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缘厚朴中的新配糖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长缘厚朴(Magnolia rostrata W.W.Smith)干燥树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配糖体,1,1'-联苯-6',8',9'-三羟基-3-丙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1),以及6个已知的苯丙素类配糖体,3,4-二羟基-烯丙基-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3,4-二羟基-烯丙基苯-3-O-α-L-吡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3),sinapaldehyde(E)-O-β-D-glucopyranoside(4),syringaresinol-di-O-β-D-glucopynanoside(5),A阿克苷(E)(6),IcarisideE5(7),经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边缘科学,化学生态学就是现代生态学向纵深发展的产物,是化学向生态学渗透的结果。化学生态学作为一门系统完整的学科是七十年代在欧美形成的。植物间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是目前化学生态学研究的活跃领域之一O一、生化地感作用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植物学家莫利施(HMoltS。h)于1937年首先提出的,指在植物间,包括微生物间各种相互促进或抑制的生物化学作用,又称为异株克生。植物间的他感作用大致可分为异种植物间他感作用和同种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前者可能对促进群落形成起作用,后者可能成…  相似文献   

3.
小叶臭黄皮的黄酮苷甙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叶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f.)中分离到一个新黄酮甙,5,7,5′-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3-0-α-L-吡喃鼠李糖甙(1)和4个已知黄酮甙,分别为5,7,3′,5′-四羟基-4′-甲氧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甙(2),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甙(3),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甙(4),5,7,4′-三羟基黄桐3-O-α-L-吡喃鼠李糖甙(5)。根据HMQC、HMBC实验修正了化合物2-5C6和C8的位碳化学位移的归属。  相似文献   

4.
衰减作用是细菌辅助阻遏作用的一种精细调控,虽然它们都是调节基因转录,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控方式,它们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点。以色氨酸操纵子转录的阻遏作用和衰减作用为例,它们的区别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1)调控的信号不同阻遏作用的信号物质是Trp;而衰减作用的信号物质严格说来应是TrP-tRNA,因为当氨酰-tRNA合成酶缺损时,TrP的积累不会引起转录的衰减作用。(2)调控的关键不同阻遏作用的关键是阻遏蛋白与信号物质Trp的相互作用;而衰减作用的关键是转录与翻择相偶联。(3)调控的分子基础不同阻遏作用的分子基础是阻遏…  相似文献   

5.
植物间的他感作用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宋君 《生态学杂志》1990,9(6):43-47
一、他感作用(Allelopathy)这个概念是由Molish 于193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他感作用是指各种类型的植物之间,包括微生物之间的生化作用。并指出,这个术语包含相克与相生两种含义。1970  相似文献   

6.
浮游植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化感作用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是化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水域浮游植物化感作用对了解浮游植物之间、浮游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赤潮和水华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控制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海洋和湖泊浮游植物化感作用和化感物质的内涵,讨论了水体浮游植物化感作用的特点、研究化感作用的基本方法、化感物质的种类以及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详细介绍了浮游植物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以及逃避和拈抗化感作用的方式,同时对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植物蛋白酶抑制素抗虫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王琛柱  钦俊德 《昆虫学报》1997,40(2):212-218
植物自身为抵抗昆虫等的为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化学防御体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些植物化学物质。这些化合物能影响昆虫(或其它有机体)的生长、行为和群体生物学,因而又称为它感素(allelochemics)[1~3]。大多数它感素为植物的利己素,可以单一或协同对害虫起作用,构成植物的抗虫性。根据植物对昆虫取食的反应,可将植物的化学防御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组成型防御[4],即抗虫物质不依赖于昆虫的取食而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另一类是诱导型防御[5~9],即植物仅当昆虫取食时才大量合成抗虫物质。诱导型抗虫物质当然亦可以组…  相似文献   

8.
改性酵母葡聚糖——CMG的部分性质及其在溶液中构象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糖的生物、药物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许多抗肿瘤的葡聚糖都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具有β-(1-6)分支和三股螺旋结构的葡聚糖大分子[1,2].多糖的生物活性除受主链的连接方式、分子大小和分支度的影响外,还与其高级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棘尾虫类神经肽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体内发现多种哺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酷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物质,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类β-内啡肽,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类酷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8,自引:21,他引:77  
选用具有强化感作用的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大田稗草为受体,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物质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影响其生长;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的活性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吴正相关;多种酚类物质的化感作用之间可能是增效的,也可能是拮抗的。  相似文献   

11.
I.IntrodutionInthepaper厂1]al。d[2】.themeasureofmatrixAandsystemofma-trlcesA(t)(t>t。)wasInvestlgat叨respective!y.Inthispaper,weIntroducethecone叩tofthemeasureforIntervalmatrlcesalldstudythestabilityofIntervalmatrlcesbyuslllgthisconcept.I。etthesystemofmatrixA(l)一(a;,(t》beaplecewlsecolltllltjotlsfunctionmatrix.Inthepaper[2]thefollowingrelatlol。sh,pIssaidtobethemeasureoftilesystemofnlatrlcesA(t),a:idweof>talllthatFOfbfOVlty,W6diSCU88Oillyl,1(A(t))1…  相似文献   

12.
丁愉  刘丹  赵璠  汤海峰  赵美 《生物磁学》2011,(8):1569-1572
目的:研究银莲花属植物小花草玉梅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并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是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2)、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3)和3-O-β-D-吡喃核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4为首次从小花草玉梅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乐东拟单性木兰花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GS-MS技术分析了乐东拟单性木兰花部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了57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占总含量地85.59%。其中,β- 蒎烯(12.85%)、D-柠檬烯(7.78%)、石竹烯(4.89%)、十氢-4a-甲基-1-亚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4.70%)为主要成分。此外,醇类中α-杜松醇(3.61%)、1氢-[1,3]环戊并[1,2]环戊并[1,2]环丙并-苯(3.52%)、倍半萜含氧衍生物石竹烯氧化物(3.33%)和α-蒎烯(3.22%)也占有较大比例。体外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抑菌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四方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唇形科植物四方蒿(Elsholtzia blanda (Benth.)Benth.)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用光谱分析、化学方法及与已知化合物对照,分别鉴定为:5,6-二氢-6-苯乙类吡喃-2酮(1)、木栓桐(2)、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3)、5,2′-二甲氧基-6,7-二氧亚甲基双氢黄酮(4)、5-羟基07-甲氧基-6-O[α-L-鼠李糖(1→2)-β-D-岩藻糖]黄桐甙(5),5,5′-二羟基-7-乙酰氧基6,8,3″,3″-四甲基吡喃(3′,4′)黄酮(6)、5,5′-二羟基-5-(α-甲基)丁酰氧基-6,8,3″,3″-四甲基吡喃(3′,4′)黄酮(7)、5,5′-二羟基-6,7-二氧亚甲基-8,3″,3″-三甲基吡喃(3′,4′)黄酮(8)和丁香酸葡萄糖甙(9)。其中,6、7、8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四方蒿素Ⅰ、Ⅱ和Ⅲ。  相似文献   

15.
SOlid-phaseRadioimmunoassay(RIA)forZearalenoneCHENXin-Jian(DepartmentofAgronomy,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Zenzhou450002)MENGFan-Jing(CollegeofBiologicalScience,Bei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94)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玉米赤霉菌(gibbrerellazeae)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它不但具有动物雌性激素的作用[”j,还是某些真菌的性激素[‘’]。孟繁静等[’-’,“’‘’]发现它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与植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有密切关系,是一种活跃的植物内源活性物质,参与并直接…  相似文献   

16.
蜘蛛抱蛋根茎中的甾体皂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蜘蛛抱蛋(AspidistraelatiorBl.)根茎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两个甾体皂甙。经波谱解析及化学降解证明其化学结构分别为薯芋皂甙元一3一O-[B-D-葡萄吡喃糖基(1→2)]-[B-D-木吡喃糖基(1→3)]-B-D-葡萄吡喃糖基(1→4)-B-D一半乳吡喃糖甙(即蜘蛛抱蛋甙aspidistrin)及新静诺特皂甙元-3-O-[B-D-葡萄吡喃糖基(1→2)]~[B-D-木吡喃糖基(1→3)-B-D-葡萄吡喃糖基(1→4)一B-D-半乳吡喃糖甙,后者为一新试,命名为新蜘蛛抱蛋甙reoaspidistrin。  相似文献   

17.
三叶崖爬藤中的新黄酮碳甙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黄酮碳甙,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5,7,4′-三羟基黄酮-6-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5,7,4′-三羟基黄酮-8-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2),5,7,4′-三羟基黄酮-6,8-二-C-β-D-吡喃葡萄糖甙(3),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崖爬藤甙和异崖爬藤甙。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感物质释放特性的沉水植物抑藻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是沉水植物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清水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化感物质是由植物产生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的有效释放和作用是实现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化感物质释放水平阐明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沉水植物化感物质释放到水环境中的种类、含量和常规急性毒性测试中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发现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上的作用模式不同于常规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单次作用。为了回答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如何高效抑藻的问题,结合化感物质的释放特性,重点从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等角度探讨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提出沉水植物可能通过多种化感物质低剂量持续释放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藻类的持续协同控制。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沉水植物与目标藻类的共存系统与原位实验,借助分析化学、植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从生态学水平加强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植物化感物质活性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综述了化感物质活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其功能机理。化感物质活性在自然过程中,由于温度、光周期、水和土壤等的不同而变化,在功能过程中随其初始浓度、化合物结构和混合程度不同而变化,在植物体内由于组织器官和成熟程度不同而变化,而研究技术和操作过程也影响化感物质的活性。文章还讨论了未来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化感作用研究将集焦于如下五方面(1)更有效地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鉴定和提纯化感物质;(2)化感作用在分子结构水平的功能定位;(3)应用化感作用解释植物种间相互作用;(4)化感作用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5)化感作用在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植物化感物质活性变化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化感物质活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其功能机理.化感物质活性在自然过程中,由于温度、光周期、水和土壤等的不同而变化,在功能过程中随其初始浓度、化合物结构和混合程度不同而变化,在植物体内由于组织器官和成熟程度不同而变化,而研究技术和操作过程也影响化感物质的活性.文章还讨论了未来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未来化感作用研究将集焦于如下五方面:(1)更有效地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鉴定和提纯化感物质;(2)化感作用在分子结构水平的功能定位;(3)应用化感作用解释植物种间相互作用;(4)化感作用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5)化感作用在进化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