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肝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mg/粒,每次2粒,2次/d,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变化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TBiL、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TBiL、PT有所下降但不显著,治疗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BiL、PT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可以促进慢性肝衰竭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及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变化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内科门诊就诊活动期UC患者5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次(210mg/粒),饭后30min温水送服,2次/d,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肠镜检查未见肠道病变的正常成人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s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而大肠杆菌数量较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治疗8周后,血清ET、D-乳酸和P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s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活动性UC能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CHF组),其中NYHAⅡ级患者30例,NYHAⅢ级患者30例。另选择同时期我院无任何心脏疾病和/或胃肠疾病以及肿瘤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肠道菌群组成情况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NYHAⅡ级患者,同时NYHAⅡ级患者这3种细菌数量显著高于NYHA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对象肠道大肠埃希菌和酵母样真菌数量低于NYHAⅡ级患者,同时NYHAⅡ级患者这2种细菌数量显著低于NYHAⅢ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对象hs-CRP、BNP水平显著低于NYHAⅡ级患者,NYHAⅡ级患者这2个指标的水平明显低于NYHAⅢ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对象LVEF水平明显高于NYHAⅡ级患者,NYHAⅡ级患者LVEF水平显著高于NYHAⅢ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与hs-CRP、BNP水平呈负相关,与LVEF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肠道大肠埃希菌和酵母样真菌的数量与hs-CRP、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结果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通过FISH实验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差异,同时通过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明确观察组患者3个时期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的数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双歧杆菌值为6.2%±0.56%,治疗第3天为4.3%±0.34%,治疗1周后为8.7%±0.56%,对照组双歧杆菌值为9.4%±0.98%。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乳杆菌值为5.4%±0.86%,治疗第3天为4.9%±0.24%,治疗1周后为6.1%±0.72%,对照组乳杆菌值为8.3%±0.51%。治疗前1天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观察组患者在3个治疗时期中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较低,1周后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亦较低,但1周后没有明显回升。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健康人相比有所下降,肠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失调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的儿童厌食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调整饮食习惯及健胃消食药治疗。对照组患儿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次,1次/d,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2.0 g/次,3次/d,温开水冲服。两组患儿均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微量元素(铁和锌)及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血清铁和锌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上升,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对儿童厌食症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进患儿食欲和食量,其机制可能与其能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环境,促进肠道对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嘌呤碱基分解代谢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嘌呤碱基代谢物含量并按照不同嘌呤碱基代谢物水平分为I组(22例,代谢物水平≤430 μmol/L)、II组(24例,代谢物水平431~480 μmol/L)、III组(22例,代谢物水平481~530 μmol/L)、IV组(24例,代谢物水平>530 μmol/L)。选取同期到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采用OTU聚类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结构与嘌呤碱基分解代谢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结果 I~IV组患者嘌呤碱基代谢物水平、肠道菌群总量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各组冠状动脉脉粥样硬化患者嘌呤碱基代谢物水平、肠道菌群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V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I组、II组、III组及对照组(均P<0.05)。IV组患者肠道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数量高于I组、II组及对照组,而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I组、II组及对照组(均P<0.05)。III组患者肠道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数量高于I组,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I组(均P<0.05)。III组患者肠道幽门螺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II组患者肠道产气芽胞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IV组、III组患者肠道菌群OTU指数均高于对照组、I组和I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IV组、III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较高,菌群种类较多。Pearson分析显示嘌呤碱基水平与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芽胞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嘌呤碱基水平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留置鼻饲管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水化后鼻饲管注入,1.5 g/次,3次/d,连用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清TP、TF水平和MAM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P、TF水平和MAMC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不仅可显著减缓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恶化;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合理应用贝飞达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60例1个月~2岁的迁延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把他们随机分为贝飞达组和常规组。另30例1个月-2岁的健康儿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治疗前后粪便中的4种常驻的正常菌群的测定和60例迁廷性腹泻患儿疗效、住院时间及费用的观察。结果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住院时间及费用也明显减少。治疗前60例迁延性腹泻患儿的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明显减少,肠球菌、肠杆菌增加,与健康同龄儿比t〈0.05,治疗后贝飞达组粪便菌群中的4种菌群数比常规组增加明显结论贝飞达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益生菌对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肠道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术前予以常规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等营养支持及抗生素等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7 d开始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温水口服,630 mg/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感染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前7 d及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显著低于术前7 d时,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术前7 d时(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值均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自然排便时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DAO水平高于术前7 d时(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道手术患者术前补充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其肠道功能,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肝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常规予以抗病毒及保肝治疗。试验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乳果糖口服液。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检测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测定患者血清内毒素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记录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肠道肠球菌数量高于治疗1周后(18.41±2.92 vs 18.32±3.06),同时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与治疗前、治疗1周后以及对照组同时期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乳杆菌和白假丝酵母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肠杆菌水平高于治疗1周后(F=10.192,P=0.019);而白假丝酵母水平高于治疗前(F=8.567,P=0.024)。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血清二胺氧化酶和尿L/M以及AST、AL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乳果糖可以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道微生态在华支睾吸虫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 d和35 d检测血浆内毒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水平;检测肠黏液中sIgA含量;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造模后18 d、35 d,大鼠血浆内毒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内=8.335、7.612,t_(ALT)=11.815、9.874,t_(AST)=7.433、8.015,P值均0.01);造模后48 h,肠黏液sIgA水平高于正常组(t=2.752,P0.05),尤以造模后18 d、35 d升高显著(t=13.118、9.546,P值均0.01);造模后48 h、18 d和35 d,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t_乳=2.612、4.142、5.556,t_(双)=2.302、4.565、3.982,P值0.05或P值0.01),造模后18 d和35 d,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t_肠=4.562、5.247,t肠=5.366、4.775,P值均0.01)。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引发内毒素血症,参与介导对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经14 C呼气试验(14 C-UBT)检测确定为H.pylori感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情况、溃疡愈合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留取全部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结果观察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3%、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和76.7%(P0.05),不良反应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B/E值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B/E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抗H.pylori治疗易引起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肠道定植抗力。益生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提高H.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