照片和9段视频,发现白尾梢虹雉繁殖不同步,不同巢出雏时间相差可达1个月,5月出雏较多;刚出雏的雏鸟飞羽有明显羽片,6月完成雏后换羽、9月完成稚后换羽;成鸟5月开始更换尾羽,10月更换完毕,从第5枚尾羽开始向两侧更换,兼具向心型和离心型的特点;雄性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可用状态信号假说解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野生白尾梢虹雉的换羽特征和雄性个体的羽毛延迟成熟现象,表明红外相机影像可为雉类换羽提供时间和羽毛形态特征数据,这为野生雉类的换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灰头麦鸡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灰头麦鸡(Microsarcops cinreus)是苏北地区常见的夏候鸟,是典型的旷野鸟类。体型较大,目标明显,为本地猎户狩猎的对象。1970—1984年间,对该鸟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资料初步综合如下:形态灰头麦鸡的头、颈羽为灰色,略带褐色,前胸羽毛为黑色,形成环状羽斑,腹羽白色,稍带灰色,背羽、小翼羽、初级飞羽黑色,腹面黑褐色,共10枚。初级翼上复羽亦为黑色。次级飞羽和它们的复羽均为白色,共11枚。三级飞羽6枚褐色,三级飞羽的顶端仅有羽干,无羽枝。尾羽12枚,最外侧第1枚尾羽白色,向内第2枚基本白色,顶端稍有褐色羽斑,其余尾羽大部白色,只有极近顶端…  相似文献   

8.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特征。研究表明,红头长尾山雀自3月中旬以后开始发情,3月下旬开始营巢,巢位于杉树枝下,球形侧开口或侧顶开口。4月初产卵,每窝平均产6.25枚卵,孵化期为15—16d,孵化率为88%。育维期15—16d,22维全部成活到离巢,雏成活率达100%。体重、翅、嘴峰、跗跖、第5枚初级飞羽和尾羽等形态学参数适合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参数中,嘴峰的拐点最小,飞羽、翅和尾羽的增长率较高,表明与取食有关的形态优先发育,与飞行有关的形态则在后期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9.
绿翅鸭和琵嘴鸭的换羽及其静止代谢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了绿翅鸭和琵嘴鸭的飞羽换羽过程,并比较了换飞羽前后的静止代谢率。在笼养条件下,绿翅鸭换飞羽需21—25天,琵嘴鸭则需25—30天。换飞羽期间,绿翅鸭和琵嘴鸭的静止代谢率比换羽前分别增高24.8%和34.7%。野鸭的体重在换飞羽开始后增加。重新获得飞行能力前则体重下降仍回复到换羽前水平。绿翅鸭和琵嘴鸭一年仅换羽一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噪鹛属的演化及其起源地和边缘区之种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噪鹘属(Garrulax)是鹟科(Muscicapidae)、画眉亚科(Timaliinae)中的一个主要的属。这一属的鸟,体形大都适中似画眉。嘴形通常直而强,有的种稍曲,有的嘴端微具缺刻,鼻孔完全、或几乎完全被以硬须而不外露,或仅一半披着硬须,或则无硬须而仅有一些形长而曲的毛状羽悬垂于鼻孔上。眼先被羽。翅短圆,常具有比较鲜亮的羽缘;第1枚初级飞羽很发达,第5和第6枚最长。尾呈圆尾状或凸尾状,具12枚尾羽,其长度与翅相等或较翅稍长。跗蹠长而强。体羽丰满松软,常呈鲜艳的颜色。雌雄通常同色。  相似文献   

11.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95,16(4):384-384
1994年10月15日马中翼等人在云南省泸水县的老窝捕获到1只雄鸟,经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鉴定为黄腰响蜜lie,为我国鸟类科的新记录。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科的特征体形较小。嘴形似雀,短而粗实,上嘴稍弯曲;尾羽12枚;翅形长而尖,仅具9枚初级飞羽;脚呈对趾型,第2、3趾向前,第1、4趾向后,似啄木鸟。  相似文献   

12.
八哥的繁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8年3—7月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勉县铜钱坝乡陈家湾村(东经106°29′,北纬33°06′),对八哥的营巢、产卵、孵化和幼雏的生长发育——包括体重、体长、翅长、嘴峰、跗蹠以及飞羽和尾羽的生长等进行了初步观察。八哥树洞营巢,窝卵数为6,孵化期18天,育雏期约25天。飞羽及复羽的生长约需17—20天。  相似文献   

13.
1963—1964年,笔者在云南蒙自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小白腰雨燕(Apus affinis subfurca-tuS)标本进行了观察记录。 一、工作方法 为了研究小白腰雨燕在居留期的换羽,选定一个巢区每7天左右采集一次,每次1—4只,通常2只。自1963年7月9日到1964年12月12日,共观察记录124只。所获标本逐只检查全身换羽情况,并按羽域一一记录。对换羽顺序很显明的尾羽,飞羽和初级覆羽的每一片羽均记录其长短和状态。如某枚羽刚脱落,血鞘羽长,破出羽鞘长,从羽鞘中刚破出完毕,即刚完成其换羽以及某羽全长等。对无显明换捌顺序的其他羽域,如有1~5片羽处在换羽过程中者记“ ”,6~10片记“ ”,10片以上记“ ”。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5月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世博园(109°03'46″E,34°18'50″N,海拔389 m)观察和拍摄到1种鸟类,根据野外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所拍摄照片(图1),其主要特征为:头部至上背部黑褐色;下背部和两翼有浅皮黄色斑块,飞翔时背部两侧翅基部有1对俗称为"车灯"状的明显白斑,翼下覆羽黑褐色与浅色的飞羽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外侧几枚初级飞羽和内侧几枚次级飞羽羽干白色;胸、腹棕褐色杂有不规则浅色斑块;尾羽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尾上覆羽羽缘呈显著的白色;脚淡黄色。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采集合肥野生动物园采集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及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样品共51枚,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op’-DDT、pp’-DDD、pp’-DDE、pp’-DDT、α-六六六、β-六六六、γ-六六六、δ-六六六及六氯苯9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检测结果发现,pp’-DDD、pp’-DDE、pp’-DDT、β-六六六、δ-六六六5种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pp’-DDD的残留量最高,在东方白鹳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8936、0.8353和0.7516μg/g干重,在白鹤的廓羽、飞羽和尾羽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达到0.5685、0.5077和0.4657μg/g干重;pp’-DDD和pp’-DDT在两种鸟胸部廓羽、飞羽及尾羽间的残留量无显著差异;pp’-DDD在东方白鹳飞羽和尾羽中的残留量显著高于白鹤。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鹤     
戎可 《生物学通报》1997,32(12):12-13
“鹤”泛指鹤形目鹤科的各种类,世界上现存鹤类计15种,我国有9种,分属鹤亚科鹤属和衰羽鹤属(衰羽鹤)。均为大型迁徙性涉禽。头顶(或额)通常裸出或被羽(蓑羽鹤属),橡强直,鼻孔呈直线状;初级飞羽11枚(第1枚较第2枚短),次级飞羽比初级飞羽长;尾短,尾羽12枚;腔、跑路和趾均细长,后趾很小,位置高于前3趾;气管发达,在胸骨和胸肌间构成复杂的卷曲,利于发声共鸣。栖息于河口、湖泊等水域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或宽阔的农田,涉水取食蠕虫、软体动物、昆虫、小型脊椎动物以及植物的嫩芽和种子,较少飞翔。繁殖期通常有复杂的求…  相似文献   

17.
黑颈鹤     
正该图片由武汉纺织大学庞爱民教授于2016年8月摄于西藏阿里日土县班公湖。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cm,体重4~6kg,体羽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尾羽褐黑色,头顶前方裸区呈暗红色,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1876年,俄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于中国的青海湖,是全球发现最晚的一种鹤类。黑颈鹤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 500~5 000m的高原,通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黑颈鹤     
<正>该图片由武汉纺织大学庞爱民教授于2016年8月摄于西藏阿里日土县班公湖。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体长110~120cm,体重4~6kg,体羽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尾羽褐黑色,头顶前方裸区呈暗红色,三级飞羽的羽片分散,当翅闭合时超过初级飞羽。1876年,俄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首次发现于中国的青海湖,是全球发现最晚的一种鹤类。黑颈鹤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贵州共7个省区,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 500~5 000m的高原,通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1990年6月5日在四川兴文县共乐采到1只雌性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innaeus),为四川省鸟类首次记录。体重65克;体长212、翅长130、尾长71、嘴峰22、跗蹠34毫米。形态额至枕及冠羽、头侧、颏至上胸黑色,并具紫色光泽,颏、喉有白色细纹;其余颈部、翼羽、尾羽及其上下覆羽、腿覆羽黑褐色,次级翅上覆羽、三级飞羽和尾上覆羽较黑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10月15日2 0 :30至10月16日7:0 0 ,笔者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隆庆关(2 5°17′4 5″N ,10 0°2 1′14″E ,海拔2 5 80m )进行夜间鸟类环志工作时,捕获一只秧鸡科鸟类标本。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花田鸡Porzanaexquisita (Cheng ,1987) ,系云南省鸟类种的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标本室。所采获的花田鸡标本形态描述如下:额部褐色;头顶黑色;上体羽褐色,背、两肩具有显著的黑色纵纹及众多白色点斑;尾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的外缘白色;次级飞羽羽端具宽而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