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野生东北虎数量监测方法有效性评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常智  张明海  姜广顺 《生态学报》2012,32(19):5943-5952
虎数量监测是虎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野生虎现存数量少、领域宽广,加之习性机警,很难对其数量和种群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估。合适的虎数量监测方法随着监测目标、监测尺度、虎密度、猎物密度、气候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同。2002—2011年,用东北虎信息收集网络法,样线调查法,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对东北虎数量进行监测。(1)用老虎信息收集网络法研究2006年完达山东部地区东北虎的种群现状,结果显示东完达山地区2006年东北虎数量为6—9只,由1只成年雄虎,2—3只成年雌虎,2—4只亚成体虎和1只小于1岁的幼体虎组成;(2)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法得到东完达山地区2002年东北虎的密度为0.356只/100 km2,能容纳22—27只东北虎;(3)用样线法在黑龙江的老爷岭南部和吉林省大龙岭北部面积1735.99 km2的区域内设置样线64条,总长609 km,没有发现东北虎足迹链。样线调查的结果表明,在2011年2—3月该调查区域东北虎的数量为0只。监测结果表明,用猎物生物量和捕食者关系得到东北虎数量远远超过现实数量,人们对有蹄类的盗猎和猎套对老虎的伤害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样线法调查得出的结果低于现实种群,主要原因是老虎数量极低和调查者对野生虎行为学了解甚少,较难在野外有效的发现虎信息;且样线法监测仅应用于当东北虎以一定的密度(即有定居虎)存在的情况下(多数监测样线能发现虎信息)。虽然和样线法一样存在着诸如专家估计密度和真实密度之间的关系,老虎足迹数量和老虎真实密度间关系不确定,保守估计等内在缺点,在目前中国东北地区野生东北虎种群密度极低,且多是穿越于中俄边境地区的游荡个体的现状下,信息收集网络法是一种高效,可行东北虎监测方法。因此,建议建立更广泛的监测信息收集网络,培训监测人员,严格执行信息收集程序,减少专家估计误差以完善此监测方法。此外,其他监测方法,如占有法、基于标志重捕远红外照相法、粪便DNA法、足迹数码信息法、警犬法等,应根据各种方法的理论前提、误差来源、适用范围和老虎是否定居及密度等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加以应用,且有些方法可能成为未来中国野生东北虎种群的有效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猎物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一个地区猎物种群生物量能否满足捕食动物种群数量的需求,这对于了解濒危大型食肉动物是否受到来自于食物缺乏的威胁和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重要。为了掌握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东北虎食物需求与猎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于2008年冬季至2009早春积雪覆盖期采用随机布设样线,通过收集有蹄类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等活动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和迎春林业局管辖境内3 692.06 km2的区域布设大样方48个,并在大样方里共布设样线240条开展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确定东北虎猎物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猪(成体502 606只,亚成体209 210只)、马鹿(成体331 357只,亚成体67 72只)和狍子(成体810 815只,亚成体202 203只)的生物量分别为74 767.50 87 825.00 kg、79 744.50 85 984.50 kg 和 31 337.00 31 525.50 kg,3种有蹄类动物生物量共计1 85 849.00 205 335.00 kg。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为209 619.89 231 598.24 kg。如果按8%的生物提供给东北虎,3种主要猎物生物量可满足5.22 6.92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研究地区猎物总生物量则可满足5.89 7.81只东北虎个体的食物需求。此外,对足迹遇见率与抽样强度、抽样强度与足迹遇见率的均值标准误差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完达山东部林区布设120条样线(抽样距离600 km)、150条样线(抽样距离750 km)和115条样线(抽样距离675 km)能满足野猪、马鹿、狍子种群数量调查准确性的最低需求。  相似文献   

3.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东北虎种群的初步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被动监测与冬季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东北虎的初步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内东北虎的活动频次、数量和雌雄成幼比例,并对东北虎的保护提出了管理建议.截至2006年底,保护区内共监测到东北虎的活动93次,其中有1次为幼体.45次有可靠足迹记录的活动情况的判定表明,2002~2006年依次有3~7只次、10~16只次、5~9只次、4~7只次、5~7只次的东北虎在保护区及周边活动,雄性多于雌性;2003~2005年的冬季野外调查表明,可能有7只雄性东北虎在该区域活动,其中有1只为雄性亚成体.由于受监测条件、监测方法和强度等因素的限制,且在所获监测信息中有半数以上没有可靠的足迹数据,因此本研究的监测结果只能部分地反应东北虎在该区域活动的情况.作者建议,在该保护区及毗邻区域,建立跨国界保护机制、加强生态走廊的建设并在保护中考虑到野生东北虎移位的可能性、加强东北虎及猎物的监测研究、建立社边防居民一条龙制度、改善家畜的放牧方式以及积极寻求替代产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虎栖息地主要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其中吉林省在汪清和珲春一带,由6-7只个体组成东北虎繁育种群。黑龙江省则分布在完达山东部,包括东方红、七星砬子、老爷岭等保护区,由6只个体组成东北虎繁育种群。  相似文献   

5.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之一。近年来,栖息地破碎化、猎物密度降低和人类的猎杀使得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在中国,野生东北虎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区,数量不到20只。本文以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作为系统框架,综合植被类型、地形、人类影响等因素,确定了黑龙江东部山区的东北虎核心栖息地分布,并通过与现有保护区分布的比较,提出目前东北虎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东北虎潜在核心栖息地总面积9576.37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2.36%,主要分布在老爷岭东部和北部、完达山东北部、张广才岭以南、太平岭北部几个区域,然而,潜在核心栖息地完全没有被保护,就东北虎的长期生存与进化而言,在研究区域内建立合理有效的保护区网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HITACHI 760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3只东北虎幼体进行了8项生化指标的测定,运用生物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对东北虎幼体雌雄个体间及东北虎幼体与华南虎成体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雌雄个体间血清中K 含量呈极差异显著(P<0.01),而葡萄糖、Na 、Ca2 、HCO3-、尿素及肌酐含量并无显著差异;在Cl-、肌酐含量上,雌性东北虎幼体与雌性华南虎有显著差异(P<0.05);雄性东北虎幼体与雄性华南虎在Cl-含量上无显著差异,在葡萄糖及肌酐含量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7.
东北虎是我国东北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20世纪由于受到多种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北虎种群数量锐减,分布区严重萎缩。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东北虎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部分绝迹分布区再次监测到东北虎活动信息,部分地区种群数量略有上升。本文详细整理并介绍了我国野生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制约其种群快速增长的因素,对生境丧失、退化和破碎、猎物匮乏及人虎冲突等外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东北虎的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murensis是现存虎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脉、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国外分布在原苏联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和滨海边区;朝鲜半岛也有少量分布。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和环境变迁,到六十年代末,东北虎的种群数量骤衰锐减,目前,可供东北虎藏身和觅食的森林  相似文献   

9.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巩会生 《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东北虎的调查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经过8年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东北虎在吉林省的分布区有3处,数量为7-9只。即大龙岭分布区3-5只,哈尔巴岭分布区1只,张广才岭分布区3只。东北虎的适宜生境为海拔800-1100m的中低山:人口压力在15人/km^2以下,被捕食动物野猪、狍、马鹿的密度在2.5只/km^2以上。林型为以柞木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林龄为中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