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尾白虾生理性体温调节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爬行类动物在升温和降温时不同的心率变化(心率滞后)是其进行生理性体温调节的重要机制.在与爬行类系统进化关系较远的甲壳类动物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的研究中发现,在升温和降温时也出现心率滞后现象,这对温度敏感的甲壳类动物的体温调节十分有利,同时对其体温调节的可能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 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 ±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 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2/g.h和4.58±0.09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 分别为0.28±0.005 ml O2/g.h ℃ 和0.32±0.009 ml 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 Kleiber 期望RMR)/(C/Bradley 期望C) 分别为0.88±0.05 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 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快速变色是动物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界高度适应的策略之一。爬行动物中部分有鳞目动物将快速变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介绍爬行动物快速变色在伪装、通讯和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阐述其中的变色机理。爬行类等动物快速变色在生理体色变化方面由神经系统调节为主而产生生物色和结构色方面的变化。快速变色这种适应策略可能由伪装方面的自然选择、通讯方面的自然选择或性选择进化而来,也可能受体温调节需求的影响,还可能是由这三者同时产生的选择压力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由于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的最常见和最特异的症状,也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潮热主要发生在更年期过渡期的妇女,主要表现为忽冷忽热,其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更年期妇女的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但是其发病的病理学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潮热的发生与体温调节的异常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潮热发生的机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并通过改变外周和中心体温而实现。因此,本文对潮热时体温调定点,其外周和中心体温的变化情况,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5-羟色胺1A (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对乙醇引起大鼠低体温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反应的影响。方法:用无线遥控测温技术记录成年雄性SD大鼠体核温度和活动的变化。用无线遥测温度梯度仪监测大鼠体核温度和行为性体温调节活动,将大鼠置于15℃~40℃的温度梯度箱内,并允许动物自由选择箱内温度,观察乙醇(3 g/kg)引起低体温和行为性体温调节的反应以及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 (1 mg/kg)对其效应的影响。结果:①乙醇能引起大鼠快速的体温降低反应,同时动物选择较低的环境温度。②5-HT1A受体阻断剂p-MPPI能明显阻断乙醇引起的低体温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变化。结论:①乙醇能使体温调定点降低,因为乙醇引起低体温时,大鼠选择较冷环境温度区;②5-HT可能参与乙醇引起低体温与行为性体温调节活动。  相似文献   

6.
荒漠蜥蜴的温度适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蜥蜴是典型的陆生爬行动物,能够通过行为和生理的方式将体温维持在相当狭窄的范围内,以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在体温调节上,荒漠蜥蜴代表了一种过渡类型,一方面具有变温动物的行为性体温调节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哺乳类和鸟类的一些生理性体温调节的雏型。重点介绍荒漠蜥蜴在行为和生理上对温度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7.
倭蜂猴静止代谢率和体温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倭蜂猴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静止代谢率和体温调节特征发现;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cus)的RMR为0.498±0.039602ml/hr.g,仅为预期值的63.7%;热中性区不明显,实测 下临界温度为30℃;平均最低热传导为0. 0804±0. 002102ml/hr. s.℃;在室温下平均体温为33. 8 ±0.18℃;在冷压下体温变化较大,温调指数为0.535;在高温时主要以高体温和分泌唾液进行体温调节。显示典型热带原猴类动物热能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8.
晚成性哺乳动物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情况,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可分为早成性、晚成性和未成熟性3类。本文主要综述了晚成性哺乳动物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这类动物的幼体出生时一般身体裸露,热传导率较高,产热能力较差,不能进行有效的体温调节。当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单独的个体不能维持较高的恒定体温。但晚成性幼体也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当受低温刺激时,即使新生幼体也会具有增加代谢率的反应;同时结合亲体关怀和幼体之间的聚群效应以及巢的保温作用等方式,仍能使其体温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晚成性幼体生理性产热的不足,也可看作是一种有利的特点,这样可以减少能量在体温调节方面的消耗,从而增加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文章最后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栖息于滇中高原边缘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中缅树鼩夏季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夏季体温相对较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蒸发失水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在热中性区内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为2.82mgH2O/g·h;在37.5℃时达到高峰值,为3.88mgH2O/g·h,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提出中缅树鼩在热能代谢、体温调节及蒸发失水方面具有热带小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某些适应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地区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开放式呼吸仪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组中缅树鼩(禄劝县屏山镇)的体温(T b)与环境温度(T a)的关系为T b=38.0+0.07T a;B组中缅树鼩(昆明团结乡)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为T b=38.3+0.05T a;热中性区分别为3035℃和27.535℃和27.535℃;基础代谢率分别为(1.40±0.03)mL/(g·h)和(1.66±0.06)mL/(g·h);平均最小热传导为(0.14±0.0034)mL/(g·h·℃)和(0.15±0.0041)mL/(g·h·℃);热中性区内F值,即(RMR/Kleiber期望RMR)/(C/Bradley期望C),分别为0.91±0.01和1.14±0.03。结果表明,昆明中缅树鼩较禄劝中缅树鼩有较高的基础代谢率和较宽的热中性区,并且有较好的调节体温的能力;它们的这种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方式的不同可能与它们的生活史和栖息地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Birefringence of flow of preparations of myos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A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hydrophobic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such as butylatedhydroxytoluene (BHT) and butylatedhydroxyanisole (BHA) in aqueous samples is described. The procedure involves extraction of the hydrophobic free radical scavenger into an organic solvent phase, followed by the subsequent reaction of an aliquot of this extract with the stable cation radical tris(p-bromophenyl)amminium hexachloroantimonate (TBACA). In experiments with BHT and BHA, the loss of TBACA absorbance at 730 nm was found to be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antioxidant added, with quantities of BHT as small as 200 pmol being easily detectabl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dimyristoylphosphatidylcholine vesicles, assays of the aqueous BHT concentration showed that BHT partitioned strongly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achieving very high BHT/phospholipid ratios.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of BHT, partitioning into the membrane phase was greater in large, multilamellar liposomes than in either small, single-walled vesicles or in purified rat brain synaptic vesicle membranes. Direct assay of BHT and BHA i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a nons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TBACA and the phospholipid.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