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谁是最早吃螺蛳的人?有的作者依据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的成层田螺壳体的事实,认为“到目前为止,所掌握的有关人类最早吃螺蛳的记录,可能就是全新世早期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广西桂林甑皮岩人了”。笔者却认为不然。因为根据我国现有的考古资料,最早吃螺蛳的并不是甑皮岩人,而是比甑皮岩人至少早一、二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地质年代应属上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6例龋病作了观察。这批遗存的人骨材料的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该遗址居民患龋病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远大于同时代的居民及现代居民。  相似文献   

3.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发掘出数千件动物遗骨,主要是哺乳动物的材料,分属于25种。遗址动物群的研究有其特点,即非但要研究遗址动物的生物学(或古生物学)的性质,同时要注意到它们和人类活动各方面的联系,根据这个道理,试将甑皮岩遗址动物分成了五个大类。由猪骨的研究,证明甑皮岩时代的人类已经能够驯养动物。遗址动物群反映出,有小型湖沼分布的多水的山间盆地的环境,显示当时的气候大约较今日炎热。  相似文献   

4.
河南长葛石固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含有前仰韶文化期和仰韶文化期人类骨骼并存的地点,为研究这两期人类的体质类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头骨的观察项目和测量项目的分析表明,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许多特征上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点,其中一小部分特点使得石固新石器时代人类与南亚人种相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广东增城金兰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着重讨论了头形、可能存在的拔去上外侧门齿的现象、颧骨缘结节。从头骨的形态看,金兰寺新石器时代居民与现代人一致,并属于黄色人种。他们的牙齿健康情况很差。  相似文献   

6.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2例儿童的年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2例于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正处于换牙期的儿童乳、恒牙更换及其被磨耗的状况,讨论了从他们的牙磨耗级估计的年龄与从其乳、恒牙更换关系估计的年龄的误差,并提出用现代人牙磨耗级估计史前人类年龄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中的淡水瓣鳃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甑皮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南郊独山的西南麓。笔者受桂林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于1978年4月和9月对甑皮岩洞穴遗址进行观察,并采集化石。该洞高约8米,宽约13米。洞顶岩层向东北倾斜,在棕黄、黄褐及浅灰色砂质泥岩中含瓣鳃类、腹足类、脊椎动物和人类骨骼。瓣鳃类化石相当多。现仅根据试掘中所采部分标本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作一简单介绍,以供有关方面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鲤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出土的5例人类头骨进行了形态学分析。这些个体在种族特征方面较为一致, 应属于蒙古大人种的范畴, 可被视为"古华南类型"群体, 较接近于现代的南亚类型。岭南地区6组史前时期人群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鲤鱼墩组、东湾仔北组、鱿鱼岗组与河宕组之间存在相对较近的形态学关系; 柳江人和甑皮岩组关系最为密切。在更为广泛的地理空间范围内, 对18组不同时期人群进行的聚类分析(马氏距离)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 鲤鱼墩人群与其他人群保持了相对较远的形态学距离。另外, 岭南地区的古人类从晚更新世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颅骨的绝对测量值上反映出一个短颅化、狭颅化和高颅化的过程, 而颅指数反映的却是长颅化的趋势, 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颅宽值较之颅长值减小得更快, 形成了颅骨尺寸在绝对值上的减小, 在颅指数上却反映出长颅化趋势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测, 现代南亚类型居民的典型长颅型特征可能是在全新世之初开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6-133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广西扶绥敢造遗址是华南新石器时代一处典型的河岸贝丘遗址,其人骨测年结果的上限为8488 BC,下限为6492 BC。本文对敢造遗址2014年出土的108例个体的999枚恒齿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居民的饮食结构应是以肉食为主并辅以富含淀粉的块茎类植物。该遗址居民的龋齿率高于部分农业人群,但远低于同为华南渔猎—采集经济的鲤鱼墩、甑皮岩和顶蛳山遗址,其原因应与食用块茎类植物的多寡有关。较高的牙结石罹患率(89.86%)可能与鱼类、贝类等高蛋白饮食有关。相比农业、游牧或狩猎人群,该遗址居民偏重的牙齿磨耗可能与食用含沙量较大的螺类、贝类等有关;肉类食物的食用导致该遗址居民上颌前部牙齿磨耗重于后部牙齿,而“上颌前部牙齿舌侧过度磨耗”现象的出现则与食用块茎类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11.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2.
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13.
广西桂林,山水秀丽,风景如画。城西艺术之宫——芦笛岩,东郊大自然的明珠——七星岩,和桂林至阳朔令人心醉的漓江风光,引发了多少中外旅游者的勃勃游兴啊!近几年,在桂林南郊发掘了一处保存相当完整的原始社会的洞穴遗址——甑皮岩洞穴遗址,又为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增添了色彩。桂林南郊是一片峰林平原,距市中心9公里的桂阳公路附近,有一发育于上泥盆统融县组纯灰岩的独山。甑皮岩洞穴遗址,就在独山西南麓。洞口距地面相对高程约3  相似文献   

14.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骨的观察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的6个比较完整的头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居民归属蒙古人种,它在表现出近于东亚蒙古类群的同时也反映出某些类似南亚蒙古人种特点,如低眶和阔鼻倾向等。这种南亚特点的表现也许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旧石器晚期居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丽娟 《人类学学报》1989,8(1):T001-T002
本文对桂林甑皮岩洞穴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和钙华板系统采样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层和钙华板形成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6.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6,25(2):87-101
本文应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出自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进行牙齿形态观察,应用“平均差异度”(MMD)距离公式计算出姜家梁组与其他各对比组的MMD距离系数以估计群体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MMD矩阵对18组人群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梁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属于中国型牙(Sinodonty),但自身又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如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和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等特征的出现率很高。综合来看,姜家梁组在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双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转向皱纹这4项性状上具有很高的出现率;上颌第一臼齿釉质延伸、上颌第三臼齿退化、三根下颌第一臼齿和下颌第二臼齿四尖这四项性状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与同时代的下王岗组和庙子沟组比较而言,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表明姜家梁组居民与庙子沟组居民具有较为相近的头骨形态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为接近的牙齿形态特征,这说明在体质特征上相近的人群在头骨形态特征和牙齿形态特征方面的表现可能较为一致,但只通过这两个对比组的比较结果而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尚有待于积累更多的同类型族群的相关牙齿人类学资料验证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及其承继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德珍 《人类学学报》1986,5(2):114-127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把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分为华南、华北两大类群,其中华北类群又可分为三个小类群。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南、北两群间及华北各类群间都发生过血缘混杂的过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也可把我国旧石器晚期人类——山顶洞人和柳江人在体质特征上与我国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明显地区别开来。山顶洞人和柳江人分别代表我国旧石器晚期南北两个不同的地方类型。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所谓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或南亚人种特点可以追溯到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柳江人、山顶洞人,这些特点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组人类固有的特点,只不过在不同的类群中表现有所差异而已。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根据非测量性特征,贾湖人具有一般蒙古人种的特点,其人种属性应归属于蒙古人种。根据测量性特征,贾湖人的体质特征主要表现在颅指数属于园颅型;颅长高指数Ⅰ和Ⅱ都属于高颅型;颅宽高指数属于中颅型;全面指数(M395)属于狭面型;上面指数(pr)属于中上面型;眶指数Ⅰ(mf-ek)和眶指数Ⅰ(d-ek)都属于中眶型;鼻指数属于中鼻形;腭指数属于阔腭型;枕大孔指数属于阔型;总面角属于平颌型(下限)。把贾湖人与其他新石器时代人组和现代人组(共15组,11个体质特征项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系统聚类、BIPLOT法及判别分析法加以统计并作比较分析,可把所比较群体划分为3大类群:①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②新石器时代组的南方类群;③我国现代人类群。贾湖新石器时代人属于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在新石器时代组的北方类群这个小范围内,贾湖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与本省内的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的体质特征又较接近些。通过比较,可看到现代人类与新石器时代人类之间的区别大于现代南方人和现代北方人之间的区别;在从新石器时代人类向现代人类进化发展的几千年过程中,处于南方、北方地理位置上的人类在体质上的差异有趋于缩小的趋势; 此外 , 在此进化发展过程中 , 各地不同的新 石器时代人类基因的扩散速度、 范围和方向也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6-217
本文对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头骨进行了非测量性状的观察。选择了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之相关的12个人群作为研究对比组,求出各对比组之间的平均差异度(MMD)值,以MMD值为基础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在非测量性状上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既与其它某些人群(特别是与贝加尔人群、华北组)有着某种联系,但现在还没有证据说明这种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是何种方式的联系;同时,姜家梁组可能是因为还存在着某些独立的特征(比如其较高的或者较低的非测量性状特征),使之不能完全地归入到某种人群中去。我们期待从这一地区及其周邻地区发现更多的古人骨材料,以期从研究中得出更细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