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度对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马铃薯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 (Thomas)是2种主要的马铃薯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这两种马铃薯蚜虫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测定了5个温度(10, 15, 20, 25和30℃)下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指标,并组建了4个恒温条件下(10,15,20和25℃)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10~25℃范围内,2种蚜虫的若蚜期、世代历期、成蚜寿命和产蚜期等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而30℃高温抑制了其发育、存活和繁殖。2种蚜虫的平均世代历期(T)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桃蚜和马铃薯长管蚜分别从10℃的30.08 d和35.35 d缩短至25℃的14.28 d和12.95 d。桃蚜的净增殖率(R0)在15℃时最高(86.00),其次为20℃(73.75),再次为25℃(62.49),最低为10℃(51.00);马铃薯长管蚜的R0在15℃最高(58.97),其次为10℃(51.98),再次为20℃(48.94),最低为25℃(12.36)。桃蚜的内禀增长率(rm)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从最小10℃的0.1307增大到25℃的0.2896;马铃薯长管蚜的rm在20℃时最大(0.2182),其次为25℃(0.1942),再次为15℃(0.1485),最小为10℃(0.1118)。在相同的温度下,桃蚜的发育速率、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均高于马铃薯长管蚜。【结论】温度对2种马铃薯蚜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桃蚜在马铃薯上的种群增长能力强于马铃薯长管蚜。这一结果为马铃薯蚜虫预测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并解释了桃蚜在马铃薯上发生数量多于马铃薯长管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桃蚜、萝卜蚜发育速率在恒温和变温下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刘树生  孟学多 《生态学报》1989,9(2):182-190
本文报道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在一系列恒温、变温下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1)恒温下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遵循有下上限的logistic曲线;(2)除了在恒温下随温度升高死亡率急剧增加、发育速率迅速下降的高温区(桃蚜:>28℃,萝卜蚜:>30℃)外,温度波动不改变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3)变温下,在上述高温区内的发育速率仍基本按经典的logistic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但在一温度下的发育速度又随停留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在恒温下只能完成部分虫期发育的低温区,变温下发育速率亦接近经典的logistic曲线。文中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一个昆虫发育率在恒温和变温下变化规律的初步模型,并发现文献中有大量的基本符合这一模型例证的。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树生  吴晓晶 《昆虫学报》1994,37(3):292-297
采用恒温试验,自然变温试验和大田系绕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温度对桃蚜和萝卜蚜孤雌胎生型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有助于翅的发育,高温则对翅的发育有抑制作用,但低温对翅发育的促进作用在桃蚜中比在萝卜蚜中要强得多。在桃蚜中还证实母蚜体内的仔蚜胚胎期及仔蚜都可感受温度的作用从而对仔蚜的翅型分化产生影响。根据本文结果并综合文献中有关报道,作者认为在确定蚜虫翅型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时,温度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用40或80ppbSO2熏气处理过的油菜饲养桃蚜(Myzus persicae),研究低浓度SO2污染对这种蚜虫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两个处理组若蚜的发育速率显著加快,5天内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MRGR)分别增加22.3%和31.5%。成蚜的繁殖力提高40—90%,导致桃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升高17%和27%。比较了桃蚜和其它3种蚜虫对SO2污染的反应强度,讨论了SO2污染促进某些植食性昆虫生长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桃蚜Myrus perslcae、萝卜蚜Lipaphis crystml在能正常产仔的整个恒温范围内,成蚜和新产仔蚜体重随温度的变化都符合二次抛物线,但体重最高值出现较低的温度下.即体重变化主要表现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在组建蚜虫的生命生殖力表时,以新产仔蚜体重对其在各温度下的生殖事进行校正。并未对计算所得的内禀增长能力rm值及其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不仅没有提供新的信息。相反。这一方法使计算所得rm的值含义模糊。故建议不予采用。  相似文献   

6.
豆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20个实验种群生命表,列出了20种不同温、湿度、光周期组合下豆蚜种群生命表的重要参数(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及其与温、湿、光周期关系的二次回归模型.温度,湿度,光周期对R0,T,rm影响的相对大小各依次为72.78(温),7.38(湿),19.84(光)%;79.13,10.95,9.92%;85.48,14.52%(光周期对rm的影响不显著).使rm最大的温、湿度组合为25℃温度和72%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桃蚜、萝卜蚜的种内密度和种间竞争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内不同密度条件下,研究了桃蚜和萝卜蚜在甘蓝上的种内密度效应和种间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饲养时,在5头/株和10头/株密度下,两种蚜虫种内密度效应均较弱;而在15头/株时,桃蚜和萝卜蚜的寿命和产蚜量都随之显降低,说明当两种蚜虫达到一定的拥挤程度时,种内密度对种群均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两种蚜虫共存时,单头产蚜量均比单独饲养时显下降,种问竞争作用明显。在10、15头/株密度下,桃蚜的竞争作用大于萝卜蚜,萝卜蚜的寿命和单头产蚜量都极显低于桃蚜。  相似文献   

8.
桃蚜被寄生龄期与受寄生蜂影响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生 《昆虫学报》1990,33(4):430-436
在两个温度下将桃蚜Myzus perstcae无翅型不同龄期个体供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产卵寄生,然后观察寄主蚜虫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寄主蚜虫的发育速率不受影响,而从接受寄生蜂产卵到生殖率明显下降、产幼蚜终止、死亡三种症状出现的时间间隔分别为寄生蜂完成整个幼期发育所需时间的30%、40%、60%左右,这一规律不依寄主接受产卵的龄期和温度条件而变化,从而导致寄主所受影响随着接受产卵时龄期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当蚜虫在1—2龄接受产卵时,一般不能产幼蚜,从二龄后期起,随着接受产卵龄期的推迟,所表现的内禀增长能力迅速增加,至羽化为成蚜时接受产卵,内禀增长能力已与未被寄生蚜虫的接近.由此可见,寄主不同龄期被产卵寄生的相对机率是影响蚜虫-蚜茧蜂混合种群动态关系的决定性因子之一,蚜茧蜂必须产卵于大量的1—3龄若蚜,才有可能对蚜虫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湿度组合对安徽虫瘟霉 诱发桃蚜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彩玲  冯明光 《昆虫学报》2000,43(4):380-387
用孢子浴方法,对42批次桃蚜Myzus persicae(30~60头/批)接种大剂量(孢子79~90个/ mm2)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的分生孢子,在20℃下保湿24 h后转入不同温度(10℃、15℃、20℃、25℃、30℃及自然变温1.5~16.6℃和8.5~20.2℃)和湿度(50%、65%、80%、90%、95%及100% RH)的组合条件下观察桃蚜的反应。结果表明,各组合条件下的桃蚜均能发病死亡,而且累计死亡率的显著差异存在于不同温度(F=7.46, P<0.01)和湿度间(F=12.54, P<0.01)。最适发病的温度为恒温20℃和变温8.5~20.2℃(日均温12.4℃),死亡率随湿度升高而增大。在10~25℃和100% RH的组合中,温度的变化几乎不影响桃蚜的累计死亡率,但影响发病速率,在10℃、15℃、20℃和25℃下的致死时间LT50值分别为8.4 天、7.1 天 、4.0 天和3.4 天。回归分析表明, 在100% RH下安徽虫瘟霉诱发桃蚜发病的起始温度为1.65℃。在10~15℃及自然变温下,病死蚜尸顺利产孢的湿度为80% RH;而在20~30℃下,蚜尸产孢的湿度为90% RH。在所有温湿组合的蚜尸中未见安徽虫瘟霉的休眠孢子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润志  梁宏斌  张军  邱焯 《昆虫学报》1999,42(-1):35-39
实验室内测定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9个恒温下取食小麦叶片时的生长发育数据。麦双尾蚜发育起点温度为3.27℃,发育适温区为15~20℃,有效积温为152.55日·度。在较低温度下 (7.5℃、10℃、15℃) 各发育阶段的总存活率较高,说明低温对麦双尾蚜生长有利,但1~2龄若蚜的存活率略低于3~4龄,说明低龄若蚜的抗逆性稍差。在15~24℃下麦双尾蚜单雌产仔量高,为繁殖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