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鳜鱼口咽腔味蕾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旭方 《动物学报》1996,42(1):22-27
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行为学实验研究鳜鱼口咽腔味蕾形态和分布及吞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鱼口咽腔味蕾丰富,几乎都是I型和Ⅱ型味蕾,着生于表皮乳突上,主要分布于上颌骨齿周围及内侧,下颌齿周围及外侧,舌前中区,下鳃骨细齿内侧等部位,其它区域分布较少,鳜鱼口咽腔味蕾对食物味道和软硬均非常敏感,鳜鱼仅吞食同时具有一定味道和软硬度的食物,本文探讨了鳜鱼口咽腔味蕾的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氏(鱼芒)味蕾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面染色法、普通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一种气呼吸鲶形目鱼类——苏氏(鱼芒)(Pangasius sutchi)须部和口咽腔中的味蕾进行研究。在观察样品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味蕾:Ⅰ型味蕾位于高乳突上;Ⅱ型味蕾位于低乳突上,Ⅲ型味蕾位于表皮正常水平。根据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本文首次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3 ~ 28日龄鳜(Siniperca chuatsi)味蕾发育的组织学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28日龄鳜口咽腔组织味蕾类型与数目。结果表明,未开口期(3日龄),鳜口裂未张开,味蕾尚未分化;开口期(7日龄),鳜口裂张开明显,味蕾呈椭圆形,突起高度平缓,主要分布在上下颌上皮上,舌、咽、鳃弓上皮上有少量分布;稚鱼期(14日龄),味蕾呈圆锥形,突起高度上升,舌和咽上味蕾数目增加;21日龄,味蕾呈近梯形,突起高度不变,下颌、舌、咽上味蕾数增加,鳃弓上味蕾数目显著增加;28日龄,味蕾发育完全,口咽腔味蕾数继续增加。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鳜味蕾主要有3种类型:Ⅰ型味蕾近球形,含有大量微绒毛,突起高于上皮,味孔向外突起;Ⅱ型味蕾含有少量微绒毛,突起略高于黏膜上皮,味孔向内凹陷;Ⅲ型味蕾微绒毛含量最少,突起几乎与黏膜上皮共面,味孔平坦或凹陷。上下颌、咽、鳃中以Ⅰ型味蕾数量最多,Ⅱ型味蕾最少,舌上主要分布Ⅰ型味蕾,无Ⅲ型味蕾。结果表明,鳜早期味蕾结构发育与其摄食关联,推测其主要通过Ⅰ型味蕾和Ⅱ型味蕾对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成分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4.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揭示所有实验鱼的LDH-A_4均表现相同的迁移率,革胡子鲶的LDH-B_4比另两种的迁移较缓慢。胡子鲶和斑点胡子鲶具有五条由A、B座位编码的LDH谱带,且其迁移位置对应相同;革胡子鲶则只有三条LDH酶带。全部实验鱼的肝组织、斑点胡子鲶和革胡子鲶的脑组织存在靠近阴极的酶带,杂种斑点胡子鲶×胡子鲶的LDH与双亲的相问,而杂种胡子鲶×革胡子鲶、斑点胡子鲶×革胡子鲶则显示一些由来自双亲的基因编码的杂合带。利用LDH的表型差异对三种鱼的进化关系、遗传特性和杂交育种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齐口裂腹鱼味苗及上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静  谢林 《四川动物》1995,14(3):105-106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对齐口裂腹鱼的味蕾在须、口咽腔、食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须、辰、颌、口腔顶壁 、咽、舌、食道均有味蕾分布,且在表面形态上呈现多态性。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脊。  相似文献   

6.
齐口裂腹鱼味蕾及上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对齐口裂腹鱼的味蕾在须、口咽腔、食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须、唇、颌、口腔顶壁、咽、舌、食道均有味蕾分布,且在表面形态上呈现多态性。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脊。  相似文献   

7.
珠江水系是中国遭受外来水生动物入侵最严重的水域之一,分布有许多种外来鱼类,然而这些外来鱼类对本地鱼类资源的影响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比较功能反应被认为是量化外来物种生态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控制实验对外来鱼类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和本地鲶(Silurus asotus)的功能反应进行了比较。实验以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幼鱼为饵料,按照1、2、4、8、16和32条的饵料密度进行投喂,设置3个重复组,研究了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建立了功能反应的曲线,并拟合了功能反应的参数;同时分析了革胡子鲶和鲶的食物转化效率并比较了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革胡子鲶和鲶的功能反应类型均为Type II型。与鲶相比,革胡子鲶具有更高的单位资源消耗率即更强的袭击率(P0.05),而两种鱼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则无显著区别(P=0.272);革胡子鲶的食物转化效率显著低于鲶(P0.05),为鲶的0.57倍,两种鱼的相对生长率则无显著差异(P=0.762)。本研究为系统评估革胡子鲶的生态影响提供基础,同时为量化其他外来鱼类的资源消耗率及潜在的生态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鲤鱼味蕾的分布及上皮解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鲤鱼味蕾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味蕾主要集中在头部,其中鳃耙和咽部分密度最大,揭示了味蕾分布与摄食行之间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另外还对上皮层中杯状细胞和警戒物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斑点胡子鲶和胡子鲶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胡子鲶(Clarias macrocephalus)又称大头胡子鲶,是近年来从泰国引进的淡水养殖鱼类,它与生长在我国的胡子鲶(Clarias fuscus)形态和习性相近,在分类学上同属鲤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 斑点胡子鲶具有生长较快、体型较大、产量较高的优点,但也有肉味稍逊、耐寒力偏弱、养殖不易的缺点;而胡子鲶的优点是肉质细嫩、味美、抗寒力较强、养殖容易,其缺点是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10.
胡子鲶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无膜卵的培养方法,比较详细地观察了胡子鲶胚胎发育的过程,并从早期个体发育的本质着眼提出了卵裂、细胞分化和器官分化三个主要胚胎发育阶段。分析了胚胎发育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根据胡子鲶胚胎发育的特点,初步讨论了苗种生产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提出胡子鲶可以作为鱼类细胞工程研究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实验鱼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