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国大陆古代人群与赤道人种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情况,本项研究对赤道人种的若干特征在中国古代人群头骨中的出现情况作检测。检测的材料包括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和河南安阳的12组人群的头骨以及现代华北和云南的人类头骨。结果表明:1)赤道人种若干特征能够在我国古代多个地区的人群中和现代华北和云南人群中检测到,表明中国大陆至少在3000~2000年前已存在赤道人种基因流入蒙古人种的人群之中的现象;2)赤道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在中国古代人群中很可能在地理上大致是由东向西递降,与当时这些人群中的欧亚人种特征平均出现率的地理上分布趋势呈相反方向,提示了在中国大陆至少在距今3000-2000年期间已经存在两个相反流向的外来"基因流"。  相似文献   

2.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是东亚与欧洲交汇的地区。一般认为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古代人群与欧洲人群发生过融合或基因交流。但学术界对欧洲人群进入中国, 与中国古代人群发生混合与基因交流的时间、可能的扩散路线, 以及对中国现代人群形成的影响等具体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3800-1200年前生活在新疆、青海、宁夏, 以及河南安阳殷墟11个古代人群头骨呈现的欧洲人种特征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1)至少在2000-3000年前, "西方基因"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人群中存在; 2)这些"西方基因"是经由新疆向东流向内地的; 3)考古学和形态学上的证据显示欧洲人种的人群大规模地向东扩展在汉代之前的地理界限大致是在新疆的东部和甘肃的西部之间。本文所示的欧洲人种特征的出现情况, 并不受这种地理和时代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邢松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2,31(3):250-258
德日进认为周口店直立人保持着形态上的稳定性; 这种进化上的缓慢性表明周口店直立人进化过程中无论何时都未曾发生过外来移民的闯入, 从而打乱、干扰或推进其进化过程。本项研究采用三维结构重叠和精确测量数据的方式对比了周口店第一地点晚期代表周口店直立人(ZKD)5号头骨相对于早期代表ZKD3的形态特征演化变化, 并与南京直立人(NJ)1和2号头骨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周口店晚期标本相对于早期标本来说, 头骨尺寸在各个方向上都有所增加, 但轮廓形状基本保持一致, 与同期的南京古人类的相比, 周口店直立人的演化速率显得很慢。这很可能是由于缺乏基因交流的缘故; 周口店直立人群有可能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群体。本项研究支持德日进等关于周口店直立人群缺乏基因交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1 993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南京1号头骨和南京2号头骨.这2具头骨化石先后经过两次研究都被认为是属于直立人.近几年来,对南京人类头骨化石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1)对南京2号头骨作了复位和复原、进行了重新鉴定.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颅容量计算;2)对南京1号头骨作了更广泛的比较,对比标本包括周口店直立人头骨、印尼Sangiran 17直立人头骨、肯尼亚KNM-ER3733头骨和东非Bodo头骨;3)对南京1号头骨的适应性特征-鼻梁高耸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1)南京2号头骨应属于早期智人而不是直立人.南京1号头骨的颅容量,经计算,为871 ml.该颅容量与周口店3号头骨的相当,二者年代也应相近(周口店3号头骨的年代为57.8万年);2)南京1号头骨显示出地区性的形态特征.提示了中国人群南北两大类型的形态差别早在南京直立人生活时期已显出端倪.南京1号头骨及和县头骨可能代表一类中国南方的直立人群,其形态与以周口店直立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直立人群有些不同.南京1号头骨在脑颅上显示出较多的与KNM-ER 3733头骨相近的特征,但在面颅上二者相差较大,提示了直立人某些成员在至少1Ma期间脑颅形态保持稳定.南京1号头骨与Bodo头骨的比较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直立人群那里;3)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是适应性特征,是对寒冷或(和)干燥气候适应的结果,并不意味着"西方血统".  相似文献   

5.
庄寿雨 《化石》2003,(4):27-32
问题的由来  前几年国外有学者提出在 1 1 - 1 2万年前 ,人类的一部分走出非洲 ,他们在亚洲蒙古高原一带演化成一种即非白种人又非黄种人的人种 ,他们称之为泛欧亚人种。后来在 5万年前左右泛欧亚人种又分化成白种人和黄种人。他们认为能证明这一假说的考古材料就是在中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 2 - 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 1 934年发现了山顶洞人遗骨 ,由当时在协和医院工作的德国解剖学教授魏敦瑞对保存较好的三个头骨作了测量 ,认为一具有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的特征 ,一具有爱斯基摩人的特征 ,一具有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这个泛欧亚…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头骨面部某些特征的投影栅相位法测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投影栅相位法 ,定量测量现代人面颅骨的一些项目 ,分析比较了中国南方、北方面骨的特点及中国与欧洲现代人面骨的差异 ,并探讨该方法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发现 :1 不论云南、欧洲头骨 ,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线距项目上 ,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 2 华北头骨的中面宽、上面高及其指数、颧上颌高和内侧两眶宽指数大于云南头骨 ,中面部的扁平度小于云南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云南头骨的要朝向前方。 3 中国云南、华北现代人头骨上面部的宽度小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上面部扁平程度大于欧洲现代人头骨; 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欧洲头骨更朝向前方。华北头骨上面部高度及其指数大于欧洲头骨; 云南头骨上面高及男性的上面高指数与欧洲头骨无差异 ,云南女性上面高指数大于欧洲头骨。我们认为投影栅相位法可作为传统测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中心和边缘"假说认为非洲是人类演化的中心地区,东亚等地区是边缘地区。在边缘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早,可上溯到直立人生活时期;在中心地区,人群的地区性形态特征出现较晚。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出自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二者年代都是距今60万年左右,二者都保留有面颅。因此,Bodo人类头骨化石和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是检测"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最合适的材料。本文是对南京1号和Bodo头骨的面颅测量性特征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面颅测量性特征上的差别远大于这两个相应地区现代人群之间的差别,提示了人类的地区性体质形态差别早在60万年前就很明显;2.东亚的南京1号人类头骨和东非的Bodo人类头骨尽管同样古老,但各自与当地区的现代人群的面颅上的差异情况并不一致。Bodo头骨与东非现代人群显得差异较大,南京1号头骨与东亚现代人群显得较相近。这种相近,提示了在东亚这个"边缘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可追溯到以南京1号头骨为代表的远古人类那里,而在"中心地区",现代人群的面颅测量性特征还很难与以Bodo为代表的远古人群相联系。本项研究结果与"中心和边缘"假说的推测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桂林市郊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代表6个成年男人、5个成年女人和3个幼童。壮年者极少,以中、老年者和幼童为主。至少有4具成年头骨上可看到人工伤痕。头骨特征表明,甑皮岩新石器时代居民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于华南、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种族较接近;与新石器时代的华北居民在头骨绝大部分形态特征上十分相近,尤其与半坡遗址居民更接近。其头骨上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可看作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质特征的结果,未必意味着有其它人种因素的混杂。  相似文献   

9.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8,37(2):228-240
额骨是连接面颅和脑颅的重要头骨组成部分,关于现代各个人种的额骨形态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些人种额骨的基本形态如何,变异范围以及与其他人群的相似与差异等问题都尚未完全厘清。而额骨的很多特征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很难进行测量和准确的描述比较。鉴于这些问题,本文将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研究东亚现代人额骨的表面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欧洲,东南亚,美洲,非洲以及澳洲的现代人群的额骨形态进行对比,为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结果显示,额骨形态的变异主要表现在:1)额骨鳞部的额结节和正中矢状脊共同向前隆起或回缩以及相对额骨宽度;2)眉弓的粗壮程度,额结节的侧向发育程度和正中矢状脊的发育情况。为了进一步揭示中国现代人与其他人群在额骨形态上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额骨大小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结果显示,东亚现代人和欧洲现代人额骨中心大小值的中位数最大,澳洲现代人的最小。东亚现代人的额骨形态与澳洲,欧洲和非洲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为了检验额骨的形态是否与遗传距离一致,作者还对额骨形态距离和遗传距离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人群的额骨形态与其遗传距离呈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本研究结果中不同人群额骨形态上的差异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遗传距离,并可能进一步反映人群历史。东亚现代人的额骨平均形态在与各个人群比较过程中表现出一致性特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现代人群的进化过程是相对独立的。未来额骨的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可通过扩大标本数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演化阶段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一具时代相当早的人科“粗壮”头骨的发现,复活了关于我们自身人种和近亲的进化的讨论,并否定了某些以往的观点。该头骨是由理查德·利基的野外队在1985年发现的,并于1986年在伦敦的一次报刊会议上公布于众。这具头骨属于南方古猿亚科的一个成员。粗壮型南方古猿最好的头骨是在1959年由利基的母亲——玛丽发现的,并因该标本颌骨和牙齿的大小而得绰号“Nutcracker人”。但是新的头骨,不仅更完整,而且其时代为距今二百五十万年,比“Nutcracker人”早七十五万年,这表明粗壮南方古猿类是人科的一个成功而生存时间长的分支。新头骨更增加了人们这样的信念,即非洲在二百万年前是人科早期几个种的故乡,这些种中只有一个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并且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与人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导致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形成了具有明显体质特征差别的人群(或种族)。对更新世末期及全新世以来不同地理区域近代和现代人群体质特征差别、相互亲缘关系的分析是现代人群形成与分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21项头骨非测量特征在近代和现代中国人群, 以及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共330例标本的出现率和表现特点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发现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率或表现特点在三个人群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有些特征在人群间的差异甚至非常明显。与非洲及欧洲人群相比, 现代中国人头骨总体显得纤细, 眉弓、角圆枕、颧三角、颧结节等反映头骨粗壮程度的特征在现代中国人群的发育明显弱于非洲和欧洲人群。此外, 现代中国人群还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非洲和欧洲人群的头骨非测量特征, 包括锐利的眶外下缘、相对平坦的眉间鼻根点、较圆隆的颅侧壁、平坦的顶孔人字区、深弧形的上颌颧突下缘, 梯形和左右不一的鼻额-额颌缝走向等。采用判别分析可以将67.0%—79.5%的标本正确地判别归入其原来所属的组群。其中对中国人群的正确判别率分别达到70.4%和82.9%。个体标本分布显示非洲人群表现较大的分散性, 而中国和欧洲人群样本的分布明显密集集中, 提示中国和欧洲人群似乎具有更多的衍生性特征。本研究还发现多数在人群间差别显著的头骨非测量特征与头骨粗壮程度有关, 作者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头骨面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人类学观察法比较了中国云南、华北和欧洲现代人头骨的犬齿窝、颧骨缘突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的出现情况,以探讨其在人种、群体区分上是否有意义。结果:(1)在云南头骨,犬齿窝、颧骨缘突的出现率无性别差异,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在欧洲头骨,这3项非测量必状的出现率男女间无差异。(2)上述3项性状,在中国云南和华北头骨(男性)的出现率无差异。(3)犬齿窝、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在现代欧洲人头骨明显高于现代中国人头骨。颧骨缘突的出现率在欧洲与中国现代人头骨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 11例出土于山东省鲁中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周 -汉代颅骨进行测量研究。在颅、面部测量特征的比较上 ,这批头骨与鲁北地区同时代头骨特征类似 ,都属于东亚蒙古人种类型。与周邻地区古代人群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鲁中南周 -汉代组人群与黄河流域古代类群的亲缘关系比与华南组的更接近 ,这组人群与西日本弥生人接近的程度明显大于与绳文人接近的程度。本研究支持在现代日本人的起源中有源自中国大陆特别是华北东部地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就颜色看,地球上的人皮肤有黑、白、红、黄、棕等色,这些肤色与地理位置有关,被称为地理人种。地理人种是一个自然人群,是人种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最早将人种区分出来的居然是一群画匠,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中的壁画上,画匠们用不同颜色区别人类,他们将埃及人涂成红色,将亚洲人涂成黄色,将南方尼格罗人涂成黑色,将西方人及北方人涂成白色。那时的画匠们可能并没有亲眼见过  相似文献   

15.
马宁  李东升  娄玉山 《化石》2019,(1):20-27
<正>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收藏有328具现代云南人头骨和部分体骨标本,以这批材料为基础,科研人员已经发表了多篇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论文。但是关于这些骨骼标本的具体信息和来历,流传到现在大家都知之甚少,仅是口口相传"吴定良教授解放前从云南墓地中采集来的",还有个别标  相似文献   

16.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鲤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土的5例人类头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这些个体在种族特征方面较为一致, 应属于蒙古大人种的范畴, 可被视为"古华南类型"群体, 较接近于现代的南亚类型。岭南地区6组史前时期人群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墩组、东湾仔北组、鱿鱼岗组与河宕组之间存在相对较近的形态学关系; 柳江人和甑皮岩组关系最为密切。在更为广泛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对18组不同时期人群进行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 鲤鱼墩人群与其他人群保持了相对较远的形态学距离。另外, 岭南地区的古人类从晚更新世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颅骨的绝对测量值上反映出一个短颅化、狭颅化和高颅化的过程, 而颅指数反映的却是长颅化的趋势, 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颅宽值较之颅长值减小得更快, 形成了颅骨尺寸在绝对值上的减小, 在颅指数上却反映出长颅化趋势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 现代南亚类型居民的典型长颅型特征可能是在全新世之初开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在印度西部的纳尔玛达(Narmada)河的一条支流——奥尔桑(Orsang)河谷发现了一具孤立的智人头骨,这对于了解印度人类进化历史和南亚直立人与最古老的亚洲智人(或AMH,解剖学上现代的人)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化石是在古老的河流沉积物中发现的。对主体沉积和颅内沉积物的红外光释光(IRSL)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为3—5万年。然而,对化石的直接测年(放射性碳加速器质谱测年AMS)结果表明,其年代最小为4981—5579年前。头骨被归类为圆颅型智人。头骨上最引人注意的特征是颅外有亚洲直立人头后部很发达的角圆枕。头骨最宽处在下部(颞骨)如直立人,这样的情况从来不见于智人。这可能是由于乳突的气窦化而形成的。乳突上脊发育,从破损的眉间区(20mm)可以看到很宽的额窦。所有这些粗壮的特征都表明Orsang头骨和晚期亚洲直立人之间具有遗传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所记述的标本,是1972年袁祖银同志与笔者在云南进行野外工作时采集的。化石产于云南禄丰的下禄丰组深红层地层中,与周明镇教授描述过的禄丰兽(Lufengia)同层。由于风化,头骨缝合线不清楚,但就头骨显示出的其他特征,不难看出,此标本系代表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中一新种属。本文承王哲夫、侯晋封同志分别照相和绘图,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20.
朱万龙  贾婷  黄春梅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3,33(6):1721-1730
共选取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190个中缅树鼩头骨和32颗臼齿(第二、第三下臼齿),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其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同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头骨和臼齿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探讨头骨及臼齿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头骨侧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对臼齿的分析显示,臼齿形态具有地区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的头骨具有形态变异,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