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常见的中型兽。我国有二个亚种:西域亚种(Capreolus capreolus pygargus)分布在新疆;中原亚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分布在东北、内蒙、河北、陕西、青海、四川等地区。关于狍的生态,国内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78—1984年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甘泉县府村公社和黄龙县小寺庄公社、瓦子街公社,对狍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109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测定了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隐蔽级、郁闭度、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林型、裸岩、雪深、倒木和针叶树15类栖息地因子。Baileys法和Mann-WhiteyU检验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喜欢在坡度平缓、平均海拔602m,位于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和隐蔽级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中活动,对倒木因子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避开选择阴坡、裸岩和针叶林生境。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中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6%,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0.8%,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林型、海拔和隐蔽级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5%,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食物丰富度和灌丛盖度影响。  相似文献   

3.
1982年8月26日,在陕西省黄龙县瓦子街公社杨村,采到一只雄性上颌有犬齿的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海拔1400米。狍外形和头骨量度见表1、2。齿式  相似文献   

4.
马鹿和狍饲料植物的营养质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项研究测定了14种木本植物的枝和叶以及苔草、非禾本和莎草科草、蕨、榆树皮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钠(Na)、钾(K)等营养成分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DM)。结果表明,各类饲料植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木本植物叶中CP的含量在全年呈最高趋势,枝条中CP含量为最低;木本植物枝条中NDF和ADF的四季含量最高,非禾本和莎草科草中的NDF和ADF的含量最低。Ca在木本植物的枝条和非禾本及莎草科草中的四季含量最高,在苦草中的含量最低;K在非禾本和莎草科草以及蕨类中的四季含量最高,在木本植物枝条中的含量最低;P和Na在各类饲料植物中的四季含量变化很大。木本植物枝条中CP含量的季变化很小,木本植物的叶、苔草、非禾本和莎草科草及蕨中CP的含量从春到秋逐渐减少。各类饲料植物中NDF和ADF在春季的含量明显地低于其它季节。K在各类饲料植物中的含量由春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而Ca、P、Na在不同饲料植物中的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马鹿和狍对饲料植物干物质的体外消化率与饲料植物中CP的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ADF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狍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并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因此,深入了解狍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对88个不同狍个体(来自8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463bp的片断,并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7.84%,且这59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定义了3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64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D和FuandLi’s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8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8个狍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0个单倍型整体上将东北狍种群分为3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个亚群间基因流Nm均大于1,说明这3个狍亚群间存在着基因流。  相似文献   

6.
圈养条件下狍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狍(东北亚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交配季节,雄狍具有卷唇嗅闻、扒土等行为;雄狍与雌狍的卧息、冲突行为差异显著,尾阴探究差异极显著。(2)妊娠雌狍选择隐蔽处分娩产仔。(3)在临产前,雌狍有临产表现,采取侧卧分娩姿势,仔狍娩出后,舔食仔狍的胎水和胎膜。  相似文献   

7.
匈牙利平原环境中狍的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4月利用直接观察法对匈牙利平原农田环境中狍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平均群体数量在寒冷的秋冬季节较大 ,最大群体数量也具有类似的变动趋势 ,2 0 0 3年 2月最大群体有 92 - 94只 ,并保持集群长达 2 0d ,在冷季以大于 5只的群体所占百分比较高。 2 0 0 2年 4月和 2 0 0 3年 3月集群开始解散 ,雄性个体在 2 0 0 2年 6、 7月的交配期独居或保持家庭小群 ,雌性主要与幼体构成家庭群。生活在小片林地的群体数量小于农田群体 ,作者认为农田平原环境的开阔性结构和繁殖生理状态是导致狍群体较大和集群行为变化的近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量12只中国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瘤胃壁粘膜标本,作者测定了12只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SEF)。结果表明,中国狍胃壁粘膜的表面扩张系数与德国和波兰狍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狍的营养状况和生境的食物条件良好。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不同山系狍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狍(Capreolus pygargus)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并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深入了解狍各个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对32个不同狍个体(来自3个不同山系)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发现了5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7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978、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022 60,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在3个地理单元的狍种群中,大兴安岭地区的狍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从Tajima’s D和Fu & Li’s D值的估算结果表明,这3个狍种群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 0.1),无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狍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  相似文献   

11.
应用骨髓脂肪指数评价狍冬季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有蹄类体状况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整体脂肪指数(Wholebodyfat,WBF)[1,2]、肾脂肪指数(Kidneyfatindex,KFI)[3~10]、骨髓脂肪指数(Mar rowfatindex,MFI)[11~21]、尿液及雪尿分析技术(Urineanalysis)[22,23]和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Surfaceenlargementfactor,SEF)[24],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体脂肪的蓄积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蹄类所处环境的食物质量和营养压力。鹿科反刍动物对脂肪的蓄积和消耗具有一定的顺序,可视脂肪最先蓄积在心脏的基部及冠状沟附近,其次为心包膜、网膜、肾周围及皮下背部及腹部,而脂肪被消耗的顺序依次…  相似文献   

12.
李长生  王桂武  周虚 《四川动物》2008,27(1):120-122
通过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左家校区动物实习基地进行试验,研究了野生狍(中国亚种)在人工驯化饲养条件下的发情配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狍属于短日照繁殖动物,发情和配种在秋季进行,每年有一个发情周期,性成熟是14±2月龄;雄狍在整个发情配种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随时可以与达到发情旺期的雌狍进行交配,发情的雌狍外观没有明显表现,当对雄狍表现好感、主动亲近雄狍时,就是交配的最好时机;狍配种方式采用单雄群雌的同期复配方式,性别比例为雄性狍∶雌性狍=1∶4.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月在黑龙江省通河县小东林场猎杀14只狍,应用解剖学方法和湿筛法分别对狍冬季消化道形态特征及消化道内食物颗粒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狍复胃中瘤胃比例最大,占71.3±2.6%,其次为皱胃(11.5士2.2%),瓣胃(9.7士2.3%),网胃(7.6士0.9%0);瘤胃粘膜中,瘤胃前庭区(ACF)是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部位之一,具有最大的乳突密度、乳突长度和粘膜赓面扩张系数,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 0.05 ),后背盲囊区(DBF)次之;网瓣口在狍食物颗粒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消化道食物颗粒分布中,大颗粒食物(>1.00mm)在瘤网胃中的比例为35.06±10.76%,显著高于其在瓣胃、皱胃及其它消化道内的比例(P<0.05),而小于1.00 mm的食物颗粒在瓣胃以下消化道中有明显的增加(P<0.05), 1.00mm为冬季通过狍网瓣口的临界食物颗粒大小。狍为适应冬季食物营养质量下降,通过增加瘤网胃容量、缩小网瓣口来改变消化道形态而增加食物颗粒在瘤网胃内的滞留时间,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充分发酵和分解以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营养适应性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圈养条件下仔狍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 年4 月至2004 年10 月对12 只狍东北亚种雌性生产的16 只仔狍进行了生长发育观察。记录仔狍出生日期,观察生长过程的毛色变化,定期检查牙齿生长状况,测定体尺和体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 软件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仔狍出生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出生时毛色呈暗棕黄色,身体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白斑,翌年换毛后白斑消失;出生仔狍的齿式为(0 03 0 /4 0 3 0)×2 = 20,成年狍的齿式为(0 1 3 3/4 0 3 3)×2 = 34,乳齿6 ~7 月龄开始脱换,8 ~9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为中央切齿→两侧切齿→隅齿;(上、下颌)后臼齿的第一后臼齿2 月龄萌发、3 ~ 4 月龄生长完成,第
二后臼齿6 ~ 7 月龄萌发,8 ~9 月龄生长完成,第三后臼齿12 ~ 13 月龄萌发,14 ~ 15 月龄生长完成;乳齿的前臼齿从12 月龄开始脱换,14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是上颌第一前臼齿和下颌第三前臼齿→上、下颌第二前臼齿→上颌第三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前臼齿;仔狍体尺增长率顺序为体长> 臀高> 肩高> 胸围> 腰围。仔狍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是Y = 63.1084 - 0.0070x + 1.1e - 6 x2 - 3e- 11 x3 ,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生长快速期、生长缓慢期和雌雄狍生长差异期3 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测定了6个狍(Capreolus Pygargus)种群的分子遗传特征.遗传分析表明:狍迎春种群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H=0.622±0.138)和核苷酸多样性(π=0.386±0.00383),图强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57±0.044)和核苷酸多样(π=2.580±0.01914),Tajima'sD和Fu and Li'sD值检测结果表明这6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相关性分析表明:狍遗传多样性与纬度(r=0.770)和海拔(r=0.719)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r=-0.519)和无霜期(r=-0.652)呈显著负相关,与经度(r=-0.258)和年平均降水量(r=-0.205)呈显著的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狍冬季的密度和一些生态学资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分布很广。在我国长白山区数量较多。关于狍的冬季生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10月15日至1986年3月31日,在长白山狩猎场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时,对狍在冬季的密度及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17.
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国东北狍的分类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对中国狍的分类地位意见不一。本测定了来自中国东北完达山、小兴安岭、大兴安岭、三江和吉林向海等5个地区的15只野生狍的线粒体DNA Cyt 6基因(415 bp)和来自完达山、三江和吉林向海等3个地区的6只野生狍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764 bp),分析了中国东北狍与西伯利亚狍、欧洲狍的系统进化关系,得出中国东北狍与欧洲狍之间mtDNA Cyt 6和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平均值分别为4.12%,和4.89%,达到了鹿类动物的种间差异水平;而与西伯利亚狍的mtDNA Cyt 6和mtDNA控制区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61%和2.44%,只达到亚种水平。结合形态学的差异,本认为中国东北的狍与欧洲狍为两个独立的物种,与西伯利亚狍为同种。并提出中国东北狍与欧洲狍的分歧时间约在200万年前,与西伯利亚狍的分歧时间约在80万年前。  相似文献   

18.
狍雪地痕迹特征及在数量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继宏  黄守华 《兽类学报》1995,15(2):155-156
狍雪地痕迹特征及在数量调查中的应用SNOWLANDFEATUREOFROEDEERANDTHEAPPLICATIONINPOPULATIONINVESTIGATION狍(CaprelousCaprelous)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狩猎动物,准确地统计其...  相似文献   

19.
带岭林区马鹿和狍冬季营养对策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化鹏  萧前柱 《生态学报》1991,11(4):349-354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