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药理活性化学基础,从其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S,8R)-蛇菰脂醛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2)、原儿茶酸(3)、3′-甲氧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7)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幌伞枫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樟树叶的化学成分。主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聚酰胺等柱层析方法对樟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1H NMR,13C 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樟树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9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4)、黑色五味子单体苷(5)、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7)、新芝麻脂素(8)和maculatin(9)。化合物1为首次从樟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8为首次从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芒柄花苷(4)、异樱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7)、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染料木素(10)、异樱黄素(11)、2',4',5,7-四羟基异黄酮(12)、大豆素(13)、柚皮素(14)、二氢染料木素(15)、去甲基化美迪紫檀素(16)。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红豆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9、12、15、16首次从红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14对禾谷镰刀菌、西瓜尖镰孢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豆树茎枝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红豆树茎枝抑菌活性成分,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圆荚草双糖苷(1)、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2)、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3)、芒柄花苷(4)、异樱黄素-7-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7)、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8)、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芹糖(1→6)-O-β-D-吡喃葡萄糖苷(9)、染料木素(10)、异樱黄素(11)、2',4',5,7-四羟基异黄酮(12)、大豆素(13)、柚皮素(14)、二氢染料木素(15)、去甲基化美迪紫檀素(16)。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红豆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6~9、12、15、16首次从红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14对禾谷镰刀菌、西瓜尖镰孢菌、茄病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显示出了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排风藤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茄属植物排风藤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4个皂苷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1),5α,25R-螺甾-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2),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3),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4).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排风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毛茛属刺果毛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果毛茛Ranunculus muricatus Linn.全草乙醇提取物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方法鉴定为:小毛茛内酯(1)、阿魏酸(2)、对羟基香豆酸(3)、原儿茶酸(4)、咖啡酰基(5)、丹参素(6)、丹参素甲酯(7)、山萘酚-3-O-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α-L-阿拉伯糖-(1→2)-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9)、山萘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1)、槲皮素-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2)、山萘酚-3-O-(2’’’-E-咖啡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2’’’-E-阿魏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4)、山萘酚-3-O-(2’’’-E-对羟基香豆酰基)-β-D-槐糖-7-O-β-D-葡萄糖苷(15)、芹菜素-8-C-α-L-阿拉伯糖-6-C-β-D-葡萄糖苷(1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葡萄糖苷(17)。除化合物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刺果毛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法兰地品种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乙酯(2)、鞣花酸3-O-α-L-鼠李糖苷(3)、苄基β-D-葡萄糖苷(4)、淫羊藿次苷F2(5)、苄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6)、苯乙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7)、反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8)、顺式肉桂酰基β-D-葡萄糖苷(9)、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11)、反式阿魏酰基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13)、反式椴树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5)、槲皮素(1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8)和根皮苷(19),化合物1~12为芳香类,其余为黄酮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法兰地品种中报道,化合物4~9为首次从草莓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聚酰胺色谱柱层析、制备薄层色谱及其它分离手段从香樟叶(Cinnamomum camphora Leaves)70%乙醇提取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l-细辛脂素(2)、(8R,8'R)-3,3',4,4'-四甲氧基-9-氧代-8-8',9-O-9'-木脂素(3)、槲皮素-3-Ο-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5)、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6)、槲皮素3-Ο-α-L-鼠李糖苷(7)、芦丁(8)、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苷(9)。其中化合物1,2,6和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葫芦茶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葫芦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葫芦茶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8)、芦丁(9)、间苯三酚-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桂皮酸(11)、RoseosideⅡ(12)、儿茶素(13)。其中化合物2、4、5、6、8、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白花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花的化学成分,以白花洋紫荆花的乙醇提取物为对象,运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洋紫荆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1个葡萄糖苷类、2个苯甲酸类、2个香豆酸类、1个多环酚类,11个黄酮类,分别鉴定为β-D-甲基葡萄糖苷(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对甲氧基苯甲酸(3)、对香豆酸(4)、对甲氧基桂皮酸(5)、pacharin(6)、柚皮素(7)、异牡荆苷(8)、山柰酚(9)、6-羟基山奈酚3-O-葡萄糖甙(10)、山柰酚-3-O-鼠李糖苷(11)、百蕊草素(12)、kaempferol 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lucopyranoside(13)、槲皮素(14)、3-O-甲基槲皮素(15)、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6)、quercetin-3-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side(17)。本研究得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共筛选了化合物10、12、13、14、17的胰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对胰脂肪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藏紫菀来源之一——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的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液相等方法分离化学物,并采用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缘毛紫菀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黄酮类的槲皮素(1)、芹菜素(2)、山柰酚(3)、柚皮素(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植物甾醇类的β-谷甾醇(7)、β-胡萝卜苷(8)、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4、9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5.
见血封喉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Pers.)Lesch.)树叶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其结构为:(3S,5R,6S,7E,9R)-3,6-dihydroxy-5,6-dihydro-β-ionol(1)、(5R)-4,5-二氢布卢门醇A(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4)、山柰甲黄素-3-O-β-D-葡萄糖苷(5)和环氧松柏醇(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的化学成分,本研究利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阔鳞鳞毛蕨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通过现代光谱和文献对比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表儿茶素(1)、木犀草素(2)、柚皮素(3)、圣草酚(4)、槲皮素(5)、芹菜素(6)、山奈酚(7)、黄芪苷(8)、广寄生苷(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0)、牡荆素(1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6-反式-对香豆酰基-β-D-葡萄糖-(1→2)-α-L-鼠李糖苷(13),包括1个黄烷醇、2个二氢黄酮、4个黄酮、6个黄酮醇。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6、8、9、11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柰酚(7)、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9)、对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尿嘧啶(12)、腺嘌呤(13)、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TLC-DPPH生物自显影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及红花醇提物各萃取部位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化合物4、9、11具有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HPLC等色谱技术对蒲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从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柚皮素(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槲皮素-3-O-新橙皮糖苷(3)、槲皮素-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5)、香蒲新苷(6)、山柰酚-3-O-新橙皮糖苷(7)、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8)、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9)、stigmastan-3,6-dione(10)、胡萝卜苷-6'-棕榈酸酯(11)、胡萝卜苷-6'-二十烷酸酯(12)、尿囊素(13)、6-氨基嘌呤(14)、次黄嘌呤(15)、尿嘧啶(16)、硬脂酸(17)、十二烷酸(18)、香草酸(19)、二十九烷二醇-6,8(20)、二十九烷二醇-6,10(21)、二十九烷二醇-6,21(22)、二十六烷醇-1(23)、十六烷醇-1(24)、二十五烷(25)、单棕榈酸甘油酯(26)。其中,化合物11、12、13、18、23、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水团花黄酮类成分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水团花乙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柚皮素(1)、圣草酚(2)、槲皮素(3)、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4)、圣草酚-7-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化合物1、2,4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CPEr eductionassay)和MTT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三个黄酮苷元1、2和3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柯萨奇B3型病毒(CVB3)活性,反之,3个黄酮苷均不显示活性。  相似文献   

20.
半卧狗娃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半卧狗娃花(Heteropappus semiprost Griers)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3′,4′,5,7-四羟基黄酮(1),3′-甲氧基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甙(3),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甙(4),异鼠李亭-3-O-β-D-吡喃半乳糖甙(5),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6),异鼠李亭-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7),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