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热值测定,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地区21年生人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热值随植物种类、器官、分布层次、年龄及季节而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中活植物体的能量现存量为269.719×1010J/ha,而枯死体中的能量现存量为36.817×1010J/ha,其中凋落物层和立枯体中能量贮量各占84.04%和15.96%。 (3)生态系统能量净固定量为264.346×109J/ha·yr,其中29.49%的能量存留在植物体中,用于植物净生长。生态系统年能量归还量为88.809×109J/ha,其中32.39%的能量在当年被分解释放,余下能量积累于凋落物层之中;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2.299%,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系统是高效率的能量代谢系统。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植物生理学会及首届年会于1981年6月1至4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到会的有来自全省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代表及中学生物教师共65位。省科委,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及兄弟学会也派来了代表。省日报社,省电台和省科技报的同志也光临大会。还特邀来自上海、兰州、北京、沈阳、长春等地的植物生理学专家。黑龙江省副省长、省科协主席王金陵同志致了贺词。他阐明了植物生理学的重大意义,并对植物生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3.
防护林网内玉米田生物量和生产力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松嫩平原防护林网内玉米(Zea mays)田的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生态、生理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林网东西两条主林带间不同位置玉米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在生长季各时期均有显著差异。生物量在距西侧主林带5—10倍树高(H)处最高,距离为1树高处最低,25倍树高处亦较高。在大部分时间里生产力的水平格局为“N”形。两个峰分别为10H和25H。南北两条副林带间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无明显差异。林网内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受林网内温、湿因子分布的制约,不同时期的限制因子不同。叶面积和同化速率对生产力格局也有重要影响。林网内玉米穗生物量明显高于无林地。本研究指出,应适当缩短主林带间距,并可在林带附近种植浅根、矮秆和耐荫性作物,以提高整个林网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小青杨(populus pseud—simonii)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凤莲  王文章 《植物研究》1996,16(2):208-213
在野外条件下,测定了小青杨树冠不同方向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形式,双峰出现在上午9时及下午15时,低谷出现在13时,即“午睡现象”,这与光照强度关系不大,而与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林网生态场中玉米主要产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杰  陈杰  王文章  葛滢 《生态学报》1992,12(4):316-324
本文试用生态场的思想,对林网中玉米(Zeamays)的主要产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与生态场的内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林网生态场对玉米产量性状,质量性状的影响因各因子的场量和玉米的生育阶段而,开花期前较高的温度,开花期后较低的地温,最热季节不过高的温度,以及整个生长季中较高的空气湿度是提高玉米生物学产量,穗产量,籽粒产量以及籽粒中粗蛋白积累量必要的生态条件,玉米籽粒中粗脂肪含量主要受乳熟期以前生态场的影响,尤其在穗分化,形成期需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地面温度,淀粉含量受生态场的影响较小,所需生态条件是拔节一蜡熟期较低的地温。总之,各时期生态场的性质均可在玉米最终的产量和质量性状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6.
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红松种子抑制物质的提取方法,并测定了抑制物质的总活性,以及分布在种子各部位(外种皮、内种皮、胚乳、胚)抑制物质的相对活性。从红松种子各部位提取的抑制物质,不仅对油菜种子萌发和油菜幼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且也对其层积后解除休眠变黄的红松离休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通过红松种子各部位抑制物质变化动态的初步测定,表明了红松种子的休眠可能与发芽的抑制物质存在有关系。干藏红松种子各部位提取物在层析谱上 R_f值为 0.6的区段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此而外,外种皮提取物在R_f值0.7区段,胚提取物在R_f值0.4、0.9区段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干藏种子经过层积之后(即层积种子),各部位提取物与上述区段R_f值相比,其抑制作用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层积红松种子外种皮抑制物质基本消失或显著减少。 抑制物质常温下易溶于 95%乙醇、丙酮、水,其次是甲醇和乙醚,难溶于氯仿,不溶于苯。对高温(100℃)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条件下,测定了小青杨树冠不同方向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形式,双峰出现在上午9时及下午15时,低谷出现在13时,即“午睡现象”,这与光照强度关系不大,而与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小青杨树冠四个方向的光照强度都呈单峰曲线形式、温度也呈单峰曲线形式,但二者的峰值不同。树冠不同方向水分状况不同,饱和亏缺大者,水势较小,蒸腾强度也小。树冠不同方向,叶绿素含量不一,东面和北面叶绿含量较其他两面高,a/b比值小于1。  相似文献   
8.
王文章  陈杰 《植物研究》1992,12(2):195-204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生物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热值测定,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地区21年生人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特征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热值随植物种类、器官、分布层次、年龄及季节而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中活植物体的能量现存量为269.719×1010J/ha,而枯死体中的能量现存量为36.817×1010J/ha,其中凋落物层和立枯体中能量贮量各占84.04%和15.96%。 (3)生态系统能量净固定量为264.346×109J/ha·yr,其中29.49%的能量存留在植物体中,用于植物净生长。生态系统年能量归还量为88.809×109J/ha,其中32.39%的能量在当年被分解释放,余下能量积累于凋落物层之中;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2.299%,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系统是高效率的能量代谢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