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开发一种由dl-丙氨酸生产d-丙氨酸的实用工艺,我们依据酵母对dl-丙氨酸的不对称降解的活性,筛选了107株酵母菌。麦芽糖假丝酵母JCM1504降解l-异构体比d-异构体快10倍,该菌株被用来作为去除l-异构体的生物催化剂。但是,当降解反应在高浓度dl-丙氨酸下进行时,反应混和物的pH值由于降解l-丙氨酸时释放出氨而迅速地升高,因此反应停止。这个障碍可以采用在反应过程中加入H_2SO_4控制pH6.0的办法来克服。另外,我们发现,l-异构体降解的最大速度在30℃,pH6.0高通气量(1.0vvm)和振荡(1200r/min)的情况下得到。在最适条件下,dl-丙氨酸200g/L中的l-异构体在40小时内完全降解掉,在反应混和物中留下90gd-丙氨酸。d-丙氨酸很容易从反应混和物中分离出来。这样得到的d-异构体的化学和旋光纯度分别达到99.0%和99.9%。  相似文献   

2.
丙氨酸脱氢酶(alanine dehydrogenase,ALD,EC 1.4.1.1)是一种以烟酰胺腺嘌呤(NAD)为辅酶的氨基酸脱氢酶.丙氨酸脱氢酶可逆催化丙氨酸氧化脱氨生成丙酮酸、氨及NADH.丙氨酸脱氢酶也是调节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的重要酶类,其催化反应的产物丙酮酸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和食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丙氨酸脱氢酶的纯化及活力检测、酶空间结构(底物结合住点),以及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孔铁民  靳爱华  翁宾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66-367
2-噻唑丙氨酸是1950年由Reuben G以组氨酸结构类似物首次合成[1],其用途为抗菌剂。近年来将其作为诱变拮抗剂,在生产氨基酸领域有较广的应用[2~5]。 为使国内研究机构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合成了2-噻唑 丙氨酸并对其合成方法进行改进。2-噻唑丙氨酸的合 成路线[6、7]如下: 文献报道的合成方法为由2-氨基甲基噻唑制备2- 氯甲基噻唑。但2-氨基甲基噻唑较难制备。因此,我们 设计以2-氨基噻唑为原料,经亚硝化、重氮化合成噻 唑。再与甲醛反应制得2-羟甲基噻唑,氯化后得2-氯甲基噻唑。按文献方法合…  相似文献   

5.
传统氨基酸制造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或好氧发酵实现。相对于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可以实现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直接生产氨基酸,减少了对石油基原料的依赖,解决了化学合成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好氧发酵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等特点,但好氧发酵中大量碳源用于细胞生长容易造成糖酸转化率低、能耗高等问题。厌氧发酵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氨基酸生产模式,具有操作简单、无需通氧、糖酸转化率高容易接近理论最大值等优势。L-丙氨酸是国际上首个实现厌氧发酵产业化生产的氨基酸。本文以L-丙氨酸为例,综述了氨基酸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其在产业化实施中的应用。未来,随着厌氧发酵关键技术在更多化合物生物制造技术中的突破,这种低成本、高效、低碳环保型发酵方式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EC.2.6.1.2)是催化L-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丙酮酸和谷氨酸的可逆反应的酶,在临床上是最常用酶之一。到目前为止,对于ALT同工酶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导甚少,国外文献仅限于动物。本文旨在探索人类ALT同工酶的存在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正> 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双不对称合成新策略为高光学纯度物质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本文考察了在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催化下,通过邻苯二甲酰胺钾与手性α-溴代丙酸龙脑醋之间的Gabriel反应制取光学活性丙氨酸的双不对称合成反应,观察到了显著的双不对称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乳化液膜分离丙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乳化液膜技术分离丙氨酸进行了实验研究,从而探索了从味精生产过程的。第二次等电点结晶母液”中回收丙氨酸的新途径。采用二(2-乙基已基)磷酸为载体和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磺化煤油组成液膜体系。研究了影响乳化液膜提取的各种因素,确定了适宜的分离条件。丙氨酸的单级提取率超过60%,浓缩3倍以上。对该液膜体系在交流高压静电场作用下,箱式破乳器的破乳过程,建立了破乳速率和相关操作因素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离子交换法精制丙氨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法生产的丙氨酸,产品中Cl ̄-,含量过高,仅为工业级。我们采用多柱串联的离子交换系统,对工业级丙氨酸进行了脱CL ̄-,脱试验,交换后丙氨酸产品中的Cl ̄-、含量分别小于0.02%和0.03%,符合食品添加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建立了丙氨酸在醋酸缓冲液中形成丙氨酸-铜配离子及其十二烷基磺酸配离子对,使其紫外无吸收的丙氨酸在230nm处于有强紫外吸收,从而对酶法合成中的丙氨酸进行定量分析.该法在0~5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直线方程为A(230)=0.01712·C(n=5)C:mg/L)。相关系数为0.9994,回收率为96.8%~104.0%,且该法不受酶反应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该检测体系简单、实用、测定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研究针对发酵法生产的L-丙氨酸。首先将L-丙氨酸发酵液加热预处理,用陶瓷超滤膜除去发酵液中菌体、大分子蛋白等杂质得到超滤液,然后将超滤液经纳滤膜除去色素、小分子蛋白、无机盐得纳滤液,纳滤液再经过真空浓缩、结晶、离心、烘干、包装得到L-丙氨酸成品。L-丙氨酸离心母液返回至纳滤工序套用,最终总提取平均收率大于91%,产品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企业(AJI97)和中国企业(食品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肖亚中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1):2550-2550
正L-丙氨酸是最小的手性分子之一,被用于医药和兽药行业,与其他L-型氨基酸共同用作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营养剂[1]。由于L-丙氨酸具有甜味,也被用于食品添加剂[2]。目前,L-丙氨酸全球需求年增长率为20%,主要增长地区是亚洲、北美等。然而,L-丙氨酸产量和价格基本被日本垄断和控制。国内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菌种陈旧低效,L-丙氨酸的供应量远低于市场需求量。  相似文献   

15.
L—丙氨酸酶法工业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800升气升式发酵罐上培养假单胞菌Pse.NX-1,获得高L-天冬氨酸-β-脱羧酶酶活。以L-天冬氨酸为底物游离细胞法转化生产L-丙氨酸,每升培养液可转化L-天冬氨酸2kg最高达2.5kg,提取得到L-丙氨酸1.2kg,平均收率90%,产品质量达到美国药典XXⅢ版标准和日本味之素99版标准。  相似文献   

16.
<正> α—丙氨酸是一种生化试剂,为白色结晶体,味甜、易溶于水,不溶于无水乙醇和乙醚,熔点294—296℃(分解),等电点pH6。α—丙氨酸国内生产规模尚小,近年来由于维生素B_6生产工艺改革,α—丙氨酸成  相似文献   

17.
戴玉锦 《生物技术》2004,14(4):42-43
丙氨酸转氨酶(ALT)是家蚕丝心蛋白合成中的关键酶,为了阐明丝心蛋白的合成机理及利用ALT活力调控丝物质的形成,有必要深入了解ALT的分子性质。作者在分离纯化家蚕后部丝腺ALT的基础上,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生化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该酶的若干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家蚕ALT由两种不同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是54kd和21kd;最适底物是丙酮酸;最适温度为50℃;最适DH为8.5;钾、钠、钙、镁等离子对酶有激活作用,而锰、铜、锌等离子对酶有抑制作用。研究还表明,该酶是一种依赖于金属离子的酶类,活性中心含有巯基或咪唑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克隆来源于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L-天冬氨酸-β-脱羧酶基因,在一株具有L-天冬氨酸酶生产能力的大肠埃希氏菌CICC 11022S中异源表达,构建转化富马酸生产L-丙氨酸的重组工程菌。结果发现:重组工程菌9 h转化富马酸产生112.7 g/L的L-丙氨酸,生产速率12.5 g/(L·h),转化率93.8%。富马酸价格较低,有效降低L-丙氨酸生产的原料成本。通过构建重组工程菌,以富马酸为底物,高效生产L-丙氨酸,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家蚕丙氨酸转氨酶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玉锦 《生物学杂志》2002,18(3):25-26,24
应用细胞匀浆,硫酸铵分段盐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等方法,从家蚕后部丝腺中成功地分离制备了高纯度的丙氨酸转氨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鉴定,本法制备的丙氨酸转氨酶已达到均一的纯度。  相似文献   

20.
KeV离子辐照丙氨酸的剂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经20keV的氢、氮及氩离子辐照后,丙氨酸的质量损失及自由基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keV离子辐照引起的丙氨酸分解不仅与离子的纵向作用有关还与离子的横向作用有关,这种横向作用是入射离子与靶原子级联碰撞产生的反冲原子造成的。KeV离子辐照丙氨酸产生的自由基在较大剂量范围(4-160×1014ions/cm2)内有线性剂量响应,而且自由基的产生同样依赖于重离子的横向作用。这种横纵双重作用也较好地解释了自由基的转化。给出了较清晰的低能离子在生物(等效)材料中发生作用的物理图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