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世界上8个金钱豹亚种中,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最濒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分类研究中,颅骨特征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理解种间和种内分类的重要证据。因东北豹数量稀少,还未有其头骨测量数据的报道。本研究以1只病重死亡的雌性东北豹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经大昌Sunshine32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获得影像数据,运用3D Slicer软件对东北豹头颅扫描数据进行头骨三维重建,建立东北豹头骨的“数字化头骨”并测得东北豹头骨的26项参数指标。该结果填补了我国大型猫科动物中东北豹头骨形态的数字化模型空白,为将来大型濒危猫科动物研究、保护、医疗、数据保存及猫科动物种群分化等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头骨的形态学信息,为东北豹的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CT扫描图象建立精确的女性尿道阴道瘘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例女性尿道阴道瘘病例,进行尿道CT连续断层扫描,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模型指导临床。结果:建立女性尿道阴道瘘及周围结构的三维立体模型,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瘘管情况,测量有关的数据;还可以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结论:女性尿道阴道瘘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反映病变部位的三维立体结构。对女性尿道阴道瘘的诊断、手术规划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张海燕  张小明  周烨  赵华福  王捷 《生物磁学》2009,(16):3107-3108
目的:基于CT扫描图象建立精确的男性尿道直肠瘘数字化模型,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例男性尿道直肠瘘病例,进行尿道CT连续断层扫描,扫描结果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利用三维重建模型指导临床。结果:建立男性尿道直肠瘘及周围结构的三维立体模型,可以方便地从任意角度和方向观察瘘管情况,测量有关的数据;还可以在数字化模型上进行手术设计。结论:男性尿道直肠瘘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够更直观、准确地反映病变部位的三维立体结构。对男性尿道直肠瘘的诊断、手术规划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2019年11月23日,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白云山森林公园1废弃矿洞内(28°29′51″N,119°54′34″E,海拔306 m)采集到蝙蝠标本1号。此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5.4 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无尾,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黑褐色。基于形态及分子数据(Cyt b)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 frithii),为浙江省兽类分布新记录种。本研究应用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在保证标本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头骨进行CT扫描与三维(3D)图像复原,高清显示了其头部骨骼形态,该技术的应用,是在小型兽类骨骼形态学研究与描述上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原羚属分类地位研究兼论中国羚羊的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羚羊类动物在世界羚羊类动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普氏原羚是极度濒危动物.开展中国羚羊类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头骨测量及线粒体DNA的12S rRNA(440 bp)和16S rRNA(590 bp)对原羚属的分类地位及中国其他几种羚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发现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数据的聚类分析的结果差异大,而且质量性状的聚类结果比较符合传统的分类系统.分子分类也得到相似结果,但在属下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7种牛科动物的12S rRNA和16S rRNA序列差异分别为0.2%~7.1%和0.3%~8.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原羚属3种羚羊形成单系群,且蒙古瞪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较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近.赛加羚应归宿于羚羊亚科,而不是与羊亚科的藏羚形成独立的赛加羚亚科.原羚属的进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树鼩骨骼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树鼩的骨骼系统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日本东芝Aquillon one 320排螺旋CT进行扫描,100 k V,80 m A,球管转数每转0.35 s,螺距1.35,图像为0.5 mm,层间隔为0.5 mm,使用骨算法重建。在并行计算环境中采用Vitrea软件包,选择Musculoskeletal CT选项,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成像(MPR)、曲面成像(C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后的可视化模型结构明显、清楚,可以真实地在计算机中重现出树鼩的骨骼系统三维模型。在此模型中,在头骨背面可见五条隆起的嵴,侧面观可见四个大孔:位于前端的外鼻孔、前颌骨后上方的眶下孔、由颧弓所范围着的眼窝和鼓泡外侧的外耳道。此外,可见一些较小的头骨孔,如视神经孔、颌下神经孔。利用该成像技术可定量测定各主要骨骼的长度、前后径、左右径和身长、尾长等数据。尤其是还获得了以往通过解剖难以测量准确的数据:如腭长、臼齿列长等较细微的数据,以及解剖不易获得脊椎前后径及左右径的数据。同时还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发现了树鼩存在有骨盆形态不对称、胸廓增大、骨折、跟腱周围滑膜囊钙化的骨骼异常情况。结论所建立的CT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确定树鼩骨骼系统的特殊特征,对树鼩骨骼系统无侵入性的生态分类、鉴定、进化分析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赛加羚羊在我国消失的确切时间,一说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一说为60年代中期,但都无确凿的科学证据。有据可考的事实为,20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中并未发现该物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赛加羚羊在我国灭绝的时间大体上为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启动了赛加羚羊引入项目。从1988~1991年,甘肃武威濒危动物研究中心分别从美国和德国的动物园引进赛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实体解剖测量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下颌骨的解剖规律。方法选取16例正常成人牙例完整的下颌骨作为标本。分别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及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每一牙位与牙弓线垂直截面上相关牙槽嵴及下颌骨的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实体解剖测量所得数据与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数据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与实体解剖测量下颌骨无明显差别,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是临床上对下颌牙种植术一个准确、直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988~1993年,结合《引进赛加羚羊驯化研究》,对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国内历史分布区和43个样点的11项气象地理要素计算欧氏距离和模糊相似优先化,并进一步作气候图解分析.发现引种区甘肃武威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赛加羚羊现代分布区中的别特帕克达拉等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气候类型介于哈萨克斯坦的半荒漠与荒漠草原之间,更相似于荒漠草原。认为赛加羚羊同其它生物种一样,有其特定的生态位,但随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保证生态效能的充分发挥,赛加羚羊必须与环境统一,途径有三,其中在生态环境基本相似的区域内引种才是可行的。甘肃武威地区便是这种区域之一。进一步分析各种生态因子对环境的作用及物源状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8,(8):9-9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高清晰度工业CT对柳江头骨化石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利用CT技术清晰展示的古人类脑的形态特征。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西柳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其与北京周口店及其他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人颅内模比较,  相似文献   

11.
对散养在30hm^2场地内的塞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一个敏殖群体在2000年12月(酱期及其前、后)和2001年5-7月(哺乳期)的昼间时间分配做了观察研究。数据用个体扫描-瞬时取样法收集。结果表明:①雌性塞加羚羊在交配期结束后,躺卧时间减少,进食时间增加;从前期到后期,站立时间连续递减;母羊分娩后2周内离群单独活动,往返于觅食地和幼仔隐藏地之间;第3周起,母仔合群。②雄性在交配期的移动多于交配前,交配后躺卧时间增加。③塞加羚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始于交配期;这时,雄性个体忙于追逐圈赶雌性,导致移动时间增加,躺卧减少;交配期后,雌性觅食时间突增,而雄性不变;雌性进入哺乳期后,各月觅食时间均多于雄性。以上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它们的繁殖投资差异。上述结果暗示,对此类散养动物,应在其能量需求高峰期增加投食量,以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在我国原产地的引种驯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国内数次引种饲养实践及国外动物园饲养情况分析,赛加羚羊人工饲养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应激综合症。今后如能解决捕捉、运输、饲养等一些重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饲养成活率将会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Eighteen fossil skulls of male Saiga from Northern Eurasia and 33 recent skulls from Kalmykia and Kazakhstan have been studied. Saiga from both the Khazarian Fauna of the Volga and Mammoth Fauna of Europe and Siberia are referred to Saiga horealis Tschersky, 1876. During the Pleistocene, 5. borealis distribution extended from England in the west to Alaska in the east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longated neurocranium, small frontal angle of the temporal bone from the plane of the frontal, and long nasal bones.

S. borealis w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mammoth biome”; in the Pleistocene periglacial steppes and cryogenic savannahs. Two subspecies are recognized: S. borealis borealis Tschersky (Eastern Sibera and Alaska); and S.b. prisca Nehring, 1891 (Europe, Urals and Western Siberia). At the end of the Pleistocene, when the mammoth disappeared, the range of S. borealis was reduced. Today they live only in West Mongolia (S. borealis mongolica Bannikov, 1946). S. tatarica tatarica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other territories of the steppe and semidesert zones of Eurasia. The arid landscapes of Transcaucasia and Kazakhstan were inhabited by Saiga with thinner legs and shorter nasal bones, such as S. tatarica binagadensis Alekperova, 1953,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of Azerbaijan (Bynagady). Fossil skulls from the Ural River that are large, but with a short neurocranium are identified as Saiga sp. cf. S. tatarica Linnaeus, 1766.  相似文献   

15.
2018年4月下旬至5月初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61只初生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成活率、性别比例、单双羔比例、初生重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赛加羚羊分娩期始于4月25日,截止于5月5日,产羔高峰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共分娩61只羔羊,成活56只,成活率91.80%。其中,雄性羔羊占40.98%,雌性羔羊占59.02%,雌雄性别比(♀︰♂)为1.44︰1,与1︰1的性比差异不显著(χ2检验,P> 0.05);单羔比例80.33%,双羔比例19.67%,两者差异极显著(P <0.01);初生羔羊体重多数集中在2.501~3.000 kg,雄性羔羊平均初生重略高于雌性羔羊,单羔羚羊平均体重略高于双羔羚羊。单羔雄羚羊与双羔雄羚羊、单羔雌羚羊与双羔雌羚羊以及单双羔、雌雄羔羊总平均体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世界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主要器官组织的结构特征,本研究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1只因胎衣不下死亡的雌性成年赛加羚羊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赛加羚羊心肌纤维发达,呈圆柱状,有分支,其胞核位于细胞边缘,各心肌纤维分支末端相互连接构成肌纤维网,闰盘明显。肝组织致密,间质少,肝小叶分界不清,切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脾的被膜较厚,脾小梁由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实质形成,相互连接构成脾的粗支架;实质部分可明显分为白髓和红髓,白髓主要分布在脾内小动脉周围,其内部脾小结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红髓主要分布于白髓区周围,其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肺实质导气部主要可见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其中,细支气管的管腔面富含纵行皱襞,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呼吸部可见大量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肺泡结构清晰可见。肾为平滑单乳头肾,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实质可明显分为皮质与髓质,皮质内可见大量肾小体和少量结缔组织。总体而言,与其他同类型反刍动物相比较,赛加羚羊各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未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His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aiga liver during ontogeny was carried out. The dynamics of accumulation, consump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glycogen as well as neutral and acid glycoproteins were studied. Maximum accumulation of glycogen and neutral glycoproteins was observed during late fetal development, while maximum consumption was specific for newborns. Acid glycoproteins proved to become involved i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of glycogen and glycoproteins wa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