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松籽大战     
红松是长白山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建群种,它通过取食红松种子的野生动物维系着一条森林的生物链。自2000年始,以竞价承包方式对长白山保护区的红松种子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这一场关系到保护区红松天然林生态系统存废的重大环境事件,是继风倒木生产之后对长白山保护区的第二场重度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2.
红松种子园种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跃伟  唐杨  陈红  张涛  左江  吴健  周莉  周旺明  于大炮  代力民 《生态学报》2019,39(17):6341-6348
为揭示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不同种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吉林省露水河红松种子园6个种群红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红松的叶片、球果和种子共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红松15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红松种群遗变异比较丰富,在松属植物中属于中等水平,其中纬度最低的露水河种群在其中10个表型性状均值上表现出最高值;(2)红松种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12.39%,种群内的变异(87.61%)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2.39%),种群内的变异是主要变异来源;(3)各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3.28%,变幅为6.16%-31.48%,叶片、球果、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依次为:球果17.86% > 针叶11.19% > 种子9.87%,种子性状最小,成为最稳定的表型性状,带岭和丰林种群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其他种群;(4)利用欧氏平均距离对红松种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红松种群的表型性状按照地理距离而聚类,可将红松种子园6个种群分为4类,其表型性状跟地形(东北山脉)有一定的契合。红松种群具有中等水平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顺利开展红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良种选育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取林分较为稳定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作为研究地点,分析近16年的红松结实动态,研究红松(Pinus koraiensis)结实的气候敏感性及其种子年机制。首先按资源限制理论分析了红松结实的资源限制性,再根据资源匹配(气候假说)理论和Nicholls关于产量研究的建议将红松种子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候产量,利用红松气候产量与前3年的气象数据进行气候影响分析,并且结合前期的物候观测,找出了红松结实的气候敏感阶段及其敏感的气象指标。结果显示:(1)红松当年种子产量与去年和前年产量和呈显著负相关,二者呈指数关系,表明了红松结实中资源限制机制的存在。并且资源限制可能是球果成熟对同年其它生殖发育的单向自我营养限制关系。(2)去年与前年6月平均气温的差值(ΔT6)对当年红松种子产量具有很好的预测性。(3)花原基形成期是红松结实最为关键的气候敏感期,红松气候产量与此阶段气温和日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4)部分年份异常高温已经超出了花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范围,导致了红松产量的下降。(5)红松结实在生殖发育期内不同阶段都对气候变化表现敏感,红松种子年现象受到了资源限制机制和资源匹配机制的共同作用。本研究结果预示了温度升高,尤其是在气温升高过快的地区,红松结实对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并可能成为未来红松天然更新的重要瓶颈。  相似文献   

4.
2006—2007年在长白山相同海拔的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样地内研究了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啮齿动物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P<0.01),而白桦林中鸟类的消耗量明显大于啮齿动物(P<0.01);两林型中啮齿动物的总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啮齿动物对阔叶红松林中埋藏种子的消耗量显著多于白桦林,两林型中啮齿动物对埋藏种子的消耗量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种子萌发受种源和环境条件(如光照和温度条件等)的影响。种子萌发决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天然更新能力, 因此也是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的关键。该研究以我国3个主要种源地(辽宁清原、吉林长白山和黑龙江伊春)当年的红松种子为对象, 监测自然光、温(不同季节、林窗和林下)和控制光、温(3个光照强度: 200、20和0 μmol·m-2·s-1, 记为L200、L20和L0; 2个温度: 25和15 ℃)条件下红松种子的萌发特征。结果表明, 自然越冬后, 春季(5月)所有种源种子均未萌发, 夏季(7月)和秋季(9月)各种源种子萌发率(GP)均较低(1.8%-33.7%), 但夏季林窗内各种源种子GP均显著高于林下。对林下各季节未萌发的种子, 带回室内给予适宜的光温条件(L200、25/15 ℃)后发现: 春季和夏季种子均能大量萌发(32%-77%), 而秋季种子GP极低(<2%)。25 ℃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萌发指数(GV)均呈现在L200条件下显著高于L20和L0处理。15 ℃条件下, 清原种子GP和GV对光照的响应与25 ℃条件下相一致, 长白山和伊春种子GP和GV分别在L0和L20处理下最高。所有光照强度下, 3个种源地种子GP和GV均为25 ℃处理显著高于15 ℃处理。可见, 适宜的温度是红松种子萌发的必要先决条件,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可能需要更高的积温解除休眠; 适宜温度下(25 ℃), 红松种子表现出萌发需光性; 红松种子萌发对光、温的响应存在种源特异性, 长白山和伊春红松种子在相对低温下萌发需光性弱或消失。林下光、温条件不适宜红松种子萌发是造成红松林天然更新慢或更新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提取方法,并测定了抑制物质的总活性,以及分布在种子各部位(外种皮、内种皮、胚乳、胚)抑制物质的相对活性。从红松种子各部位提取的抑制物质,不仅对油菜种子萌发和油菜幼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也对其层积后解除休眠变黄的红松离休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红松种子各部位抑制物质变化动态的初步测定,表明了红松种子的休眠可能与发芽的抑制物质存在有关系。干藏红松种子各部位提取物在层析谱上 R_f值为 0.6的区段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此而外,外种皮提取物在R_f值0.7区段,胚提取物在R_f值0.4、0.9区段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干藏种子经过层积之后(即层积种子),各部位提取物与上述区段R_f值相比,其抑制作用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层积红松种子外种皮抑制物质基本消失或显著减少。 抑制物质常温下易溶于 95%乙醇、丙酮、水,其次是甲醇和乙醚,难溶于氯仿,不溶于苯。对高温(100℃)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借助作者清晰的记忆,我们得以严肃地审视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案例"——三次有组织的人为干扰是怎样摧残美丽、神圣、充满生物多样性的长白山的?我们看到了"风倒木案"中装傻充愣、浑水摸鱼的洗劫者,"红松籽案"中将野生动物的食物卖给外界者,"保护区宾馆案"中将保护区推向人工化建设的"大手笔"。我们看到了20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阐明阔叶红松林中已测得含量较高的3种酚酸物质(苯甲酸、丁香酸和香草酸)对红松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的影响,为探索阔叶红松林内化感作用机理及解决红松更新障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培养皿培养法及室内盆栽培养法,以红松种子和3年生红松苗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浓度(2、20、200 mg/L)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处理液,以蒸馏水为对照(CK),进行红松种子萌发试验及红松苗木生长试验,研究3种酚酸物质对红松种子发芽、苗木生长、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3种酚酸均抑制红松种子萌发,但酚酸浓度变化仅对红松种子发芽率影响差异显著。(2)3种酚酸对红松苗木生长及物质积累抑制作用显著。浓度变化对红松苗株高及地径影响不显著,对生物量、根干重和茎干重影响显著。(3)针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对酚酸处理反应一致,20 mg/L的3种酚酸均显著抑制光合色素产生,而200 mg/L丁香酸溶液及2 mg/L香草酸溶液均显著促进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积累。(4)酚酸处理使红松苗针叶中POD、CAT活性降低,SOD活性增加。针叶中MDA含量显著增加,200 mg/L丁香酸溶液处理组针叶MDA含量高于CK处理组70.51%。(5)不同浓度苯甲酸溶液促进可溶性糖增加,抑制可溶性蛋白增加;不同浓度丁香酸溶液促进可溶性蛋白增加,而不同浓度香草酸溶液抑制可溶性蛋白增加,二者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受浓度变化影响显著。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影响红松种子萌发,通过对红松苗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导致其生长受抑制、生物量减少,产生膜脂过氧化伤害。因此,解决阔叶红松林内红松更新障碍问题时,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化感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松果采摘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外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未受干扰的红松天然林地面红松种子贮藏情况,分析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松果采摘后,红松林地面红松种源贮藏和分布变化,根据红松更新过程与动物的关系。探讨了松果采摘对红松更新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松果采摘后。地面红松种子主要分布在地被物下层且大多呈单粒状分布,其贮藏量1582~2640粒·hm^-2。仅为20世纪70年代的0.3%~0.5%。废种子比率67.8%~86.2%。单粒状占总簇数的46.8%~77.1%,对红松天然更新起重要作用的动物已减少或消失。表明松果采摘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天然更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2012年7月23日,因为从这天起,中国一流的科学家、文学家、作家、摄影家、编辑、记者开始走进汗马,关注汗马…… 自然科学方面,有曾任中石化勘探研究院院长的戴进业研究员;有编辑出版过《林业概论》《森林生态学》《造林学》《森林环境学》等全国统编教科书的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菊春教授以及郭玉民副教授;有作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合作者之一的我国著名鸟类学家何芬奇先生;有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赵文阁教授,他还是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理事、 "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编委;有担任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自然基金会虎豹保护项目咨询专家、 《野生动物学报》编委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姜广顺教授;有中国珍稀野生动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生态人类学研究室王方辰主任;还邀请了当时正在汗马调研的北京林业大学张志翔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