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楚贵 《生态学报》1990,10(3):266-271
本文通过分析在捕食的情况下猎物种群的平均绝对增长速率与捕食效应的关系以及捕食者的捕食平均绝对速率与猎物密度的关系,建立了捕食者-猎物功能响应的一般模型: 其中,A为捕食者与猎物行为常数,f(H_t)为待定函数。 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在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和有关时的功能响应行为。 通过对上面模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功能响应模型按Holling的Ⅰ、Ⅱ、Ⅲ型响应曲线相应划分很不方便。建议按“捕食速率与猎物密度无关或有关”两个类型划分。并认为Ⅲ型模型在昆虫中也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异色瓢虫对白毛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照会  郑方强 《昆虫学报》1993,36(4):438-443
试验研究了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各龄幼虫和戌虫对白毛蚜Chaitophorus po-pulialbae无翅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成虫的寻找效应。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II型。异色瓢虫成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用Hasell & arley(1969)模型E=QP-m 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btm(P-1)]进行了模拟,Beddington模型更好地反映寻找效应和瓢虫密度之间的 关系。寻找效应与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和蚜虫密度之间的关系用Bcddington(1995)模型E=aT/[1+aTmN十btm(P-1)]进行描述,表明寻找效应(E)随瓢虫密度(P)和猎物蚜虫密度(N)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一类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的predator-prey模型,分析了模型平衡点的性态,得出了模型极限环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普通钝绥螨(Amblyseius vulgaris)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不同螨态的选择捕食作用、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结果表明,普通钝绥螨喜欢捕食朱砂叶螨的幼螨,对猎物不同螨态的功能反应均表现为Holling Ⅱ型曲线,但其捕食效率因猎物螨态和环境温度不同而有差异。猎物螨的密度对普通钝绥螨的繁殖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八斑鞘蛛对多种猎物的选择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八斑鞘蛛在多种猎物共存时的日捕食量,功能反应,捕食作用率。在有棉铃虫和棉蚜共存且密度互补时,八斑鞘蛛对棉铃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 Ⅲ型反应;一种猎物密度变化,其他种猎物密度固定时,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反应。研究了捕食作用率与猎物共存种类,相对丰盛度,捕食者本身数量的关系。 计算机(IBM-PC)模拟结果表明: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温度、猎物内禀增长率对系统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尾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寄生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在(25±1)℃,RH(70±10)%,光照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密度的寄生蜂与寄主条件下的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效能。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橘小实蝇幼虫对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寄生效应符合功能反应模型HollingⅡ型,方程为Na=0.7291No/(1 0.02362No)。长尾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存在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表示为a=0.1993P-0.2966。  相似文献   

7.
斜纹猫蛛对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斜纹猫蛛亚成蛛及成蛛对茶尺蠖1~2龄幼虫的日捕食量及功能反应、捕食者自身密度效应和温度对功能反应的影响。斜纹猫蛛亚成蛛及成蛛对茶尺蠖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呈Holling Ⅱ型反应,模拟模型分别为Na=0.9195Nt/(1 0.004703Nt)和Na=0.92268Nt/(1 0.005081Nt),自身密度反应模型分别为E=0.5419P~(-0.6052)和E=0.5139P~(-0.5812)。经X~2检验,以上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一类大尺度系统中昆虫种群时空动态模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类描述大尺度作物系统害虫种群时空动态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寄主作物,昆虫密度以及天敌间的相互作用,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型的一些模拟结果在IPM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室内研究了小花蝽(Orius minutus)成虫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3~4龄若虫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玻璃试管中,捕食量(Na)符合Na=1.0113N/(1+0.04149N),在培养皿中为Na=0.6777N/(1+0.03395N),在笼罩花盆中为Na=0.6417 N/(1+0.03934 N).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在相同空间条件下,小花蝽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寻找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随着空间增大,小花蝽对牛角花齿蓟马若虫的瞬间攻击率(a′)和最大捕食量(Na)均下降,处置时间(Th)则延长,但其功能反应类型不变,仍为HollingⅡ型.  相似文献   

10.
草间小黑蛛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对茶蚜(Toxoptera aurantii)的捕食作用。草间小黑蛛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草间小黑蛛的捕食率相应降低。猎物密度和天敌密度相互干扰会降低草间小黑蛛的寻找效应,但对捕食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二双斑唇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顺祥  郭振中  熊继文  何永福 《生态学报》2001,21(10):1602-1606
研究了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对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瓢虫雌成虫对矢尖蚧各虫态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II型,瓢虫对矢尖蚧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个体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捕食作用率(E)随着瓢虫数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温度对瓢虫的捕食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寻找效率(a)和处置时间(Th)与温度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猎物密度对瓢虫生殖力的影响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12.
长柄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柄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的功能反应符合功能反应模型HollingⅡ型,其方程为:Na=1.5324TrN0/(1 1.5324ThN0)。每只寄生蜂在24 h内最大寄生量为17.57只橘小实蝇蛹。寄生1只寄主蛹所需的时间为1.37 h;瞬时攻击率(功能系数)为0.6526;长柄俑小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产生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表示为:α=0.1085P-0.1929。  相似文献   

13.
龟纹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龟纹瓢虫雌虫和雄虫对豆蚜的功能反应符台Holling Ⅱ型模型,其模型为:Na=0.9233N/(1 0.0171N)(雌虫)和Na=0.8641N/(1 0.0164N)(雄虫),瓢虫捕食豆蚜的数量随豆蚜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豆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37.42(雌)、34.11头(雄)和17.25(雌)、15.8头(雄)。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3032·P^-15634(雌)和E=0.3048·P^-1.1697(雄)。干扰反应的教学模型为:E=0.8104·P^-2.1721(雌),E=0.7125·P^-2.2660,E=0.5963·P^-2.1751(雌雄混台种群)。  相似文献   

14.
室内研究了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Tjeder、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对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3种天敌成虫和幼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量差异显著,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17,263,156头和625,238,108头。3种天敌对烟粉虱若虫的寻找效应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干扰作用逐渐增强,其寻找效应表现为龟纹瓢虫(0.5656)>异色瓢虫(0.4371)>中华草蛉(0.4029),对烟粉虱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  相似文献   

15.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捕食者应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往往呈现出特定的数值响应特征。为研究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对其猎物——啮齿动物密度变化的数值响应关系,于2005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选取15个实验样地,采用标准夹线法调查了啮齿类密度,同时采用目视方法调查了鹰隼类密度。本次实验共捕获鼠类2 675只,主要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观察到鹰隼类活动450只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鼠类密度和鹰隼类密度的数值反应关系符合S型曲线,可用Gompertz方程W=22.765 e-3.735 e-0.078 t来拟合,拟合优度R2达0.984,表明鼠类密度对鹰隼类密度有显著影响,验证了Holling所提出的脊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数量关系属于S型反应曲线的观点。从本文的结果看,鹰隼类数量对鼠类数量的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1)平缓期,随着鼠类密度的逐渐增加,鹰隼类活动频次增长非常缓慢;(2)快速反应期,当鼠类密度达到5只/hm2时,鹰隼类活动频次随鼠类密度的增加迅速增长,期间出现一个增长拐点值;(3)稳定平台期,当鼠类的密度达到40只/hm2左右时,鼠类密度虽然继续增加,但鹰隼类活动频次保持稳定,不再增加。本研究可为草原鼠害的天敌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昆虫病原线虫受到化学农药作用后,其对害虫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可能会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噻虫嗪处理的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幼虫(韭蛆)的杀虫效果及搜寻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通过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噻虫嗪(15 mg/L)处理的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F-SN (Sf)对韭蛆3龄幼虫的致死率和搜寻效应,比较噻虫嗪处理的Sf和未处理的Sf致死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差异。【结果】噻虫嗪处理的Sf引起的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引起的校正死亡率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和Ⅲ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线虫寻找、寄生及致死该试虫所花费的总时间即处理时间(Th=0.0081 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 Ⅱ)和1.41倍(Holling 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寻找参数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结论】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瞬时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竹红  黄建  陈倩倩  郭祥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26-2330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雌成蚧为寄主,研究了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Tachikawa)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且功能反应受到温度、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在同一温度下,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被寄生的松突圆蚧雌成蚧数量增加,而在25℃~35℃之间呈相反趋势.花角蚜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随自身密度的增加,寄生数量逐渐减少.Hassell(1969)模型E=QP-m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 btw(P-1)]均能较好地反映花角蚜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分别为E=0.1659P-0.5597和E=0.1437T/[1 0.2691(P-1)].  相似文献   

19.
宁仲根  严叔平 《昆虫知识》1997,34(6):343-345
在田间调查昆虫数量是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的,尤其在确定某种害虫防治对象田时,面积大,时间性强,迫切需求一种简便、迅速、可靠的密度估值方法。丁岩钦[1]研究了华北棉区棉铃虫无虫率与百株虫口密度之间的频率一密度关系,采用了Wilson的公式,得到很好拟合,这样只要知道无虫样本数就可估得百株虫口数,应用效果良好。此外,描述这种频率一密度曲线的模型还有Gerrar的文一到一及Kono的P0=e-axb等[2,3]。这些模型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是很适用的。这里,作者举实例介绍这几种模型。1昆虫种群密度估计的几种模型1.1Wilson模型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捕食功能与捕食行为发生的空间及猎物密度存在相关性,通过对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在室内不同空间大小和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密度不同条件下的影响程度研究,可以为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设计不同的捕猎空间,研究捕食量和空间大小的相关性,采用高、低密度梯度下研究异色瓢虫对柑橘木虱的取食功能反应,以及在捕食笼中设置不同的猎物密度,统计日捕食头数。【结果】空间大小(x)与日捕食量(y)呈线性负相关,结果拟合y=﹣28.375x+130.08线性方程,不同密度梯度设置得到的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曲线参数显示,高密度下异色瓢虫捕食柑橘木虱更快、更容易,异色瓢虫在不同柑橘木虱密度下持续捕食结果表明,起始密度高低影响第一天的捕食量,对随后的日捕食量影响不大。【结论】空间尺寸和猎物密度明显影响异色瓢虫成虫对柑橘木虱的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