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工作利用GABA注于皮层表面能暂时地抑制阳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研究了狗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在电防御性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对暂时性联系接通机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将GABA同时注于两侧大脑皮层视区,能引起双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以至条件反射的完全消失。将GABA只注于一侧视区则不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抑制。如果遮住动物的右眼,使光刺激只作用于左眼,然后再进行注射GABA的实验。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后,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而以同样剂量的GABA注于左侧视区时,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唯反应强度较弱,潛伏期较长。在实验过程中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未受影响。 (二) 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狗上,如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则左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而当GABA注于右侧视区时,未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变化。 (三) 将GABA注于大脑皮层两侧体感觉区后,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而光刺激的条件反射没有变化。如将GABA注于左侧体感觉区,则发现右前肢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如将药物注于右侧体感觉区,则该条件反射并不受影响。 (四) 将GABA同时注于大脑皮层两侧运动区时,光和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同时受到完全抑制。分别将GABA注于左侧或右侧运动区都能引起防御性条件反射(以电刺激右后肢作为非条件刺激)的不完全抑制,但将药物注于左侧运动区所引起的抑制效应较注于右侧时为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高等动物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皮层参与暂时性联系的观点作出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梅镇彤等曾观察到,将γ-氨基丁酸(下称 GABA)施加于家兔与狗的大脑皮层视区或体感区表面,可暂时压抑它们对光或对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但对共作用机制还缺乏进一步分析。本工作报道在 GABA 压抑家兔条件反射的过程中自发脑电和增募反应的变化,试图探讨 GABA 压抑条件反射的可能机制,并讨论了暂时性联系的接通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Zhang H  Meng JJ  Wang K  Liu RL  Xi MM  Hua TM 《动物学研究》2012,33(2):218-224
心理物理学研究提示,初级视区毁损后的视觉残留可能是通过外纹状皮层的神经网络重组介导的,但缺少支持这一假说的电生理实验证据。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技术,该研究分别检测了初级视区(主要包括17和18区)急性毁损猫和正常对照猫的高级视区(包括19、20和21区)神经元对不同视觉刺激的反应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急性毁损初级视区使99.3%的高级视区神经元丧失对运动光栅刺激的诱发反应,93%的神经元丧失对闪光刺激的反应。该结果表明,急性毁损成年猫的初级视皮层可能会导致其绝大部分视觉能力丧失。在幼年期实施初级视皮层毁损后,成年猫出现的残留视觉可能主要是由于手术后皮层下神经核团与外纹状皮层之间的通路重组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蜜蜂下行神经元的光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国  刘念 《昆虫学报》1995,38(4):385-392
利用电生理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了蜜蜂下行神经元对光的反应特征以及与水平方向上光刺激角度的关系。 光刺激主要引起下行神经元的给光反应和撤光反应,持续性反应很弱。下行神经元的反应依赖于光刺激强度,在一定的强度范围内,随着光强度增大,反应强度也增大根据改变刺激角度引起的反应,在水平方向上最敏感,张角最大,约大于40°。  相似文献   

5.
刺激家鸽上纹状体对丘脑背中腹前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胡昌华 《生理学报》1993,45(2):172-177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55只鸽上,记录和分析了丘脑背中腹前核(nueleus dorsalis inter-medius ventralis anterior thalami,DIVA)对桡神经传入冲动发生反应的88个躯体感觉单位的放电其中一部分单位还对刺激坐骨神经发生反应。电刺激上纹状体的躯体传入投射区,可引致上述DIVA躯体感觉单位的自发放电和对桡神经传入的反应发生明显抑制。对自发放电抑制的程度与上纹状体的刺激频率和刺激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对桡神经传入反应的抑制则是使反应潜伏期增长和锋电位减少。以上结果提示,DIVA确实隶属于躯体感觉系统,而上纹状体躯体传入投射区对其躯体感觉单位有下行的抑制性影响,这种下行抑制可能使上纹状体得以对感觉输入进行反馈控制。看来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与丘脑之间的这种功能联系,在鸟类和哺乳类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猫前内侧外上雪氏区对光流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螺旋刺激和平动刺激研究猫前内侧外上雪氏区(anteromedial lateral supra- sylvian area,AMLS)细胞加工光流信息的特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神经元对这两种模式的光流刺激有显著的兴奋性反应和较高的方向选择性;同时发现,大脑皮层的一个视区有较多的细胞偏好旋转刺激.比较了两种关于视皮层加工光流信息机制的假说,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瞳孔对光反射系统和快速扫视系统在解剖学和功能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快速扫视系统对瞳孔的光反射系统是否有调制作用尚无报道。研究这两个系统间的调制作用,必须了解光刺激不均匀和近反应对瞳孔直径变化是否有影响。该研究以人为被试,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研究光刺激不均匀和近反应对瞳孔直径变化的影响。实验方法:将被试的一只眼用密闭的眼罩罩住给予脉冲光刺激,刺激由位于眼罩内全视野范围水平排列的一排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给出,被试的另一只眼用来记录眼动和瞳孔直径的变化,研究水平方向的快速扫视对瞳孔对光反射时瞳孔直径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比较被试注视视野内不同位置的瞳孔对光反射相对收缩率无显著差异(P=0.148, 非配对样本t检验)。结论:本方法消除了光刺激不均匀和近反应对瞳孔直径变化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快速扫视系统对瞳孔光反射系统间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孙复川  宓为群 《生理学报》1995,47(5):417-422
本文以双脉冲光分眼刺激(dichoptic stimulating,双脉冲的第一脉冲光刺激一侧眼,第二脉冲光刺激另一侧眼)进行瞳孔采样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双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时,瞳孔产生两次收缩反应;当时间间隔小于约0.6s时,瞳孔只对第一个脉冲光刺激产生瞬态收缩,对第二个脉冲光刺激不产生反应。这不仅证实了单眼实验研究的结论:瞳孔系统不是在时间上连续进行控制,而是离散的采样控制,它对光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频刺激丘脑底核(STN)对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纹状体 (STR)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丘脑底核区插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刺激,采用细胞外单位记录的方法观察STR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正常大鼠刺激后STR神经元反应主要以兴奋型反应为主, PD大鼠STR神经元反应主要以兴奋抑制型为主,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抑制持续时间逐渐增加,持续时间与刺激时间密切相关(r=0.94).结论:刺激STN可使PD大鼠纹状体的异常放电得到改善,提示高频电刺激STN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PD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神经生物素在视神经上的逆行性传输对淡水蜗牛(Planorbarius corneus)视网膜及中央神经节的输入、输出神经元进行标记。由于没有发现突触联系,所以至少一部分光感受细胞的轴突可被视为直接参与形成视神经。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进入大脑神经节形成密集的细传入神经纤维束-视神经堆。传出神经元则存在于除颊部以外的所有神经节。一些上行轴突在大脑神经节处分叉,通过脑-脑联合,到达对侧眼并在眼杯处形成分枝。部分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也投射于不同的外周神经,如:n.n.intestinalis,pallialis dexter,pallialis sinister internus et externus。五羟色胺能纤维和FMRF-酰胺能纤维均存在于视神经上,且这些纤维隶属于只投射在同侧眼的中央神经元。它们形成了位于眼杯处的丰富曲张结构及视网膜核心层,并且可能有助于调节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张信文  陈焱 《生理学报》1994,46(5):451-457
在乌拉坦麻醉的鸣禽燕雀(Fringillamontifringilla)上,观察电刺激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Vc)对发声和呼吸的影响,随后在HVc内注入CB-HRP溶液,研究HVc的中枢联系。结果如下:(1)电刺激HVc的不同区域都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明显的呼吸易化效应,表现为增频增幅的呼吸。(3)吸气期用短串电脉冲刺激HVc,产生吸气切断效应;刺激落位于呼气相,可使该呼气时程明显延长,以配合鸣叫,然后转变为增频增幅的呼吸。(4)CBHRP法表明,HVc投射到古纹状体粗核和嗅叶X区,HVc接受新纹状体前部大细胞核内侧部、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端脑听核-L区、丘脑葡萄形核及脑桥蓝斑核的传入投射。提示HVc除控制发声外,尚参与呼吸易化的调制。HVc对发声及呼吸的特异性影响,可能在鸣叫与呼吸的协调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昆虫视觉电生理技术是研究昆虫感光细胞和视觉神经元电学特性的重要技术,包括视网膜电位技术(ERG)和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MIR)。ERG技术记录的是昆虫的视网膜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外。MIR则是记录昆虫的单个感光细胞或视觉神经元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昆虫电生理技术有助于探究昆虫视觉对光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和明确昆虫敏感光谱和光感受器类型。本文介绍了ERG和MIR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总结了近20年来两种技术在昆虫感光电生理方面的应用,可为阐明昆虫对光的感受机制以及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防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频刺激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以探求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丘脑底核区埋入刺激电极进行电刺激,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纹状体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PD大鼠纹状体中NOS阳性神经元数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增加(P<0.01),经电刺激后PD大鼠纹状体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且与正常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PD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与其抑制纹状体NO的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用适当剂量的麻醉剂和兴奋剂(如氯醛醣和胺基脲)混合处理的貓,短声和闪光均能在大脑皮层引起分布广泛的电反应。我们用运动区的电反应作为指标,分析了产生此反应的神经路径基础。短声在运动区激起的电反应包括三个正相的小波,潜伏期分别为8—9,18—20及30—35毫秒。除去两侧皮层听区对各波无甚影响,毁两侧内膝体则各波均消失。刺激内膝体在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舆短声引起的一样,只是潜伏期略短。毁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VA,VM一带,第二及第三波即告消失。至於第一波,吸去皮层运动区後在白质上仍可引到,是皮层下的电活动波及到皮层的结果。在闪光所引起的电反应裹,也可分辨得出三个正相的小波,其潜伏期分别为29—33,38—42及48—52毫秒,但一般各波间分界不明。除去两侧皮层视区,反应即不易出现,且潜伏期增长,但此时刺激外膝体仍可恒定地引起和在视区存在时闪光所引起的同样的反应(仅潜伏期缩短)。毁外膝体,各波均消失。毁VA,VM一带,第二第三波大为减小,第一波不受影响。第一波亦同样为皮层下电流扩布的结果。概言之,我们所形容声和光在皮层运动区引起的电反应,是内膝体和外膝体兴奋丘脑(氵弥)散投射系统的结果,但皮层听区或视区可能对皮层下的传导发生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照能明显改变正常人和动物瞳孔的大小,而精神疾病及药物滥用则影响人和动物瞳孔对光的反应性.因此,瞳孔对光反应异常可以用作检测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的指标.有关药物滥用是如何影响瞳孔对光的反应性的研究还很少.为定量地测量成瘾性药物对瞳孔光反应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猕猴为实验对象,通过在黑暗环境中测量猕猴在吗啡给予前和吗啡给予后的不同时间段,其瞳孔直径大小以及其对光反应能力的变化情况,来系统研究吗啡是如何影响这种非自主性反射系统的.研究发现,吗啡给予降低了猕猴在黑暗环境中的扩瞳反应,并且降低了瞳孔对光反应的收缩率.该文为将瞳孔对光反应特征用作鉴定吸毒者的检测手段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变化是导致动物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鸟类对光刺激的生理和行为反应,本文通过比较雄性灰文鸟(Lonchura oryzivora)在经长(16L︰8D)、中(12L︰12D)、短(8L︰16D)3个光周期条件驯化后,再给予72 h的光刺激,研究其行为、血清皮质酮含量和血清蛋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光周期改变直接影响雄性灰文鸟的行为。雄性灰文鸟的血清皮质酮含量受光周期和光刺激的影响,中光照周期条件下雄性灰文鸟皮质酮激素对光刺激的响应与长、短光照周期条件下明显不同。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灰文鸟α-球蛋白区、β-球蛋白区和γ-球蛋白区血清蛋白的成分存在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光周期显著影响雄性灰文鸟对光刺激的生理应激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类听觉的基本特性和机制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因此,利用动物所作的听觉研究和获得的结果,有助于认识人类自身的听觉.围绕听觉中枢神经元对不同模式的声信号的识别和处理,简要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声信号和声模式识别在听觉中枢对声信号的感受和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听神经元作为声模式识别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对不同的声刺激模式产生不同反应,甚至是在同一声刺激模式下,改变其中的某个声参数,神经元的反应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其反应的特性和机制均需要更多研究来解答.另外,声信号作为声信息的载体,不同的声信息寓于不同的声参数和声特征之中,研究发现,听觉中枢神经元存在相应的声信息甄别和选择的神经基础,能对动态变化的声频率、幅度和时程等进行反应和编码,并且,在不同种类动物上获得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表明听觉中枢对不同声信号和声刺激模式的识别、分析和加工,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蚯蚓对光反应”实验的改进李世全(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动物学新教材“实验三”,观察蚯蚓对光的反应中,由于教室明亮,手电光微弱和“随时用混过水的棉球轻触蚯蚓体表”的机械刺激作用,致使蚯蚓活跃,对光刺激反应的现象不明显。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尽管大脑听皮层神经元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但其编码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在大鼠的初级听皮层也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在大鼠初级听皮层考察了151个听神经元的听空间反应域,分析了神经元对来自不同空间方位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和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52.32%)神经元对来自对侧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较强,表现为对侧偏好型特征,其他神经元分别归类为同侧偏好型(18.54%)、中间偏好型(18.54%)、全向型(3.31%)和复杂型(7.28%).多数神经元偏好的听空间区域的几何中心位于记录部位对侧听空间的中部和上部.绝大多数初级听皮层神经元对来自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多、反应潜伏期较短,对来自非偏好听空间的声刺激反应的放电数较少、反应潜伏期较长,放电数与平均首次发放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在对声音空间信息的编码中,大脑初级听皮层可能综合放电数和潜伏期的信息以实现对声源方位的编码.  相似文献   

20.
王彬  邓超 《生理学报》1989,41(2):120-127
在53只家鸽的纹状体上系统地探查了刺激臂丛和坐骨神经所引起的平均诱发电位。结果发现,臂丛传入的投射区位于新纹状体、上纹状体和外纹状体之内,坐骨神经传入投射区则分别与臂丛传入的新纹状体投射区和上纹状体部分投射区重合;臂丛和坐骨神经投射区均接受身体两侧的传入。作者认为,家鸽纹状体内的前、后肢躯体感觉传入投射区是分散的,并非形成一个集中的中枢;前肢的投射区较大,可能与机能分化有关,身体不同部位的传入冲动在同一投射区内的会聚,对于肢体活动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