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地学宗师千古国际友人———纪念葛利普教授逝世50周年安太庠(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作者原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6年6月10日不幸因病逝世。本文是作者生前在“纪念葛利普教授逝世50周年大会”(1996,北京)...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学人的良师益友———纪念葛利普教授逝世50周年王鸿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葛利普是本世纪前半期世界最有名的地质学家之一。他学术造诣既深且广,学术思想开拓创新。一生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自1890年至1920年,他在北美从事地...  相似文献   

3.
《古生物学报》1996,(6):776-776
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于1996年5月4日至6日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4.
明年1月15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卓越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逝世五周年,特载此文,以表纪念。来了两名主要教员,一位是葛利普,一位是李四光。葛利普先生是美国人,早年在北平地质调查所担任古生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大师。他主要以大地构造学家而著称于世。然而,他的成就遍及地质科学很多领域,尤其是他早期,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方面曾做出了卓越贡献。茅庐初出试锋芒西山地层谱新章黄汲清1924年由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他在名师王烈、葛利普、李四光等教授精心培养下,刻苦用功,成绩优秀。1927年他23岁,上大学三年级时写出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层》,发表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敬爱的老师卢衍豪教授 (1913- 2 0 0 0 )逝世已一年多了 ,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深切缅怀他对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卢衍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在我国和国际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卢衍豪教授 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在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的影响下 ,他从事三叶虫研究。在西南联大 (1938- 194 1)期间 ,他开始对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研究 ,首次建立了我国下寒武统地层…  相似文献   

7.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情怀念本学会的重要创始人———杨钟健院士。中国人自己组织队伍进行系统的恐龙采集工作是从30年代开始的,领导组织者便是杨钟健。杨氏于1897年出生在陕西华县,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教育家,杨钟健早年受到很好的家教。青年时期他在北京大学,得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Grabau)和李四光教授的教诲。1923年北大毕业后自费去德国慕尼黑大学,从师于布罗里,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8年他由德国学成回国,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先从事于周口店之发掘,…  相似文献   

9.
香港菊石     
韦和 《化石》2001,(2):30-30
第一件以世界名港———香港地名命名的化石属首推香港菊石(Hongkongites)。1920年英人韩雷(Heanly)博士在香港新界东北赤门海峡北岸凤凰笏小海湾西南不远海边的赤褐色砂质页岩中挖获。1922年韩雷将菊石标本交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家、北大理学院葛利普(Grabau)教授研究 ,次年葛氏认为化石应归属盔菊石类(Hoplitid) ,可能为韦氏盔菊石一个变种。因韦氏盔菊石产自喜马拉雅地区海相早白垩世地层 ,于是在广布中生代火山岩、花岗岩地区的香港九龙第一次报导了有地中海型海相中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10.
山东蒙阴早白垩世青山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对山东中生代地层层序和时代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是谭锡畴先生(1923)。1923年,葛利普根据山东等地的淡水软体动物、鱼类、昆虫等化石和山东莱阳群的植物化石,确定了我国陆相“下白垩统”的存在。1942—1949年,经日本铃木好一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25年葛利普记述谢家荣先生和已故的赵亚曾先生在鄂西所采的志留纪化石47种,这47种化石包括珊瑚类17种,笔石4种,腕足类14种,头足类2种,瓣鳃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各一种和三叶虫7种。其中7种三叶虫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山东侏罗-白垩纪非海相腹足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山东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齐全,是我国研究中生代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对本区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工作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23年,谭锡畴对山东中生代地层作了详细的调查,解放后山东省广大地质工作者,对这一地区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最早报道中生代淡水腹足类化石的是葛利普(Grabau,1923年),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热河生物群     
著名美藉地质古生物学家A.W.葛利普在他1928年出版的巨著《中国地质史》里,首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称,最初专指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由于其产地位于当时热河省东部而得名。这名称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质文献。196...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和李星学,在1952年发表的“四川侏史纪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5册新甲种第3号)一文中,曾创一新属名 Sinophyllum。此文发表后,曾有人指出,此属名曾为葛利普教授用於两种华南二叠纪的珊瑚化石。最近有一位学者亦来信指示,希望为四川侏罗纪植物另创一新的属名,并在古生物学报上声明,以免误会。作者亦觉得颇有声明的必要。作者作文时,亦曾经考虑到,此属名已被用於珊瑚化石的事实,但最后仍决定为侏罗纪植物创此新属名。因动物和植物属名的雷同,一向被多数学者认为无伤大体的。在中国方面,亦有先例,譬如 Norinia 一个属名,一方面被用於中国的三叶虫化石,一方面又被  相似文献   

16.
胶东白垩纪叶肢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中生代的叶肢介,最早是谭锡畴(1923)从莱阳县南务村北莱阳组纸状页岩采得的。同年葛利普(Grabau,1923)描述为Estheria cf. middendorfii,后经计荣森(1931,191页、210页)重新研究,改订为E. middendorfii var. sinensis。当时,他们都没有发表图片。六十年代中期,原地质部石油地质大队又在胶东一带中生代地层,发现一些叶肢介化石。1978年9—10月间,  相似文献   

17.
正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简介华夏植物群同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统称为全球晚石炭世-二叠纪四大植物群。华夏植物群一词是瑞典古生物学家T.G.Halle(赫勒)于1935年提出的,源自德裔美籍地质学家A.W.Grabau(葛利普)于1923~1924年著的《中国地层学》一书中的一幅古地理图,借用华夏古陆(Cathaysia land)这一名称,将东亚一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下石炭统杜内阶之腕足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贵州南部早石炭世地层及化石羣,经丁文江、王曰伦(1929—1936)、俞建章(1931)、葛利普(1933)、计荣森(1939)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贵州省地质局及中国科学院黔南地层队等单位在黔东南地区,对早石炭世地层的划分和化石羣,都进行过系统鉴定和补充,到目前为止,贵州早石炭世地层划分所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南方早期泥盆纪地层中,具有大量长翼、褶饰简单的初级石燕种羣。康尼克(1846)、满苏(1908,1912)、葛利普(1931)及王钰(1956)诸氏对这些石燕的描述和分类进行过不少工作。其中描述得最多和在地层上最为重要的如Spirifer cheechiel(Kon.),Sp.tonkinensis Mansuy 等,不仅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同时也见述于外国的一些文献中。  相似文献   

20.
南京坟头组三叶虫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36年,计荣森、许德佑、盛莘夫等首次在南京龙潭原高家边群上部,发现Coronocephalus rex等化石.1938年,王钰对Coronocephalus rex进行了研究,著有《下志留纪三叶虫Encrinurus (Coronocephalus) rex及其地理上之分布与地层上之位置》一文,修订了葛利普(A. W. Grabau)1924年建立的Encrinurus (Coronocephalus)这个亚属.潘江(1956)将原"高家边页岩"中、上部,产有Coronocephalus rex Grabau, Latiproetus latilimbatus (Grabau), "Eospirifer" tingi Grabau, "Eospirifer" hsiehi Grabau等化石的砂岩及砂质页岩,单独划出创立了"坟头层".在本系师生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曾在南京坟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