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 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4]。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  相似文献   

2.
南方鲶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芳香化酶抑制剂(Fadrozole)、雌激素受体拮抗剂(Tamoxifen)对人工孵化的南方鲶(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进行雄性化诱导处理(口服),获得雄鱼。对孵化后第5—130d的南方鲶幼鱼性腺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南方鲶性腺分化发生在孵化后7d左右,雌雄性分化过程差异明显。雌鱼卵巢腔在孵化后12d左右形成,生殖细胞在孵化后35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55d左右;雄鱼生殖细胞在孵化后130d左右快速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在孵化后130d左右。雌性性腺分化早于雄性。  相似文献   

3.
长吻(鱼危)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初步报道了1985—1987年进行长吻(鱼危)人工繁殖试验时,不同温度与鱼卵孵化的相互关系。在平均水温19.5—23.7℃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孵 化水温(t)与孵化时间(H)为负相关;孵化水温与积温(Y)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孵化时间与积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郝琦蕾  刘红霞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6):1049-1057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相似文献   

5.
亲本效应(parental effect)指亲代的表现型及其所经历的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型对子代表现型差异和适应性的影响,对子代适合度的维持与提高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探究亲本效应对鱼类胚胎发育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卵生鱼类斑马鱼(Danio rerio)为实验对象,采用2×2双因素设计,测定了不同亲本繁殖温度(22、28℃)和不同胚胎孵化温度(22、28℃)及其交互作用对斑马鱼孵化表现(孵化率、胚胎死亡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孵化历时、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本繁殖和胚胎孵化温度交互作用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初始孵化时间、结束孵化时间、孵化历时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亲本繁殖与胚胎孵化温度相一致时胚胎的死亡率更低、孵化时间更短;斑马鱼孵化表现受亲本效应(代际发育可塑性)和子代发育环境(代内发育可塑性)的双重影响,亲本效应对早期生活史阶段鱼类表型特征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动物孵化酶(hatching enzyme,HE)是早期胚胎在特定发育阶段由孵化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在动物早期胚胎孵化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HGC)一般为单细胞腺体,是从胚胎发育到特定阶段(孵化前)出现、至胚胎孵出后的特定时期消失的一时性细胞(transient type ofcells)。完全分化的HGC内充满了低电子密度的酶原颗粒(孵化酶原颗粒),在鱼胚中的分布因物种而异。在大多数鱼中,HGC分布在胚体的外表面和/或卵黄囊中,一般为外胚层来源。如在虹蹲鱼HGC分布在胚体的前表面、卵黄囊、咽部、鳃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属于外胚层来源。而日本鳉鱼HGC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对太湖短吻银鱼秋季孵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4,4(1):65-72
太湖短吻银鱼是太湖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在1975和1981年对不同温度下太湖短吻银鱼秋季人工授精孵化进行了8次试验,胚胎发育和孵化仔鱼均属正常,并得到如下统计分析结果: 1.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孵化温度与积算温度(A)的相关为A=3441.97-93.41t; 2.孵化温度与孵化时间(H)的相关为logH=4.3615-1.8946logt; 3.孵化温度与初孵仔鱼全长(L)的相关为logL=1.0917-0.5246logt。  相似文献   

8.
长吻鮠是我目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初步报道了1985-1987年进行长吻鮠人工繁殖试验时,不同温度与鱼卵孵化的相互关系。在平均水温19.5—23.7℃时,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孵化水温(t)与孵化时间(H)为负相关;孵化水温与积温?之间为明显的负相关;孵化时间与积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韩瑞东  徐延熙  王勇  戈峰 《昆虫知识》2005,42(3):294-297
将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卵在不同高温下处理80min后的试验结果表明,短时(80min)高温(4 0℃)对卵的孵化没有显著影响,但40℃高温的短时(80min)处理,却能显著缩短其发育历期,降低孵化率。将卵置于3 4℃下处理不同时间(0~4h)后移至40℃下80min ,再放回到2 8℃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卵历期有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延长的趋势。在40℃下处理不同时间对卵的发育和孵化有显著影响,延长处理时间对卵孵化不利,连续处理8h后卵不能孵化。油松毛虫初产卵持续放置在≥3 4℃高温下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10.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