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钱塘江几种经济鱼类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年龄鉴定以鳞片为材料。测得鳞径和体长后,求出体长鳞长各种关系式。细鳞斜颌鲴、三角鲂体长鳞长关系式以幂函数式最佳,花鲢、鲤鱼以直线式最佳。它们的体长、体重关系均适于:W=aL~b。 鱼类生长拐点,是反映鱼类体重生长过程的一个特征值,一般与鱼类的生长指标跳跃性下降时的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一致或接近。但也有例外,有些鱼类生长拐点落在性成熟之后、前者如细鳞斜颈鲴、三角鲂;后者如鲤鱼、花鲢。 体长生长曲线是一条趋于L_∞的渐近线,随鱼的年龄增长,体长年增长速率渐少而趋于零。 Von.Bertalarffy生长方程中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_∞、W_∞虽在实际种群中少有,但确实存在,并有一定的渔业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江老江河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鲢的生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我国传统食用鱼,也是国际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长江是鲢生产的摇篮和优质基因库.本文分析了2008年1月及12月采自湖北监利县老江河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151尾鲢样本的年龄和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体长(L)与鳞长(R)呈直线关系L=205.96R-6.374 0(r=0.948 6),体重(W)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23 4L2.941 1(r=0.995 5),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 方程Lt=93.77[1-e-0.208 7(t-0.031 1) 和Wt=19 293.35[1-0.208 7(t-0.031 1)]2.941 1表达.群体的生长拐点位于ti=5.14,拐点体长Lr=61.47 cm,拐点体重Wr=5 570.85 g.分析表明,渐近体长、渐近体重及拐点年龄等参数,老江河鲢的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天鹅洲和90年代初湖口地区鲢的要低,生长参数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卡特拉鱼形态,食性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测卡特拉鱼的形态特征和1—3龄鱼主要可量性状及其比例的变动。1—3龄鱼除主食商品饲料外,同时也食较大比例的浮游生物。着重对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比例进行了分析。肠长与体长呈直线相关。Y=6.38X-89.95。1—4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体长与体重呈曲线相关。W=0.00002261L~(3.0569)。采用 Von.Bertalanffy 生长方程分析其生长特性。方程参数 L_∞=821.2mm,W_∞=19616.6g,t_0=0.6年,K=0.3。体长生长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体重生长具拐点,其值4.3年。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最大值。4、3龄前是生长旺盛期,此后进入生长缓慢期。  相似文献   

4.
以15种已知生活史类型鱼类为参照,选择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自然死亡系数(M)、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和种群繁殖力系数(PF)等7个生态学参数作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等4种方法判断为r-选择类型鱼类....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崖门鲈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学铮  刘少明 《生态学报》1989,9(3):230-234
本文依据1983年6月至1986年1月对290尾鲈鱼年龄和生长的调查资料,阐明鲈鱼鳞片年轮特征并计算出鲈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研究表明:3龄以前属幼鱼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以后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3.05龄。因此以3龄、体重3.5公斤左右的鲈鱼作为商品鱼加以捕捞,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6.
东方田鼠两亚种幼体生长特征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驯养条件下同步测定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幼体的生长特征参数。两亚种初生幼体表型特征无明显差异。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对两亚种幼体的体重、体长和尾长,以Logistic生长方程对后足长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与描述。指名亚种雄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均大于或显著大于长江亚种,雌体前者小于后者;两亚种在17~20 d体重均已产生性二型分化,长江亚种两性个体渐近体重、体长和尾长差值大于指名亚种。两亚种雌体体重、体长、尾长和后足生长速率均相应地大于雄体,体重生长曲线拐点出现时间、瞬时生长率曲线拐点出现时间较体长、尾长和后足长明显迟缓。两亚种两性个体的后足长生长速率要大于其体重、体长和尾长。结果表明,(1)雌体较雄体早熟;(2)雄性体重指名亚种大于长江亚种,雌体相反,指名亚种性二型现象较长江亚种明显;(3)后足长较体重、体长和尾长较早地达到成熟时的大小;(4)两亚种幼体性二型分化时间早于其性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体近红鲌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以2008年5—11月从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采集的540尾高体近红鲌标本为材料,对其生长与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体近红鲌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龄特征显著。种群由1—4龄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0—160 m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20.0—50.0 g。总性比为♀∶♂=1.30∶1。体长与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基本符合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217.38(1-e-0.2867(t+0.757))和Wt=118.151-e-0.2867(t+0.757)2.8103;生长拐点为2.85龄,拐点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140.09 mm,Wt=34.37 g。雌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繁殖高峰期为6—7月。Ⅳ期雌鱼的绝对繁殖力为950—8655粒,平均值(3087.90±1602.1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00—56.20粒/cm,平均值(24.26±10.16)粒/cm;体重相对怀卵量FW为66.08—197.67粒/g,平均值(116.49±32.05)粒/g;卵径频率分布显示高体近红鲌为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2012年11—12月和2013年4—5月在长江上游岷江河口区域采集的436尾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为研究对象,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本由1~6龄组成,以2~3龄鱼为主,占统计总量的81.82%;切尾拟鲿随着年龄的增长,雌鱼和雄鱼之间的体重、体长差异逐渐明显,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2×10-4L2.3822(n=193,R2=0.904,P0.01),W♂=2×10-4L2.4322(n=225,R2=0.884,P0.01),表明雌、雄鱼均属于异速生长型。选用Gompertz生长方程拟合其生长,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t=785.78e-1.36e-0.59 t,♂:Lt=926.35e-1.84e-0.42 t;雌、雄鱼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Wt=438.62 e-5.61e-0.45 t,♂:Wt=559.64e-5.49e-0.41 t。雌、雄鱼体长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4.18龄和4.75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3.09龄和2.21龄。研究区的切尾拟鲿显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捕捞规格限制在100 mm(10 g)以上。  相似文献   

9.
光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的年龄与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光倒刺鲃鳞片年轮特征主要为疏密切割型。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44.44R-11.69,体重与体长呈指数函数相关W=0.0258L2.9125,4龄以前生长较快,生长指标高,体长指标高,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大,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达:Lt=67.3[1-e-0.2018(t-0.1338)],Wt=5441.44[1-e-0.2018(t-0.1338)]3。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t=5.678,拐点体长Lr=45.313cm,拐点体重Wr=1660.885g。光倒刺鲃雌性一般在3~4龄性成熟,雄鱼3龄时性成熟。  相似文献   

10.
淀山湖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翘嘴鲌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可为探其繁殖、性成熟年龄、存活率等习性积累有效数据, 并可为优化鱼类种群结构、科学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逐月于淀山湖采集到的452尾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研究材料, 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间的紧密联系。结果表明: 翘嘴鲌体长15.32—77.91 cm; 体重范围43—5567 g。雌雄群体间的体长和体重的差异不显著(P>0.05), 体长和体重拟合关系式为W=0.00002L2.9211 (R2=0.9143, n=452), 符合匀速生长特性; 选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径, 并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Lt=99.65[1–e–0.1357(t+0.6287)]; Wt=11874.27[1–e–0.1357(t+0.6287)]2.9211。采集的翘嘴鲌样本由1—6龄组成, 优势年龄组3龄, 占样本总数的55.71%, 表明生长趋于低龄化、小型化; 生长拐点年龄为7.2711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5.54 cm和3471.79 g。  相似文献   

11.
草鱼GH单克隆抗体对9种硬骨鱼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1)鳜和鲇的胰岛中有大量的GH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存在;8种有胃硬骨鱼的消化道中均未见到阳性特异性反应。2)草鱼的中腺,前腺垂体中均发现有GH和Som两种免疫活性肉发泌细胞存在。  相似文献   

12.
体重和摄食水平对鳜和乌鳢身体的生化组成和能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实验结果表明,野生鳜和乌鳢的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野生鳜灰分含量变随体重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野生乌鳢灰分含量与体重关系的回归方程则不显著(P<0.05);实验鳜和乌鳢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能值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实验鳜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与摄食水平关系的回归方程不显著(P<0.05),实验乌鳢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14.
为通过建立雌核发育纯系以实现快速优化种质资源, 文章以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研究对象, 探索出了一套静水压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 将装有翘嘴鳜精子的培养皿置于摇床缓慢摇动, 在两只15 w的紫外灯管(培养皿与紫外灯管的垂直距离约17 cm)下照射18min, 然后与雌鱼卵子受精5min, 63 MPa静水压处理2min, 最后常规孵化。HRM分型技术检测其雌核发育群体的雌性率为100%。该方法简单快捷, 诱导孵化率(受精后72h的存活率)为7.56%, 比已有的冷休克诱导翘嘴鳜雌核发育的方法约提高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可用于翘嘴鳜雌核发育品系的快速扩群, 也可用于翘嘴鳜抗逆相关品系的种质资源创制。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种群鳜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通江湖泊(洞庭湖、鄱阳湖)、陆封型湖泊(牛山湖、涨度湖、汤逊湖、肖四海湖)不同水体鳜为研究材料,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其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指数(PIC)检测的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长江、通江湖泊群体>无放流陆封型湖泊群体>放流的陆封型湖泊群体,并且发现一些稀有等位基因位点在陆封型湖泊鳜群体中消失;由杂合度检验可以看出,所有群体在绝大多数位点都呈现杂合过剩现象,经过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均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st为0.2727,显示群体间已发生较大遗传分化,其变异主要体现在通江湖泊和陆封型湖泊之间,同时由于陆封型湖泊之间放流管理模式的不同,亦会产生中度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江湖阻隔是造成定居性鱼类鳜种群间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兰州鲇与鲇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黄河濒危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特点,以鲇(Silurus asotus)为对照,对兰州鲇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兰州鲇与鲇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形态相似,具有肉食性鱼类的特征。兰州鲇消化道较短,有发达的“U”型胃,胃内皱褶明显,无幽门盲囊,肠道短且粗,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肠粗大,后肠较细。两种鲇属鱼类都有独立致密的肝脏和胰脏。(2)兰州鲇的比肠长显著大于鲇(P < 0.05),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显著低于鲇(P < 0.05),但二者的比肠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兰州鲇胃的皱襞幅度小于鲇,且环肌层比兰州鲇薄。兰州鲇与鲇前肠的肠黏膜均形成了大量皱襞,肠黏膜、褶皱粗大,但鲇的褶皱分支较细密。兰州鲇与鲇的后肠与前肠相比,肠腔变小,褶皱数量明显减少,高度降低。黏膜层分布有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兰州鲇与鲇的肝脏肝小叶间缺少结缔组织,分界不明显,而兰州鲇肝细胞的密度大于鲇。综上所述,兰州鲇与鲇的消化系统相似,均符合肉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特征,结合消化生理等研究结果,表明兰州鲇的消化能力弱于鲇,这可能是在自然情况下兰州鲇的分布区域及适应性不及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从患病的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WJ2014-1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鳜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鳜肝脏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用菌株WJ2014-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鳜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21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WJ2014-1对鳜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在三个鲇形目鱼类种群间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12对大口鲇(Silurus meriaionalis)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鲇(Silurus asotus)及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各群体间通用性。结果表明,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位点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15个不等;不同重复拷贝类别的位点以富含AC重复单元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多态性比较丰富。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采用Nei’s遗传距离(D)绘制NJ系统发育树,4个群体聚成两大类,兰州鲇与鲇群体先聚类后和大口鲇聚为一大类,革胡子鲇聚为另一大类。8个有效微卫星位点中3个具有特异基因型的稀有等位基因位点(DQ223146、DQ223151与DQ223173),可区分4种鲇形目鱼类,作为其种质鉴定的标记位点。借用已有鲇形目鱼类遗传标记资源,增加同目鱼类遗传连锁图谱上遗传标记的密度,将对今后开展鲇形目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分子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鳜鱼基因表达转录分析中的内参选择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基因表达的转录分析多采用单一或多个看家基因作为内参来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该实验以鳜鱼6个不同组织和5个不同胚胎发育阶段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了GAPDH、β-actin和18S rRNA三个看家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geNorm统计分析表明,胚胎发育阶段β-actin表达最为稳定;不同的组织样品间,GAPDH表达最为稳定;而18S rRNA 的表达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稳定。当利用多基因作为内参时,使用两个最稳定表达的看家基因即可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准确校正。该结果证实了基因表达转录分析中内参基因选择的必要性,同时为鳜鱼等鱼类基因表达分析时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根据欧洲鲇(Silurus glanis)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的PCR扩增,得到1138 bp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兰州鲇和其他13种鱼的线粒体Cytb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之间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同源性介于61.38%-91.12%,氨基酸同源性介于76.62%-95.52%。对兰州鲇、欧洲鲇、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鲇(Silurus asotus)、越南鲇(Silurus cochinchinensis)的Cytb基因之间进行碱基替代分析,结果显示兰州鲇Cytb基因与鲇之间替换率最低,值为8.87%,转换/颠换值为3.21;与越南鲇之间替换率最高,值为14.41%,转换/颠换值为1.83。对本文克隆的兰州鲇Cytb基因与王庆容等测定的兰州鲇线粒体Cytb序列进行序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替换率为11.16%,存在127个变异位点,转换/颠换比为4.08,遗传距离为0.1230。由NJ法基于兰州鲇和其他13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