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瑾  孙斌  刘爱容 《生态科学》2015,34(1):205-208
绿道作为连接绿色空间的生态廊道, 有利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绿道管理则是绿道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挥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重要保障。然而, 目前国际上绿道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绿道的规划和设计, 针对绿道管理的研究却未见报道。论文以国际上绿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为例, 从管理机构、管理网站、管理计划、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国际绿道管理实践的现状。最后,以上述现状分析为基础, 对我国未来绿道管理实践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 《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在对绿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发展及其主要阶段.分析了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探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及绿道设计的5个方面:绿道宽度的设计、绿道与居住地的距离、绿道与机动车的交叉设计、绿道的路面和配套设施设计、绿道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回顾了绿道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分析了绿道对我国自然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道是建立城市慢行空间的有效途径,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关绿道的新闻报道以记者视角反映市民对于绿道中慢行空间的使用评价。以2000—2017年12月广东省6家主流报纸中关于“绿道”“健行”“骑行”的共114篇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将绿道、健行、使用情况3要素叠合,分析媒体对此的生产框架和文本框架建构,探究绿道使用主题报道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在可达性、连续性、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和管理6个方面归纳总结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并结合广东省绿道规划与管理各项规范准则,从规范设置和执行2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为绿道使用情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补充性工作,也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们更加了解绿道使用实况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李团胜  王萍 《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64
绿道 (greenway)工程在欧美国家得到发展与重视 ,仅北美就有 5 0 0多项绿道工程 ,且还在迅速发展[16] 。由于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肆意破坏以及娱乐、水污染、工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地球变暖等使生物生境丧失和破碎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绿道对这种丧失和破碎的缓解和补偿作用。绿道不仅成为一种景观现象 ,而且成为一种时尚。1 绿道的定义绿道在欧美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一个世纪前 ,就有了绿道 ,当时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娱乐项目。直到 2 0世纪 5 0年代Whyte才首先提出了绿道一词 ,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 ,绿道的概念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水源  甘露 《植物学报》2021,(1):I0004-I0004
城市滨水绿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景观组成。在城市滨水区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同水域形态的变化,区域和区域条件将有所不同。滨水区绿化需要将滨水区的土地与水域连接。因此,在设计滨水区绿道景观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实现与城市水域相邻的绿色广场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7.
木本植物是绿道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要素。以广州市域分布的绿道为研究对象, 进行实地调查与统计处理, 并对主要树种组成、开花时间特征、重要值、乡土植物使用情况等开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广州绿道常见观花木本植物有28种; 全年皆有开花树种, 主要集中在夏季, 如6、7和8月份分别有15、14和12种; (2)优势植物主要有细叶榕、羊蹄甲、高山榕和杧果等, 乡土植物使用率占总数的73%, 但部分乔木树种(如细叶榕)运用频率较高导致群落组成单一; (3)广州绿道树木长势较为良好, 病虫害情况较少, 但也需要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护措施; (4)多数常见树种的胸径与冠幅、树高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为避免绿道植物群落同质化现象, 建议后续在绿道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栽植更多种类的乔灌植物, 加强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提升广州市绿道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影响城市森林昆虫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扫网法与马氏网法,于2020年7月下旬至2021年7月上旬对江苏南京紫金山南麓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沼泽地、针阔混交绿道、人工阔叶绿道和人工针叶林6类生境开展昆虫多样性调查。累计采集昆虫9目78科145种59,648头,其中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与双翅目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相对较高。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阔叶混交林昆虫多样性最高,人工针叶林最低。仅针阔混交沼泽地与阔叶混交林的昆虫群落中等相似,其他生境昆虫群落均互相中等不相似或极不相似。冗余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各主要昆虫类群α-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影响紫金山南麓昆虫多样性的环境因素主要为人为干扰程度、人流量、气温、日照时长、降水和海拔,其中植被人为干扰程度影响最为显著,干扰程度越强,昆虫多样性越低。科学地规划和管理植被结构是保护城市森林昆虫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生物信息学》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地生态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平衡及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潜在生物多样性、形态空间格局的角度综合评价和识别生态源地及计算栅格单元的基本生态阻力;利用夜间灯光指数修正基本生态阻力;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加权评价模型,对源地的聚合度、离散度及廊道的生态连接贡献度进行评价;利用结构特征指数对综合网络、“源-汇”潜在网络及规划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源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林地、灌丛与水域三者面积之和占源地总面积的95.9%,位于研究区中部的洞庭湖湿地生态风险较高;源地离生态网络系统中心位置越近及到其他源地的平均最小累积阻力越小,聚合及离散的优势越强;高生态质量源地周围的中、高生态质量源地分布越密集,其聚合度、离散度越高;廊道离高生态质量的源地越近,表现为生态连接贡献度越大;林地、灌丛,尤其是河道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连接作用;“源-汇”规划绿道对“源-汇”潜在生态廊道形成了良好补充,与“源-汇”潜在网络相比,综合网络的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123.1%、25.8%、26.2%、74.6%;与“源-汇”规划网络相比,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了190.0%、31.1%、32.5%、114.6%。本研究结果能为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健生  沈楠 《生态学报》2017,37(22):7483-7492
城市公园绿地是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能否方便地享用公园绿地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与功能,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地关系和谐状况、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对象,计算单点绿地步行指数,衡量均质区域的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法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基于面域绿地步行指数耦合绿地空间分布与人口格局,评估深圳市福田区居民通过步行方式到达城市公园绿地的便利程度,即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水平。结果表明:深圳市福田区在区域均质假设下,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整体较好,区域差异较大,呈现出东优西劣的趋势,梅林公园周边、莲花山公园南部、荔枝公园周边及皇岗公园周边是四个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最好的区域,福田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差;供需平衡视角下,70%街道的居民可以便捷、公平地享用城市公园绿地所提供的服务,华强北街道、莲花街道、园岭街道和华富街道公园绿地设施建设非常完善,且绿地格局与人口格局配置合理,香蜜湖街道与沙头街道开放性公园绿地建设状况有待改进。将步行指数应用于公园绿地建设状况评估,为步行城市建设、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选择青山湖绿道湖心广场、大草坪公园和水上森林3个不同空间特征的游憩点, 分别于夏秋两季的3个晴天、3个多云天气同步监测小气候因子, 同时观察记录单位时段的游人数量和行为特征, 分析比较3个游憩点小气候因子的差异与游憩行为的关系, 旨在为绿道未来游憩空间与景观服务设施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 (1)水上森林日平均气温在夏季低于大草坪公园1.6℃, 低于湖心广场3.2℃; 在秋季低于大草坪公园1.5℃, 低于湖心广场相差2℃; 水上森林日平均相对湿度在夏季高于大草坪公园8.88%, 高于湖心广场相差11.92%; 在秋季高于大草坪公园7.92%, 高于湖心广场10.48%; 湖心广场与大草坪公园风速变化幅度较大, 水上森林基本处于无风状态; 日平均紫外线辐射强度与光量子均呈单峰型, 于12: 00达到峰值后下降; (2)大草坪公园在夏季8: 00时刻与秋季12: 00—16: 00时刻、湖心广场在秋季12: 00—16: 00时刻、水上森林在夏季8: 00—10: 00与秋季12: 00时刻小气候舒适指数低于4.55, 达到I级; (3)夏季水上森林游客量最大, 主要进行穿行等必要性活动; 秋季大草坪公园游客量最大, 主要进行野餐等社会性活动; (4)游客数量在夏季与空气相对湿度、紫外线辐射强度、光量子呈显著负相关; 在秋季与光量子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可知, 在青山湖绿道不同季节中, 小气候差异会影响游人的停留时间, 对游人的游憩内容影响并不明显, 可根据3个样地不同特征进行相应的空间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弄清什么是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对象是什么等问题,通过系统阅读和整理若干文献, 认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管办分开”,其本身并非改革的目的,而只是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手段;也不等于单纯地建立医院管理理事会。改革我国公立医院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就是要做到:在公立医院的外部治理上,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宏观规划监管职能与微观经营管理职能分开,让医院获得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上,建立以医院管理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立医院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前提下,实现公立医院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独立与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步行景观系统的友好性应更加强调发挥其应对扰动、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从灾害发生的时序及韧性的作用方式2方面,提出社区在生态韧性、防灾韧性、空间韧性3方面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社区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焱序  彭建  韩忆楠  魏海  杜悦悦 《生态学报》2014,34(12):3188-3197
山区城市在城镇化、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的多重要求下,有必要探索将基本农田以外的低丘缓坡山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和限制性。研究选取涵盖景观风险和灾害风险的共12个空间化指标,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OWA)方法,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进行低丘缓坡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设置不同位序权重表征评价者偏好,结果表明: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高的情况下,农用地、城镇、断裂带、河流等高风险指标权重被加大,空间特征明显;在指标风险程度的可信度较低的情况下,评价结果的空间均质性增强。通过模拟城镇建设导向、维持现有政策、风险控制导向3种适宜性分区情景,得出在城镇建设导向下应优先开发中小城镇,在风险控制导向下应优先保证大城市合理扩展。评价结果可以描述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构建政策权衡后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满足了不同决策思路下的建设用地开发布局需求。  相似文献   

17.
梁忠生 《生物信息学》2018,25(7):112-116
分析滨湖地区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开发实践,以宿迁环骆马湖地区为实证研究,探索滨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的规划途径与策略。首先分析环骆马湖片区发展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即以水资源保护为前提,充分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提出该地区旅游发展定位并塑造品牌旅游产品;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梳理城湖空间关系,完善“外联、内环、慢体验”的交通方式,以保障宿迁环骆马湖地区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大尺度绿色廊道, 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死亡率增加及迁移率下降, 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与物种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绿色廊道可将彼此隔离的植被斑块连接起来, 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国外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较早地意识到了建立大尺度绿色廊道对于景观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恢复的重要性, 已经在区域尺度、国家尺度或洲际尺度陆续构建了若干大型绿色廊道。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在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已建成连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构成了三北地区大型廊道网络体系。然而, 现阶段我国的绿色廊道建设多集中在小尺度的城市绿化建设方面, 而在区域、国家、洲际尺度绿色廊道的构建方面尚属空白。本文对目前国外典型大尺度绿色廊道的建设目的、发展历程和空间分布作了介绍, 回顾了我国绿色廊道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本文提出我国绿色廊道发展的趋势应由城市尺度的点、线状向区域、国家尺度的片、面、带状过渡, 并将部分地区廊道的规划建设重点引向体现其生态功能的方向, 发挥其野生生物线状开放系统的潜在疏导功能, 从而为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奠定基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我国大尺度绿色廊道可依托于现有的自然保护系统、城市绿色廊道网络及特定自然景观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9.
草场资源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评价我国草场资源工作的基础上,对草场资源评定因素进行了筛选与合理组合,编排了各评定因素的多层次评判顺序,组建了综合评价草场资源的模糊数学模型。首次在我国应用数学模型对草场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为验证该数学模型的灵敏程度,作者列举了我国北方四个草场类型,作了具体计算。结果表明,数学模型本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以应用于评价我国北方天然草场资源。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总结了城市暴雨灾害的特征和诱因,建立了高密度中心城区暴雨防灾规划体系,根据中心城区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土地效能优化、基于绿道理论的绿地空间规划、基于低影响理论的暴雨调节系统、结合地下空间开发的暴雨管网建设等常态暴雨防灾策略,探索了基于灾时应急思维的暴雨防灾策略以及法律规范、技术条件、财政投入等暴雨防灾支撑策略,力图有效指导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