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正>中国大陆沿岸属大陆棚水域,常见的齿鲸物种以近岸型的海豚科(Delphinidae)、小抹香鲸科(Kogiidae)及鼠海豚科(Phocaenidae)动物为主(王丕烈,2012),而喙鲸科(Ziphiidae)发现纪录相对较少,近年来仅由王丕烈等(2011)针对喙鲸科的中喙鲸属(Mesoplodon)标本进行检视校正,认为中国大陆沿岸存在柏氏中喙鲸  相似文献   

2.
童合一  邢湘臣 《化石》1999,(4):20-21
在那一望无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冰洋中,生活着一种神奇的、与众不同的哺乳动物———一角鲸,它的学名为MonodonmonocerosLinnaeus,英文名Narwhale,法文名和西班牙文名都是Narval。一角鲸隶属于鲸目(Cetacea),齿鲸亚目(Odontoceti),一角鲸科(Monodontidae)。一角鲸体型粗壮,头部相对较小,似牛头。成体的胸部鳍肢短而钝,尖端部分稍向上翘;背部略呈弓形,但无背鳍;尾鳍肢的中部凹陷,两端突出,呈“V”字型,尖端部向上卷曲,老年个体更为明…  相似文献   

3.
白鱀豚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采自长江的三头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的脑进行了解剖研究。白鱀豚的脑表现出典型的鲸脑特征。与海洋齿鲸类比较,淡水鲸科的种类普遍呈现出视觉系统的退化,这是一种生态适应的结果。从神经解剖学的观点看来,白鱀豚与亚马逊河海豚(Inia)、拉普拉塔河海豚(Pontoporia)的脑的结构是近似的,而与恒河海豚(Platanista)显着不同,  相似文献   

4.
白鳍豚(Lipotes vexilliter Miller)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鲸科,中国海豚属。栖息在纯淡水中的小型鲸,目前全世界共发现有三种,白鳍豚为其中之一,故甚珍贵,是我国的特产种类。已久为我国渔民捕捞利用,但在科学上的记载,最初曾由Hoy在洞庭湖首次获得,由Miller于1918年研究发表。后又由Skinner获得一只,从汉口送往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Pope亦曾在洞庭湖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过标本。  相似文献   

5.
核糖核酸酶10由RNase10序列编码,是脊椎动物特有的生殖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功能,系统的分子进化研究相对甚少。本文,我们基于24个鲸偶蹄目代表物种的基因组分析,共获得26条RNase10序列。在偶蹄目的印度水牛和野猪中首次检测到RNase10发生基因复制,而其它22个物种均为单个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揭示鲸目的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形成单系;偶蹄目的反刍亚目最先分歧,猪次目和胼足亚目形成单系。具有核糖核酸酶活性的保守功能区“CKXXNTF”发生了改变,等电点显著低于RNASE A的典型成员,揭示鲸偶蹄目RNase10可能丢失了RNASE A具有的核糖核酸活性和抗菌活性。另外,选择压力分析共检测到13个正选择位点,其中2个位点在结构半胱氨酸附近。总之,我们基于基因组分析深入揭示了鲸偶蹄目RNase10的分子进化机制,解开了鲸偶蹄目RNase10的分子进化之谜,为今后开展RNase10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鲸类的演化历史中,由陆生动物转化成完全的水生动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演化谜题。基干鲸类的多样性很高,化石记录也很完整。5个科一级的基干鲸类演化支系组成一个并系类群,包括:巴基鲸科(Pakicetidae)、游走鲸科(Ambulocetidae)、雷明顿鲸科(Remingtonocetidae)、原鲸科(Protocetidae)和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最基干的鲸类巴基鲸科动物可能是一种半水生动物,生活在接近淡水的环境中,代表了陆生偶蹄类向水生鲸类演化的初始一步。更为进步的游走鲸类具有更多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而且可能更加适应于海水环境。雷明顿鲸类的平衡觉器官和声音传导机制已经表现出向现代鲸类方向演化的趋势。基于稳定氧同位素分析的研究表明,雷明顿鲸类可能完全是海生的。原鲸类的多样性非常高,是鲸类中最先实现全球分布的类群。原鲸保留有发育良好的后肢,但是它们的髂骶关节很松甚至消失。龙王鲸类是鲸类冠类群的绝灭姊妹群。鲸类与其他哺乳动物的系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都支持鲸类与偶蹄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是流行的河马-鲸类亲缘假说尚缺乏坚实的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支持。对石炭兽类和狶类开展详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河马-鲸类亲缘假说中的不确定关系。如果不使用分子数据来限定现代鲸类和偶蹄类的系统位置,仅使用古生物学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仍然支持传统的中兽-鲸类亲缘假说。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鲸类系统学研究中的进展。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鲸目与有蹄类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鲸类的单系起源,但鲸类不同类群(须鲸类、抹香鲸类及不包括抹香鲸类的齿鲸类)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仍存在争议。抹香鲸类到底与须鲸类还是与其它齿鲸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被用于解决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内科间以及科内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齿鲸亚目的海豚科、鼠豚科和淡水豚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鲸类种下的遗传结构是鲸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使用的标记主要是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v complex,MHC)等。  相似文献   

8.
豚是小型的鲸类,鲸目分为古鲸亚目、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古鲸亚目仅生存于地史时期的早始新世至渐新世,个别的种可延到中新世之初,之后全部绝灭。齿鲸亚目可能从始新世就分化出来了,到中新世和上新世最为兴旺发达,家族庞大,许多种一直延续至今。须鲸亚目亦可能从始新世就演化出来了,渐新世至上新世较繁荣,不少种一直生存至今。不论是海豚或淡水豚均隶属于齿鲸亚目,全世界现生豚类达七十余种。  相似文献   

9.
用mtDNA序列鉴定一头小布氏鲸标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测定了采自浙江省瑞安市的一头须鲸类标本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369bp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933bp的序列,通过与已发表的须鲸类同源序列比对,发现与西太平洋和日本水域的布氏鲸的cyt b基因和控制区分别有6.78%-7.05%和13.30%-14.40%的序列差异,而与来自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之间cyt b基因的序列完全相同,控制区的序列也仅相差一个碱基(0.28%)。提示与邻近的西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普通布氏鲸在遗传上有显著区别,而可能与所罗门群岛的布氏鲸为同一种,即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同时表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为进行鲸肉及其制品的种类鉴定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实验室筛选得到的13 对内含子标记,在鲸偶蹄目的15 个物种中进行有效扩增,并重建了这15
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抹香鲸总科(Physeteroidea) 位于齿鲸亚目(Odontoceti)的基部,从而支
持了传统的齿鲸亚目的单系性。在海豚总科(Delphinoidea)内部,贝斯分析结果支持了鼠海豚科(Phocoenidae)
和一角鲸科(Monodontidae)的姐妹群关系,而后再与海豚科(Delphinidae)相聚。系统发育分析同时还
强烈支持了海豚科的四个属(Sousa,Tursiops,Stenella,Delphinus)组成一个单系的“复合体”。另外,我们的分
析结果并不支持瓶鼻海豚属(Tursiops)和原海豚属(Stenella)的单系性。基于松散分子钟的分歧时间估算与以
往文献中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核基因内含子序列有希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鲸类系统发
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