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位于阳春市八甲镇,西与电白县相邻,南与阳西县接壤,总面积1.5万hm~2。区内最高峰鹅凰嶂,海拔1337.6m,为广东大陆西南沿海的第一座屏障,山脉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近似横卧的“人”字形,山岭密集,沟谷纵横而深切,山涧瀑布众多,最低处红花潭,海拔50m,海拔高低差达1287m。该区是粤西沿海地区集  相似文献   

2.
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的粤西阳春市西南部,面积约1.5万公顷。本保护区位于热带北缘,最高记录年降雨量超过5000毫米,是广东的第一降雨中心,加之地质结构古老,并是广东大陆记载唯一的一块山地雨林,因而这里孕育着许多珍稀、濒危、特有的植物种类,被誉为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以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团队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了3种木本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研人员在前几年成功开展报春苣苔等草本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的基础上,去年在广东省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田心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分别就地和异地回归了近百株杜鹃红山茶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4.
珍稀濒危植物张氏红山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氏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 Ye)是珍稀濒危植物,最早发现于中国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其具有抗逆性强、四季开花、花大色艳等特点,是培育茶花新品种非常珍贵的种质资源.目前,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濒临灭绝边缘,因此对张氏红山茶的更深入研究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珍贵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综述20余年来张氏红山茶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繁育、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的研究进展,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相应补充,提出一些看法和推测,为张氏红山茶的更深入研究起到一定的导向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步探讨了广东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特点,结果表明:本区有蕨类植物134种(包括变种与变型),隶属于38科72属,优势成分以水龙骨科、金星蕨科、鳞毛蕨科等系统演化上较高级的类群为主。区系单种属较多,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但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这些区系特征与本区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2014年5月,在广东省阳江市鹅凰嶂调查期间发现一只褐冠鹃隼(Aviceda jerdoni),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认该物种为广东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在此后年份,该物种于广东省茂名市、湛江市和韶关市被陆续记录到。根据记录的季节和地区,我们推测褐冠鹃隼应是广东西部和北部山区的罕见留鸟。  相似文献   

7.
广东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鹅凰嶂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境内 (1 1 1°2 1′2 9″~ 1 1 1°3 6′0 3″E ,2 1°5 0′3 6″~ 2 1°5 8′40″N) ,为北热带地区。计有维管植物 2 1 0科 75 4属 1 5 80种 (包括亚种与变型 ) ,其中种子植物有 1 72科 681属 1 44 8种。研究分析和讨论了本区主要植被类型、种子植物区系及珍稀濒危植物 ,其种子植物区系特征是 :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地理成分复杂 ,联系广泛 ,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 ,是典型的热带北缘区系性质 ;植被类型以山地雨林为主 ;区系起源古老 ,原始类群丰富 ;特有性比较高 ,珍稀濒危植物明显。建议对一些濒危物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杜鹃红山茶的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为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见于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自然保护区内。对该保护区杜鹃红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杂交指数(OCI)、花粉-胚珠比(P/O)和控制授粉试验研究,探讨其致濒原因。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型,自交不亲和,为典型的虫媒传粉型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其子房败育率高达64%;杜鹃红山茶种群的花柱呈长度分化:20%为长花柱型(L型),76%为短花柱型(S型);杜鹃红山茶的有效传粉昆虫主要为蝶类和蜂类,但昆虫的访花频率较低。综合以上结果,杜鹃红山茶的濒危原因可能包括2个方面,一是自交不亲和性和花柱异长现象导致子房败育率高,二是传粉昆虫访花频率低导致自然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广东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杜鹃红山茶天然种群的基径、高度和冠幅结构,应用扩散系数、负二次指数、Cassie指数、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格林指数等聚集度指标测定了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在天然分布区内,杜鹃红山茶种群以成年树为主体,幼苗严重缺乏,表现为衰退趋势,但不同地段中种群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不完全相同.不同地段中杜鹃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在种群生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鹅喉羚的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作者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鹅喉羚的四季食性以及冬季绵羊的食性.结果发现: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对鹅喉羚有重要意义,占春季采食量的27%.针茅在四季都是鹅喉羚采食的主要植物;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由于干旱胁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鹅喉羚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多根葱、骆驼蹄瓣、粗枝猪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冬季鹅喉羚与绵羊间的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重叠指数高达76.6%,绵羊与鹅喉羚之间食物竞争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卧息地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不同季节的鹅喉羚卧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Mann-WhitneyU检验表明:春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明显高于对照地(Z=2.27,P<0.05),驼绒藜密度、灌木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2.85,Z=3.29,Z=2.98,P<0.01);夏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高度和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地(Z=2.06,Z=2.97,P<0.05);秋季鹅喉羚卧息地植物种数明显高于对照地(Z=2.52,P<0.05),灌木盖度和植物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地(Z=5.22,Z=4.58,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影响鹅喉羚卧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隐蔽条件和环境温度。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以春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最为明显。食物资源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是导致鹅喉羚卧息地特征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鹅喉羚卧息地选择与其自身的体温调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粤东代表山地铜鼓嶂的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结果表明,铜鼓嶂植物区系种类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598属1166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8科593属1160种,含有16种广东省新记录植物。铜鼓嶂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区系中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也受到温带成分一定程度的影响,铜鼓嶂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联系强于温带地区。铜鼓嶂特有科仅有大血藤科(Sargentodoxaceae)1科,中国特有属8个,在种的水平上特有现象很强,中国特有种515种,占44.9%,其中中国温带一热带亚热带特有种25种,中国热带亚热带特有种490种(包括广东特有种9种,粤东特有种6种)。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绣球茜(Dunnia sinensis Tutcher)开展了分布范围、种群大小、生境特征、繁殖技术和保护状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绣球茜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境内龙门县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台山市北峰山森林公园、台山市古兜山林场和阳春市八甲峨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会市崖西镇鹅坑水库、珠海高栏岛东侧海岸、电白县罗坑镇马房村等7个地点的公路边坡次生疏林或荒坡上,其所在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较低,绣球茜是阳生性种类,其主要伴生种是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 Underw)。绣球茜所在群落的土壤为酸性赤红壤,土层较薄,养分含量较高。该种野外个体约有2380株,因公路、水库和工厂建设导致绣球茜丧失栖息地是导致其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本文所研究的4个地点的绣球茜种群,有台山市北峰山和龙门县南昆山的2个种群处于衰退中。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标准,该种可列为极濒危级(CR)。绣球茜的种子在湿润河沙+泥炭生境下自然发芽率仅8%,生根剂ABT、萘乙酸、IBA吲哚-3-丁酸浸泡后的扦插条存活率为分别为13.3%、20.0%和20.0%。建议:(1)对该种加强就地保护,对保护区外的分布点设立保护小区,同时防止保护小区内乔木层郁闭影响绣球茜的更新;(2)对所有分布点的植株进行有遗传多样性代表性的迁地保护;(3)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野外回归;(4)在引种驯化的基础上开展种苗生产和栽培基质等商品化生产研发。研究结果对这类需要适度干扰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7年9月,对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白云嶂进行植物学考察时,在一个斜坡上的一片次生阔叶林的潮湿林缘,发现了兰科植物细裂玉凤花Habenaria leptoloba Benth.。此植物的模式产地为香港,第一次采集时间为1857年,后来虽在香港仍有发现,但事隔150年后才在广东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为保护香港特有植物香港鹅耳枥,基于典型样地调查,对香港鹅耳枥所在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25 m2的样地内,有维管植物37科66属68种。建群种为香港鹅耳枥,个体高度最高3 m,所在群落植株平均高度0.92 m,分层不明显。位于中国香港岛的香港鹅耳枥处于衰退状态,小个体极少。因此,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以重建种群。  相似文献   

16.
植物细胞中间纤维角蛋白性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正  杨澄 《实验生物学报》1996,29(3):297-304
角蛋白是植物细胞中间纤维的主要。应用选择性抽提和生物化学技术,分离纯化了豌豆根尖细胞58、52kD、白菜叶52kD和胡萝卜悬浮细胞64KD角蛋白,测定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上述角蛋白与动物细胞中间纤维角蛋白 氨基酸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比较了动、植物细胞角蛋白肽谱、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植物细胞嶂角蛋白肽谱比较一致,这提示它们属于同一蛋白家族,为植物中间纤维及其蛋白 存在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7.
广东发现细裂玉凤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对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白云嶂进行植物学考察时,在一个斜坡上的一片次生阔叶林的潮湿林缘,发现了兰科植物细裂玉凤花Habenaria leptoloba Benth。此植物的模式产地为香港,第一次采集时间为1857年,后来虽在香港仍有发现,但事隔150年后才在广东发现。  相似文献   

18.
嶂山化石地点位于淮河下游、马陵山南端的人工河——新沂河的河床上。该化石点最早报道于1953年,是淮河下游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嶂山化石点近年新出土的一批动物化石,动物群包括:龟鳖类、扬子鳄(相似种)、虎、淮河古菱齿象、蒙古野驴、梅氏犀、李氏野猪、河套大角鹿、葛氏斑鹿和草原野牛。嶂山的扬子鳄(相似种)是该物种在更新世化石记录中分布最北的,而草原野牛则是该物种最靠南的化石记录。嶂山的古菱齿象被归入淮河古菱齿象,因其齿板数多于纳玛古菱齿象,而牙齿尺寸大于诺氏古菱齿象。嶂山河套大角鹿的下颌提供了该物种仅有的下颊齿列长度数据,证明晚更新世的河套大角鹿具有相对弱的角枝、纤细的下颌和延长的齿列,支持了中国大角鹿属(Sinomegaceros)在角枝粗壮度、下颌肿厚度和齿列长度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嶂山动物群中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是典型的晚更新世物种,且成员多为绝灭种,推断年代很可能为晚更新世的早段。嶂山动物群组合反映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显示当时的骆马湖一带兼有湿地、森林和草地。嶂山化石点也为马陵山地区旧石器遗存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地层学参照。  相似文献   

19.
AM 真菌和枯落物互作下两种喀斯特植物种间竞争较种内竞争更能促进植物养分利用 枯落物是植物养分获取和土壤养分转化的关键载体。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 AM)对植物养分摄取的影响已被广泛认知。然而,在养分亏缺的喀斯特生境中,不同竞争方式的植物如何通过AM真菌和枯落物利用养分尚不清楚。本研究对两种喀斯特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进行种内竞争和种  间竞争种植处理,并通过幼套球 囊霉(Glomus etunicatum)接种或不接种处理,以及土壤中添加或不添加两物种叶片混合枯落物处理,测定了植物生物量以及氮、磷、钾浓度等指标,研究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利用。研究结果表明,AM真菌对两种植物养分摄取影响不同,AM真菌显著提高了种内和种间竞争下构树的养分摄取量,但降低了云贵鹅耳枥的养分摄取量。种间竞争下接种AM真菌,枯落物添加促进了云贵鹅耳枥对氮的摄取,抑制了构树对氮的摄取。接种AM真菌和添加枯落物条件下,种间竞争的构树对氮、磷和钾的摄取量及云贵鹅耳枥对氮的摄取量均高于种内竞争;种间竞争下两物种养分竞争力呈现明显差异,即构树对磷和钾养分竞争力显著提高,对氮则不显著;云贵鹅耳枥仅对钾的养分竞争力显著降低,对氮和磷则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在AM真菌与枯落物相互作用下,两种喀斯特植物种间竞争较种内竞争更能促进植物养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淡玫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是鹅膏属檐托鹅膏组的一种剧毒鹅膏菌,其子实体内含有丰富的鹅膏环肽毒素,但其编码毒环肽和相关肽的基因家族“MSDIN”尚待深入研究。[目的] 探究淡玫红鹅膏中编码毒环肽及相关肽的基因家族成员的多样性、保守性及其系统发育。[方法] 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淡玫红鹅膏转录组进行测序,使用TBLASTn软件对MSDIN基因家族进行检索,并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MSDIN基因家族成员的种类和序列构成,通过重建分子系统发育树了解其演化历程。[结果] 通过对MSDIN基因家族的查找,从转录组数据获得了60条环肽编码基因,经PCR验证其可编码32条环肽,包括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本研究报道了8条新环肽。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鹅膏环肽分为鹅膏毒肽、鬼笔毒肽和未知功能环肽3大支。系统发育结合保守序列推测出7条潜在的新毒肽。[结论] 淡玫红鹅膏具有丰富的鹅膏环肽资源,利用转录组测序能够系统挖掘鹅膏环肽新资源,为其整体结构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