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人为设置6种不同生境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蛙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超过体长或干燥环境都对幼蛙不利,存活时间短。水深低于幼蛙体长并设有陆地或保持环境泥沙湿润为适宜的生境。在适宜生境条件下,幼蛙平均存活674.86h,最长达35d。  相似文献   

2.
黑眶蟾蜍幼蛙适宜生境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大德 《生态科学》2001,20(Z1):47-50
报道人为设置6种不同生境对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蛙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超过体长或干燥环境都对幼蛙不利,存活时间短。水深低于幼蛙体长并设有陆地或保持环境泥沙湿润为适宜的生境。在适宜生境条件下,幼蛙平均存活674.86h,最长达35d。  相似文献   

3.
徐大德 《生态科学》2001,20(1):47-50
报道人为设置6种不同生境对黑框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幼蛙存活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深超过体长或干燥环境对都幼蛙不利,存活时间短。水深低于幼蛙体长并设有陆地或保持环境泥沙湿润为适宜的生境。在适应生境条件下,幼蛙平均存活674.86h,最长达35d。  相似文献   

4.
黄菖蒲适生环境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在旱生(CK)、湿生及水深10、30、60、100和150cm 7个不同栽培环境下的株高、叶干重、通气组织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从旱生至30cm水深环境中,黄菖蒲的株高和叶干重均逐渐增加,而在水深60cm至150cm的环境中则呈降低趋势。在水深30cm的环境中处理40d,黄菖蒲叶片通气道与横截面积比及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组;相对电导率及脯氨酸含量随水深及处理时间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黄菖蒲在水深约30cm的环境中生长状况最佳;在旱生、湿生和水深10cm的环境中能够生长良好;在60cm水深环境生长比较适宜;水深超过60cm,黄菖蒲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认识棘胸蛙的生态习性,如生境、食性、繁殖、越冬和天敌等内容,有助于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人工养殖棘胸蛙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确定养殖方式和建设饲料基地;2.提高蝌蚪及幼蛙的成活率,加快生长发育速度;3.促进成蛙在人工环境中繁殖和提高蛙卵孵化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适宜性指数模型阐述了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结合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推断了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路径。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的最适表温为9.8~27.5℃,最适表盐为23.2~34.3,最适底温为8.9~20.2℃,最适底盐为31.6~34.7,最适水深为56~133 m,最适环境条件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最适栖息地的分布重心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外侧,呈现南北循环过程;温度对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最高,盐度其次,水深最低。研究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适宜栖息地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转移,太平洋褶柔鱼在一年的生命周期内做南北向的索饵和产卵洄游,温度是适宜栖息地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的分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蛙类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或生理特征为标志,对蛙类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分期,便于对它们的发育进程进行描述,以及对发育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在恒温条件下培育蛙胚,可以作出能为今后重复验证的发育时刻表。比较不同蛙种的发育时,也应在相同的恒温条件下进行,才具可比性。分类学上描述蛙种时,蝌蚪也是被描述的对象。但过去描述蝌蚪,多数采用“当后肢长度若干毫米时,蝌蚪全长为若干毫米。”应用这一方法,很难与其他蛙种作比较,因为发育的水温不同和营养物丰歉不同,蝌蚪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大,后肢与全长的比例关系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制订一个比较适合多数蛙种通用、又易于掌握的蛙  相似文献   

8.
莫莫格湿地芦苇对水盐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暖  章光新  李红艳  李然然 《生态学报》2012,32(13):4146-4153
认识湿地植物对不同水盐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和规律,是确定湿地生态需水阈值的关键,为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莫莫格湿地水盐环境因子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国际通用植被数量分析软件CANOCO4.5对其关系进行了冗余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湿地水深、Na+,HCO(3)含量3个环境因子组合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解释量达到54.7%,说明这3个变量是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变异的重要因子,水深是关键驱动因子.水深与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成显著正相关,随着水深的增加,芦苇株高、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逐渐增加.Na+含量、HCO(3)含量与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轻度盐碱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重点考虑水深条件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其次是水质( Na+/HCO(3))因素的影响作用,确保适宜生态水位,满足生态恢复需要.  相似文献   

9.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蛙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但目前有关其繁殖生态和产卵地选择还所知甚少,而且多局限于定性描述。2004—2006年在宁波地区黑斑蛙的繁殖期,对黑斑蛙的繁殖生态研究分析表明,该蛙在繁殖期的种群密度为0.0903±0.0029只/m(n=11);该蛙是雌雄二形性的蛙类,雌性蛙类的体重和体长都显著大于雄性;该蛙窝卵数的变化幅度较大(1546—7897个),平均窝卵数为4643.04±235.96个(n=50);卵径范围为1.50—1.74mm,平均卵径大小为1.6050±0.0046mm(n=226)。对黑斑蛙产卵地选择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地在水域比率、裸地比率、植被盖度、水深、水温和水的透明度等方面与随机样方不同;该蛙偏爱在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产卵,而避免在水体较深的生境产卵。为了更好地保护黑斑蛙的产卵栖息地,今后应优先保护水域比率和植被盖度较高而水体不深的生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参数与产油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霞  张明海 《生物技术》2005,15(3):67-68
为了能够直接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判断中国林蛙的产油量,本文采用单因素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地区中国林蛙(Raaa chensinensis David)雌体的体重、体长、前后肢长、卵重、年龄与产油量(左右输卵管重量之和)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油量与体重、体长、前肢长、后肢长、卵重、年龄均存在正相关;产油量与体重和体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30),其回归方程:Y=-0.566 0.016x1 0.072x2。因此,体重和体长可以作为判断产油量多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林蛙卵酶解液对去卵巢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子宫内膜形态的作用,确定林蛙卵的功能价值,一定时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林蛙卵奠定基础。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模拟更年期绝经妇女模型,灌胃林蛙卵酶解液后处死,检测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并扫描电镜观察子宫内膜形态。结果显示,对大鼠进行卵巢摘除,灌胃林蛙卵酶解液后,与模型对照相比,体重,血清中TG、TC、LDL-C含量和ALP、ALT及AST水平显著下降,HDL-C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林蛙属物种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用比较分类学方法和数值分类方法相配合,对我国东北产林蛙属物种多样性和原各命名物种的有效性及与中国林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地方名为哈土螨的原中国林蛙的东北居群应属于我国蛙类的一新纪录东北林蛙R.dybowskii,而R.semiplicata和R.chensinensis changbaishanensis(魏刚等,1991a)为该种的同物异名,重新界定了东北林蛙和中国林蛙的分布区,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系统发育及物种形成和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刚  陈服官 《动物学报》1990,36(1):76-81
运用分支分类法,通过形态、染色体和同工酶性状分析寻找出姐妹群,建立中国林蛙各亚种系统发育分支图。并根据地理分布、古地理和古气候特点,认为中国林蛙起源于西伯利亚勒拿河以东。讨论了中国林蛙的分化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根据形态推测起源中心时,应考虑环境变化因素,当分布区环境不变或呈单向性变化时,保留祖征最多的亚种所在地就是该物种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和再投喂后中国林蛙肝脏中蛋白质、糖原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并对中国林蛙在补偿生长过程中能量来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饥饿状态下,中国林蛙的能量消耗主要来源于肝糖原,其次是蛋白质,即饥饿时中国林蛙首先动用糖原和蛋白质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6.
王立志 《生物资源》2019,(5):397-401
本文对中国林蛙受精卵、蝌蚪和幼蛙等不同发育阶段生长发育的盐效应进行了综述。盐度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中国林蛙均有影响。中国林蛙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浓度范围为0~5 g/L,孵化率超过80%;在2~3 g/L盐浓度下孵化的中国林蛙雌性个体超过90%,孵化后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变化;中国林蛙蝌蚪和变态幼蛙的安全盐度上限分别为2 g/L和1.5 g/L。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林蛙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汉屏 《四川动物》2007,26(2):406-408
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分别饲养在40只/L、80只/L、120只/L、160只/L、200只/L和240只/L6个不同的密度条件下,通过定时定量喂食及测量其全长、尾长、体宽、体重和死亡率的变化,分析密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生长发育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都极其显著;(2)在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快,在240只/L的密度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全长、尾长、体宽、体重的增长速率最慢;(3)在相同时间内,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高,在240只/L的密度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4)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速度随饲养密度的升高而减慢。  相似文献   

18.
谢晖  孙燕  李治  宋婧 《生命科学研究》2011,15(5):377-383
近年来由于生境丧失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林蛙野生种群急剧减少.为深入研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LAS)对中国林蛙生存的影响,通过急毒实验确定LAS对分别处于发育阶段26、32、42、46期的中国林蛙的半致死浓度.同时利用1、4、8 mg/L LAS处理不同发育阶段中国林蛙,研究LAS对中国林蛙存活率、发育状态的影响,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中国林蛙抗菌肽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当处理时间为96 h,LAS浓度达到12.33 mg/L以上时会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国林蛙产生较为严重的致死效应.1~8 mg/L浓度范围的LAS虽然对中国林蛙存活和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改变了其抗菌肽基因表达模式.特别是中国林蛙胚后发育后期(32期)和变态期(42期),4~8 mg/L LAS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prepropalustrin-2CE3、preprobrevinin-2CE1和preprotemporin-1CEd1抗菌肽基因表达.总体而言,高浓度LAS对中国林蛙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使该物种更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研究结果为化学污染物对中国林蛙免疫系统影响积累了实验数据,同时为研究中国林蛙抗菌肽基因表达的调控通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含京、津)中国林蛙六个居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玉萍  谢松  李健  刘青波  顾欣 《四川动物》2000,19(3):137-139
用体尺测量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分析法,对河北省(含京、津)6个居群的中国林蛙从形态学和同工酶谱带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个居群中国林蛙的个体大小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无明显种属差异性;与东北产中国林蛙在形态和同工酶谱带方面则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对野生和养殖中国林蛙肥满度和重/长指标的研究表明,辽宁野生中国林蛙肥满度(K)在雌性中无年龄差异,在雄性则亚成年和成年蛙组间有显着差异;性别差异只在成年蛙组间出现。重/长指标(Kwl)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着提高,且在不同年龄组间均有性别差异。1龄家养中国林蛙K无性别差异,Kwl有性别差异。养殖蛙Kwl显着高于同性同龄野生蛙,K无显着差异。Kwl比K更灵敏,二者结合对两栖类肥满度进行研究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