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棒属恙螨一新种——(蜱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社同棒恙螨Schoengastiella paraconfuciana,新种(图1—5) 标本材料 正模采自贵州省的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 Thomas(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贵萍、郎书源);9个副模自贵州省的锡金小家鼠(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郎;都匀县,1979年12月19日,廖克强)、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榕江县,1978年10月,苗圃)、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rds(榕江县,1978年10月6日,苗圃)及黑尾鼠Rattus cremoriventer Miller(册亨县,1977年10月12日,黄、郎);均存于贵阳  相似文献   

2.
下盾螨属一新种(蜱螨亚纲:厉螨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黔下盾螨,新种Hypoaspis chianensis sp.nov.,并讨论了与力下盾螨H.hrydi Samsinak的鉴别要点。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兴义县的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 Thomas体上,存放在贵阳医学院。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地区农田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黎道洪  罗蓉 《兽类学报》1996,16(2):136-141
本文根据黔西北地区农田鼠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将该地区农田鼠类划分为如下4个鼠类群落:A.高山姬鼠+社鼠群落,B.黑线姬鼠+锡金小家鼠+高山姬鼠群落,C.黑线姬鼠+大足鼠+锡金小家鼠群落和D.黑线姬鼠+小家鼠群落。在群落B中多样性指数(1.433)和均匀性指数(0.689)最高,最低是群落A,分别为0.889和0.457;最高的优势度指数(0.505)是群落A,而群落B是0.303为最低;群落B和群落C之间的相似性指数(0.750)最高,群落A和群落D之间是0.075为最低。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省锡金小鼠(Mus pahari)体表革螨的感染情况及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990至2015年云南省39个县(市)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基本感染情况和感染差异。使用聚块指数测定革螨空间分布型,用Jaccard指数计算革螨物种相似性。从捕获的720只锡金小鼠体表共采集到革螨14 098只,鉴定为2科12属37种。贵州厉螨(Laelaps guizhouensis)、贫毛厉螨(L. paucisetosa)和兴义厉螨(L. xingyiensis)是优势革螨,其在不同个体的锡金小鼠体表均呈聚集分布。不同地理景观中采集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种类和数量相差大,山区景观中采集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的感染率Pm、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均明显高于坝区景观中采集的个体(P0.05)。不同性别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物种中度相似,雄鼠的平均多度和感染度高于雌鼠(P 0.05)。种-样方关系图显示革螨物种数随宿主抽样量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感染普遍,三个优势螨种在不同个体的宿主体表呈聚集分布,采自不同地理景观的锡金小鼠体表革螨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型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3°04’—23°30’,东经,99°—99°43’。面积6.600公顷,横断山高山狭谷地貌年均温17.4℃,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调查发现小型动物4月、14科、21属、42种。以黄胸鼠、滇绒鼠、锡金小鼠、斯化家鼠为优势种。社鼠、针毛鼠、臭鼩(?)为常见种。其他16种为稀少种。室内捕获率6.47%,耕地为4.62%,混交林5.06%,均以黄胸鼠为主。黄胸鼠为该地区鼠疫,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故应加控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仔细检查紫苞翠雀花Delphinium purpurascens W. T. Wang、 粘毛翠雀花D. viscosum Hook. f. &; Thoms. 和锡金翠雀花 D. conocentrum Chatterjee的模式,发现紫苞翠雀花和粘毛翠雀花在所有性状上都没有本质区别,二者的小苞片特征相同,干时均为蓝紫色,船状披针形,着生于花梗上部,通常对生。本文将这二种予以归并。锡金翠雀花的小苞片绿色,宽披针形,与花邻接,与粘毛翠雀花易于区别,故该种应是一个独立的种。本文恢复了其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拟家鼠(Rattus pyctoris)由Hodgson在1845年命名,其模式产地为尼泊尔。该种的分类地位和是否在中国有分布都存在较大争议。近来有研究认为拟家鼠不分布于我国。2020年,在西藏吉隆县和札达县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7号标本,皮毛、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尼泊尔的拟家鼠相似,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些标本为单系(PP=1.0),与模式产地样品Cyt b基因的K2?P遗传距离为0~2.8%,确认这些标本为拟家鼠。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境内采集到拟家鼠标本,丰富和完善了这个物种的生物地理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某一种小兽 (小型哺乳动物 )宿主体表的全部蚤作为一个特定的蚤类群落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云南人间鼠疫流行区 10种小兽体表的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在动物分类上比较接近的、隶属同一属 (鼠属 )的黄胸鼠、大足鼠和斯氏家鼠体表 3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大 ,在模糊聚类的谱系图上明显聚为一类。动物分类上距离较远、隶属不同属的微尾、臭、灰麝、中华姬鼠、滇绒鼠、社鼠和锡金小鼠体表的 7种蚤类群落之间的相似性较小。结果提示 ,宿主因素可能是影响体表寄生蚤群落之间相似性大小的一个主要因子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彼此接近时 ,其体表寄生蚤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高 ,当宿主在动物分类上距离较大时 ,其体表蚤类群落的相似程度就比较低。本文中不同属小兽体表寄生蚤类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八种家鼠C—带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志平 《动物学研究》1992,13(2):177-184
本文对我国大陆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将其C-带差异数量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①八种家鼠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在数量上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②某些种类出现了插入异染色质、端位异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短臂。 2.根据八种家鼠C-带核型的不同,结合地理分布等,对八种家鼠的分类地进行了讨论。 3.依据C-带核型的差异,推测八种家鼠的C-带核型进化方向可能是:①着丝点异染色质逐渐减少;②端位异染色质、插入异染色质或异染色质短臂的出现和增加。 4.按照从原始到特化的方向将C-带核型差异数量化,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得到了八种家鼠的聚类分析分支图,它们可以分为二个大组:斯氏家鼠和环齿鼠为一组,其余种类为另一组。  相似文献   

10.
保加利亚北部地区匈牙利小家鼠的空间组织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保加利亚北部地区的匈牙利小家鼠在繁殖期的空间关系和分布。这种动物最普遍的空间关系是一雄一雌,也观察到两个或三个雄鼠与一个雌鼠、一个雄鼠与两个或三个雌鼠的组织形式。很少观察到雌性的社群小组。雌鼠之间的巢区没有发现重叠。一般雄鼠的巢区大于雌鼠。有一半雄鼠的巢区与一个雌鼠的巢区相重叠,其他的雄鼠与两个成年雌鼠的巢区相重叠。这些结果表明,匈牙利小家鼠具有多变的社群繁殖婚配体制,即单配制和多配制共存。比较普遍的一雄一雌的配对形式和雌性的独居特性,以及雌性之间巢区的相对独立性,表明单配制是该物种的主要婚配体制。  相似文献   

11.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