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建立杜仲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杜仲潜在质量标志物。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论依据,结合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对杜仲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对63批杜仲不同部位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杜仲相关成分的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杜仲的Q-Marker。本研究建立了63批杜仲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经筛选得到8个化合物,173个靶点,包括PIK3R1、HRAS、AKT1、EGFR、SRC等11个核心靶点,涉及氨代谢、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绿原酸、芦丁、京尼平苷为杜仲叶潜在Q-Marker,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杜仲皮潜在Q-Marker,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为杜仲雄花潜在Q-Marker,将绿原酸、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为杜仲果荚潜在Q-Marker。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预测蓍草的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蓍草的指纹图谱,对21批蓍草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和归属,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分析预测蓍草的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结果:建立了21批蓍草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10,确认了13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出6个色谱峰并测定其含量,6个峰分别为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经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出发挥抗炎、抗菌作用的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3个活性成分,38个核心靶点和20条关键通路。初步预测绿原酸、百蕊草素Ⅱ和3,4,5-三咖啡酰奎宁酸可作为蓍草潜在的Q-Marker。结论:预测分析得到的蓍草QMarker,为蓍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一定参考,为后续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建立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白术挥发油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术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对11批白术饮片挥发性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筛选挥发油中的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搜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显示11批白术饮片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0,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白术饮片挥发油成分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PCA分析显示浙江产区白术分布更集中,HCA分析显示当分类距离为15时,浙江产区的4批白术被聚为一类,这表明道地产区的白术挥发油质量更稳定;根据GC-MS共有成分得到白术挥发油中10个Q-Marker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这些成分涉及19个关键靶点和66条通路。本研究初步预测棕榈酸、β-桉叶醇、γ-榄香烯、榄香醇和苍术酮是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为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类似中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野菊花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HPLC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菊花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的头状花序,具有清热解毒和疏风散热等功效.黄酮类化合物为野菊花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最早从野菊花中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为木犀黄酮苷,此后相继得到刺槐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蒙花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蒙花苷和木犀草素含量最高,其中蒙花苷含量是野菊花药材的主要质量检测指标[1].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独一味总黄酮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关键成分,阐明独一味治疗RA的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的指纹图谱,13批独一味总黄酮指纹图谱共标示了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3个共有峰。同时基于13批独一味总黄酮样品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LS)活力的影响,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采用成分敲除技术探讨独一味总黄酮中木犀草苷成分抗RA的药效,并比较了等摩尔量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对照品分别对FL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成分均能显著抑制FLS细胞活力(P<0.01),且二者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合独一味总黄酮HPLC图谱中木犀草苷含量明显高于木犀草素,表明木犀草苷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之一,可为临床运用独一味治疗RA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银花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效,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中国药典》仅将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及川续断皂苷乙作为山银花质量评价指标,不能全面评价山银花质量。本研究建立了山银花HPLC指纹图谱,对29批山银花进行相似度评价,应用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初步筛选出山银花8个潜在Q-Marker;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进一步分析验证山银花潜在Q-Marker的有效性。本研究发现绿原酸、异绿原酸A、新绿原酸、獐芽菜苷、异绿原酸B、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咖啡酸、川续断皂苷乙可作为山银花质量标志物,其为较全面评价山银花药材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首先,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Uniprot等数据库获取银杏叶的化学成分与对应靶点;运用OMIM、DrugBank及Gencards疾病数据库搜索高血压相关靶点。然后,取银杏叶对应靶点与高血压相关靶点的交集即可得到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预测,筛选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对筛选出的关键成分与治疗高血压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共筛选出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病的活性成分21个,靶点190个。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治疗高血压关键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异鼠李素、金圣草黄素5个,关键靶点有PTGS2、AKTI、EGFR、TNF等20个。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病的靶点显著富集于乙型肝炎、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HIF-1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作用结果显示,木犀草素、金圣草黄素、异鼠李素等与PTGS2、AKTI、EFGR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银杏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为银杏叶治疗高血压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为金银花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并建立金银花配方颗粒、标准汤剂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HPLC法测定金银花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建立三者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结果显示金银花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差异较大;分别建立金银花饮片、标准汤剂、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金银花配方颗粒HPLC指纹图谱中的12个共有峰均可在标准汤剂中追踪到,有11个可以在饮片中得到追踪,并指认出绿原酸、芦丁、木犀草苷3种成分。表明所建立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高,专属性强,对金银花配方颗粒的鉴定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化湿败毒方治疗COVID-19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化湿败毒方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报道,总结化湿败毒方治疗COVID-19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化湿败毒方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及对应靶点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的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化合物-靶标网络。最后把主要核心化合物与SARS-CoV-2 3CL水解酶及ACE2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化湿败毒方有抗炎、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作用。结果筛选到261个中药靶点,251个疾病相关靶点,药物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关键靶点49个。GO富集包括1 547条生物过程、29条细胞组分以及86项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得156条通路与COVID-19相关(P0.05),涉及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甲型流感、IL-17通路、TNF通路、AGE-RAGE通路等相关通路。预测出主要的核心化合物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柚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等,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与3CL水解酶和ACE2均有较好的结合。本研究较为全面揭示了化湿败毒方治疗COVID-19"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深入探讨化湿败毒方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薰衣草治疗睡眠障碍(SD)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薰衣草的相关文献,结合TCMSP数据库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Mapper 2个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的靶点,再利用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 4个数据库检索疾病基因,并经Venn工具得到两者交集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筛选置信度≥0.9的靶点,构建PPI网络。利用Enrichr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 1.5.7软件对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PyMOL 3.8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获得13个活性成分和192个潜在作用靶点,活性成分为亚油酸乙酯、木犀草素、乙酸芳樟酯、熊果酸及芳樟醇,hub基因为STAT3、MMP9、PTPN11、MAPK1及IL2;作用机制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桑叶-菊花治疗高血压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桑叶-菊花有效成分及相应靶蛋白,利用Venn软件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及可视化分析,并用Bisogenet和CytoNCA插件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网络互作及拓扑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和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结果验证。结果显示桑叶-菊花成分作用于高血压的靶点41个,拓扑分析出156个核心靶点信息,GO分析共包含52条生物过程、13条分子功能、15条细胞组成等80条富集结果,KEGG通路分析发现39个条目,涉及IL-17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桑叶-菊花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发挥降压作用,为深入研究其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丹参-葛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获取丹参-葛根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然后在TTD、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冠心病作用靶点,最后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软件及相关数据库进行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构建、靶点富集分析和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结果显示筛选出61个活性成分和68个共有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葛根参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的转录和炎症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靶标主要集中于细胞外空间、质膜和核等部位。KEGG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葛根配伍调节包括HIF-10、PI3K-Akt、TNF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综上所述,丹参-葛根中的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木犀草素和葛根素等通过HIF-10、PI3K-Akt、TNF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对TNF、VEGFA、TP53和IL6等相关靶点发挥血压调节、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等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丹参-葛根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半边莲药材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对有效成分地奥司明和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为不同产区半边莲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Thermo Acclaim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流速为1.0 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4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通过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借助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对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式分析(OPLS-DA)比较不同产区半边莲药材的质量差异;并对半边莲药材地奥司明和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8批半边莲药材指纹图谱具有11个共有峰,质谱分析和对照品比对,共确证4个共有峰,分别为木犀草素7-二葡萄糖苷酸、海常黄苷、地奥司明和蒙花苷;与mzCloud标准数据库比对,对另外4个共有峰进行了结构预测。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安徽两个产区的半边莲药材较为相似,另外4个产区的半边莲药材相似度较为一致。HCA和PCA均将不同产区的半边莲药材分为两类,其中河南、安徽两个产区的样品归为一类,湖北、贵州、江西和湖南产区的样品归为另一类,结果与相似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OPLS-DA发现7个差异性标志物,根据VIP值排序,分别为峰2>峰1>峰10>峰11>峰3>峰8>峰5。含量测定结果显示,3批河南产区和安徽产区的半边莲药材地奥司明和蒙花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区。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不同产区半边莲药材的质量差异性,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材选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马鞭草药材指纹图谱,并对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为马鞭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建立马鞭草药材指纹图谱,并利用高分辨质谱对共有峰进行指认,以15批马鞭草药材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并对15批马鞭草药材有效成分戟叶马鞭草苷、马鞭草苷、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马鞭草药材指纹图谱有16个共有峰,并指认出其中6个成分,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将15批药材分为3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式分析(OPLS-DA)共筛选出7个VIP>1.0的差异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的马鞭草药材戟叶马鞭草苷、马鞭草苷、毛蕊花糖苷和异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该方法能有效分析不同产地马鞭草药材的质量差异,为不同产地马鞭草药材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立月季花(Rosae Chinensis Flos,RCF)UPLC指纹图谱及月季花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月季花质量进行评价,并应用于同科属植物玫瑰花的研究。运用UPLC建立月季花指纹图谱方法,匹配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归属分析,采用SPSS 20.0、SIMCA 14.1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法测定月季花中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总含量及玫瑰花(Rosae Rugosae Flos,RRF)的指纹图谱。建立的月季花药材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3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10个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聚类距离为10时,可将15批月季花分为5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含量测定结果显示15批月季花药材的金丝桃苷与异槲皮苷总含量范围为3.88~8.67 mg/g,不同产地月季花药材金丝桃苷与异槲皮苷总含量具有一定差异;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同样适用于同科属植物玫瑰花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的月季花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可行,可为月季花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快速测定河南产不同加工方法野菊花药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采用3种加工方法(直接晒干、蒸后晒干和炒后晒干)对河南新郑、三门峡和信阳三个不同产地的野菊花药材进行炮制加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野菊花药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采集野菊花药材的NIRS图谱,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河南不同产区不同加工方法野菊花药材中木犀草素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木犀草素定量分析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4525、0.0142、0.0428;验证集样品的木犀草素含量近红外预测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2.95%,预测性能良好。该方法测定高效、快捷、准确度高,可用于河南产不同加工方法的野菊花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紫花地丁药材HPLC指纹图谱,提供药材质量控制的可靠方法。方法:采用HPLC方法,以Agi-lent C18(4.6 mm×250 mm,5μm)为色谱柱,甲醇-0.5%醋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53 nm,流速1.0mL/min。结果:检测了12批不同来源的紫花地丁药材,确立了18个共有峰,建立了紫花地丁对照指纹图谱,计算各被测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度,并指认了菊苣苷、七叶内酯、东莨菪素、早开堇菜苷4个特征峰,比较了上述成分在不同药材中的含量。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紫花地丁药材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蒲公英主要成分,分析其抗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蒲公英提取物进行分析,利用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蒲公英主要活性成分和抗癌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DVIAD在线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终从蒲公英提取物中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筛选到10个活性成分,成分-疾病的共同靶点84个。网络分析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关键靶点为AKT1、EGFR、SRC、ESR1、PTGS2、MMP9、KDR、MMP2、PIK3R1,并且涉及氧化-还原、负调控凋亡、蛋白质自磷酸化、ATP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酶结合等过程,和癌症通路、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综上,蒲公英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抗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菊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SL)抗氧化应激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HPLC建立不同批次TFCSL指纹图谱;以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将丙二醛含量、乳酸脱氢酶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作为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谱-效关系确定抗氧化药效物质基础;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究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从12批次TFCSL指纹图谱中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9个化学成分;各批次总黄酮样品均可减少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及乳酸脱氢酶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综合2种数学模型确定峰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峰6(异绿原酸C)、峰7(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为抗氧化物质基础;筛选出的3个活性成分作用于抗氧化应激的33个靶点;关键靶点为TNF、CASP3、EDNRA、XDH、PTGS2、MMP2,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对大枣补血机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通过文献和TCMSP平台获取大枣的成分,根据成分的含量、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 OB)、类药性(Drug Likeness, DL)综合筛选出大枣潜在有效成分,通过DisGeNET和BATMAN-TCM平台获取大枣补血的潜在靶点并进行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大枣-有效成分—补血靶点—核心通路”网络。结果: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较直观的展现及分析了大枣的荷叶碱、原卟啉、环磷酸腺苷等15个有效成分通过影响IL6、TNF、IGF1等52个补血靶点进而调控造血细胞系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潜在核心补血机制。结论:本研究成功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及分析了大枣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的补血机制,为进一步系统的开展大枣补血机制研究及大枣相关药物、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