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人工刺槐林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1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内各种植物的化学元素含量以C素最高,尤以刺槐树干中C含量多。N和Ca在刺槐叶片中含量大。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地上部分含K量高于林内其他植物。Fe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叶片中含量较多。Al和Na在植物细根中含量为大。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spinosa) 叶中含有较高的Mg和Mn。 刺槐林的乔木、灌木、草本层化学元素积累量以C>Ca>N> K>Mg>P>Fe>Al>Na>Mn>Cu>Zn为序。灌木层化学元素积累量除C和Ca以外,均高于乔木层。对比地表枯枝落叶层化学元素总量与人工林元素的积累量,以Na的比值最高,Ca、Mn、Fe、Zn比值次之,元素归还量都较大。P比值较低,归还量较少。刺槐林土壤化学元素贮存量是以Ca>N>Mg>Fe>K>P>Na>Mn>Al>Zn>Cu为序。植物对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富集系数以K、Al和P较高。人工林元素积累量与土壤元素贮存量之比,亦以K、P、Al比值较高。可见土壤中的K、P和Al相对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2.
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板栗林主要养分元素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年生板栗林的生物量为38638kg·hm-2;板栗林5种主要养分元素N、P、K、Ca、Mg贮存量为315.38kg·hm-2,各器官中5种元素贮存量大小排序是干>枝>根>叶>花>果苞>果。板栗林生态系统乔木层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5种养分元素量为79.17kg·hm-2,吸收量占0~30cm土层5种养分元素总量的0.15%,占0~30cm土层中5种元素有效养分量的1.95%。年吸收量中存留量为11.25kg·hm-2,枯落物归还量为58.08kg·hm-2。雨水及雨水淋溶输入到板栗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元素量为38.63kg·hm-2,果实输出量为9.84kg·hm-2。雨水和雨水淋溶量与枯落物归还量之和大于吸收量,表明研究期间板栗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的收入略大于支出,5种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N>P>K>Ca>Mg,利用系数排序为K>N>Mg>P>Ca。循环系数排序为K>N>P>Mg>Ca。周转期排序是Ca>P>Mg>N>K。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树枝或树皮的养分含量接近,土壤中K、Mg元素丰富,N、P、Ca 3种元素亏缺。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中各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N>Ca>Mg>P,树干材中则是Ca>K>N>Mg>P,5种元素含量随马尾松林分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5种元素贮存总量为460.19~1950.32 k  相似文献   

4.
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生态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三明33a生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群落营养元素积累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228.8thm-2和235.1thm-2,N、P、K、Ca和Mg等5种元素总积累量分别为1283kghm-2和1060kghm-2,乔木层和群落5种元素积累量的大小顺序均为:K>N>Ca>Mg>P,5种元素总积累量在乔木层各器官的分配量顺序分别为:干材>枝>根>干皮>叶>枯枝、干材>根>干皮>叶>枝>枯枝。福建柏的营养利用效率低于杉木。虽然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94%以上的营养元素储存在土壤中,但是土壤中植物容易利用的有效营养元素储量较低,其中有效P在土壤中的储量低于植物中的储量。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33 a生时乔木层5种营养元素总和的当年存留量分别为30.75kghm-2和16.53kghm-2。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Fe>P>Ca>N>C>Mg>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相似文献   

7.
文冠果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再吸收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阴黎明  王力华  刘波 《植物研究》2009,29(6):685-691
以文冠果叶片为试材,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了叶片养分元素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N、P、K均呈下降趋势,是“稀释效应”和养分再吸收导致;Mg呈“单峰”曲线走势,与Mg的生理功能有关;Fe、Mn呈“V”字型走势,Cu呈“W”型,Zn呈“N”型,与树体吸收特性和不同的物候期有关。总体来看,养分元素含量顺序是:N>P>K>Mg>Fe>Zn>Mn>Cu,且不同时期又有所不同。大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微量元素间相关关系不显著(Fe、Zn除外),Fe与N显著负相关,与拮抗作用有关。C/N呈升高趋势,差异显著;N/P呈降低趋势,差别不大。养分再吸收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Mg>N>K>P,差异显著。微量元素由于移动性较差,不能被再吸收。N、P、K、Mg养分再吸收效率反映了文冠果较高的养分保存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邵阳县轻度、中度(弃耕地)和重度石漠化的灌丛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植物样品以及0~15、15~30、30~45 cm 3个土层土壤,研究土壤、植被养分的分配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差异显著,且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全P、全K、全Ca、全Mg含量在各土层间无显著差异;3种石漠化程度灌丛土壤全N、全P、全Ca、全Mg含量差异显著,且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相对较高.轻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各元素含量排序均为有机碳>全K>全Ca>全Mg>全N>全P,而中度石漠化样地土壤各元素含量排序为有机碳>全K>全Ca>全N>全Mg>全P;3种石漠化程度植物各养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a>N>K>Mg>P,且植物N、P含量和土壤全N、全P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养分状况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养分状况,应该采用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以及针对性施肥的方法来治理石漠化.  相似文献   

9.
杨树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彬  曹永富  尉海东 《生态科学》2011,30(3):257-261
对杨树中龄林、成熟林凋落物量、组成特征、季节动态及凋落物中N、P、K、Fe、Ca、Mg含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杨树成熟林的年凋落物量为4.45t·hm-2·a-1,是中龄林的1.42倍,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叶是凋落物的主要形式,分别占中龄林、成熟林总凋落物量的70.1%和81.5%;凋落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表现为"双峰"型;成熟林养分归还量是68.4kg·hm-2·a-1,是中龄林48.96kg·hm-2·a-1的1.4倍;两林分各养分年归还量的大小顺序为N>Ca>K>Mg>Fe>P;杨树成熟林的N、P、Fe、Mg4种元素的利用率大于中龄林的,而K和Ca元素的利用率却相反。  相似文献   

10.
湘潭锰矿废弃地栾树人工林微量元素生物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湘潭锰矿废弃地5年生栾树人工林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Fe>Mn>Zn>Pb>Ni>Cu>Co>Cd,均低于对照地,但仍未低于湖南省背景值(Fe除外)。枯枝落叶层中,仅Mn和Co从半分解到已分解阶段向土壤中转移,其他元素在分解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各元素在不同阶段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分解过程中,Mn元素含量最高且与Cu、Pb、Co、Ni、Cd均存在数量级差异。栾树各组分元素含量顺序为:叶>枝>细根>皮>粗根>大根>根头>干,各元素总含量顺序为:Mn>Fe>Zn>Pb> Cu>Cd>Ni>Co;林分微量元素总贮量为15.272kg/hm-2,其中干和枝贮存量最高,占总贮存量的54.204%。各器官微量元素贮存量顺序为:枝>干>叶>皮>根头>大根>粗根>细根;林分微量元素吸收量为5.200kg/hm2.a,存留量为2.504kg/hm2.a,归还量2.751kg/hm2.a,总利用系数为2.394,循环系数为3.138,周转期为11.203a。栾树对Mn的吸收能力最强,Fe、Ni的返还系数要高于吸收系数,所有元素的分解系数都高于返还系数。Fe、Mn的迁移系数要高于分解系数,Mn、Zn、Pb、Cd的富集系数要高于其他元素。  相似文献   

11.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相似文献   

12.
赵欢  李会合  吕慧峰  王正银 《生态学报》2013,33(23):7364-7372
在涪陵区选取30个茎瘤芥种植农户,采用大田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茎瘤芥不同生长期(苗期、快速膨大期、采收期)叶片和茎瘤10种必需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瘤芥在整个生育期内,除K、S含量较高外,其余大、微量元素均在大多植物含量范围内;不同生育期茎瘤芥叶片、茎瘤中各养分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苗期叶片大量元素含量次序为N>K>Ca>P>S>Mg,快速膨大期和采收期叶片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N>K>Ca>S>P>Mg,茎瘤中大量元素含量次序均为K>N>P>S>Ca>Mg,3个生长期叶片和茎瘤的微量元素含量,除快速膨大期茎瘤中略有不同(Fe>Zn>Mn>Cu)外,其余均为Fe>Mn>Zn>Cu;从苗期到快速膨大期再到采收期养分变化规律看,叶片中N、P、K、Fe、Cu和Z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Ca、Mg、S和Mn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从快速膨大期到采收期茎瘤中除N、S、Fe和Cu元素呈降低趋势外,其余养分元素均呈上升趋势。从茎瘤芥不同器官养分含量高低看,快速膨大期和采收期叶片中N、P、K、Cu和Zn含量较茎瘤中低,而Ca、Fe和Mn含量的变化特点则相反,S和Mg差异较小,表明茎瘤芥不同部位对不同养分的敏感程度各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期不同器官的Mg、Fe、Mn和Z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K、Cu与产量呈正的相关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茎瘤芥各生育期植株营养元素与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其中苗期叶片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 36768 3583XK-6.328XFe-76.09XMn;快速膨大期叶片和茎瘤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50458 21557XP 7925XCa-88092XMg-1145XCu和Y=32487 7294XK-116122XMg;采收期叶片和茎瘤营养元素与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36064 3413XK-30.15XFe和Y= 11791 7334XK-385XZn。因此,在茎瘤芥各生长期均应注意钾肥的合理施用,快速膨大期应重视磷肥的施用。而几种微量元素和镁素对茎瘤芥产量的负效应,则可通过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3.
秋茄落叶分解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林地红树植物秋茄落叶分解过程中K、Ca、Mg和P营养元素释放速率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腐解中叶片元素组成因不同营养元素损失率而变化较大。元素的损失总是快于干重损失,且损失速率为K>Mg>Ca和K>P。冬季P的损失快于Mg和Ca(P>Mg>Ca),夏季则相反(Mg>Ca>P),其余两季节差别不大。4个季节分解56天后,K、Ca、Mg、P分别损失达初始量的72—97%,51—88%,60—90%和64—79%。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准噶尔荒漠优势植物的化学成分含量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令韶  郭柯  王其兵 《生态学报》2002,22(8):1202-1210
南准噶尔荒漠 62种植物 8种元素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含量算术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 Na>K>Ca>S>P>Al>Fe>Mn,与阿拉善荒漠植物元素含量的顺序一致。其中 ,Mn、Fe、Al、Na、S的含量变异系数比 P、K和 Ca的大。植物元素含量之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Fe与 Al、S与 P、Na与 S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荒漠植物对它们的吸收是协同的 ,而 Fe与 K显著负相关 ,表明植物对它们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生态功能群植物都有自身的元素含量特点 ,盐生植物 Na、S含量高 ,沙生植物为高 K低 Na含量功能群植物  相似文献   

15.
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凋落量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巴山冷杉 (Abies fargesii) 天然林凋落物量、凋落物N、P、K、Ca、Mg的含量及其归还量。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天然林的年凋落量为5702.99kg·hm-2;巴山冷杉林的凋落 物组成比较丰富, 主要有落叶、落枝、球花、球果和其他5部分, 其中以落叶为多, 占总凋落量的46.00%;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双峰型, 分别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4~5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Ca>P>Mg;N、P、 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9.1063、4.5346、13.4367、5.4965和0.0911kg·hm-2;就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年归 还量而言, 落叶的养分归还量远远大于其余组分的养分归还量, 占总归还量的52.65%。因此, 不论凋落量还是养分归还量, 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中的落叶都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坡位对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养分归还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日本冲绳岛北部不同坡位的琉球松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量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琉球松成林年凋落物量为6.54~8.05Mg·hm^-2·年^-1,其凋落高峰出现在6、7月份.台风干扰对年凋落物量及其季节动态影响显著.凋落物不同组分的养分含量差异明显.年均养分归还总量为113.4~154.6kg·hm^-2·年^-1,其中氮素归还量最大,占42.2%;各养分归还量的大小依次为N>Ca>K>Mg>Na>P.两调查林分由于立地条件的显著差异,年均凋落物量及其相应的养分归还量亦存在明显差异.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林分P1的年均凋落物量达8.05Mg·hm^-2·年^-1,高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上坡的林分P2的23.1%;其相应的年养分归还量为:N66、04,P1.63,K17.42,Ca48.31,Mg14.65和N。6、57kg·hm^-2·年^-1,分别高于林分P2的39.7%、48.8%、39.4%、32.9%、24.8%和49.3%.两林分凋落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是N为122和138,P为4934和5945,K为462和523,林分P1明显低于林分P2,这与林分P2的立地条件较差相关.可见,所调查的琉球松林是一种高效的养分利用系统。  相似文献   

17.
寿竹笋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寿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对不同出土高度寿竹笋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探讨了寿竹笋的竹笋品质及其利用价值。寿竹笋的基本营养成分随出土高度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在10 cm以下出土高度时,寿竹笋的维生素C、蛋白质、糖分等基本营养成分以及Ca、Fe、Mn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均为最高,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最高。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是K>Ca>Mg>Na,微量元素含量依次是Zn>Fe>Mn>Cu,除Mn元素外其余矿质元素随笋龄的增加均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寿竹笋的含水率、VC含量、粗蛋白、总糖、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相同出土高度的毛竹笋,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远高于毛竹笋。结果表明,寿竹笋最佳采摘的出土高度为10cm以下;寿竹笋的营养物质丰富、笋味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研究的一部分,主要讨沦55年生海莲林的K、Na元素的累积和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在海莲群落现存量中,含有K、Na总量分别为669.9和2951.3kg/ha;其中地上部分别为425.6和908.9kg/ha,地下部分别为244.3和2042.4kg/ha。该群落的k、Na元素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89.6和204.4kg/ha,归还量为49.0和99.8kg/ha,存留量为40.6和104.6kg/ha。K的周转期为14年比Na30年为快。  相似文献   

19.
庄伟伟  王明明 《植物研究》2022,42(5):896-909
为深入了解荒漠植物营养元素计量特征,认识元素间的交互作用,揭示不同生长期、不同沙丘部位植物元素含量差异。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8种优势草本植物(4种1年生植物,4种短命植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生长期(旺盛期、枯萎期)、不同沙丘部位(坡上、腹地)的植株,测定全株植物的10种营养元素(C、N、P、K、Na、Mg、Al、Mn、Cu、Zn)。结果表明:(1)8种植物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植物因遗传特性不同而对元素选择吸收的特点,含量为:C(230.19~401.82 mg·g-1)、N(11.31~18.85 mg·g-1)、P(0.95~2.08 mg·g-1)、K(16.12~29.79 mg·g-1)、Na(0.88~3.31 mg·g-1)、Mg(3.38~5.31 mg·g-1)、Al(0.33~1.99 mg·g-1)、Mn(51.35~105.32 mg·kg-1)、Cu(4.14~6.38 mg·kg-1)、Zn(11.64~21.43 mg·kg-1)。不同种的元素含量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大小排序为:C>N>K> Mg>Na>P>Al>Mn>Zn>Cu,典型特征为富K,贫Cu、Zn,属于N制约性植物,表明环境对各类植物元素含量的一致影响。(2)元素含量受物种、生长期和沙丘部位的影响显著。4种黎科植物(Chenopodiaceae)Na含量显著比4种短命植物高。与生长旺盛期相比,8种植物在枯萎期的C、N、P、Mg、Mn、Cu、Zn含量普遍降低,而Na、K含量有不同幅度的升高,并且碱蓬、沙蓬的K含量显著升高。受土壤水分和养分丰富程度的影响,沙丘腹地植物元素含量普遍比坡上同种植物高。(3)相关性分析表明:C与P,N与Na、Mg、Cu、Zn,K与P、Al,Na与Mg,Mn与Na、Mg、Cu,Zn与Cu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P与Cu,C与Cu、Zn,K与Mn、Cu、Zn之间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综上所述,荒漠植物元素含量的这些特征体现了其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等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第 2代杉木人工林 4种微量元素 ( Fe、Mn、Cu、Zn)的积累、空间分布及其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4种微量元素总贮量为 30 72 89.70 8kg/ hm2 ,其空间分布表现为土壤层 >乔木层 >死地被物层 >草本层 >灌木层。土壤层中微量元素的贮量占绝对优势 ,4种微量元素贮量的排序为 Fe>Mn>Zn>Cu。杉木中 4种微量元素的积累量为 35 .971 kg/ hm2 ,排列顺序为 Mn >Fe >Zn >Cu,各器官中微量元素积累量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根 >树枝 >树干 >树皮。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4种微量元素的年存留量为 4.1 0 8kg/ ( hm2 · a) ,年归还量为 - 2 .2 0 9kg/ ( hm2 · a) ,其中凋落物归还量为 1 .2 5 7kg/ ( hm2·a) ,淋溶归还量为 - 3.446kg/ ( hm2·a) ,杉木林冠针叶、枝及树干对 Zn元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年吸收量为 2 .0 84kg/ ( hm2 · a) ,尽管杉木对微量元素吸收数量不大 ,但为净吸收的。 4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系数排序为 Mn>Cu>Fe>Zn;利用系数的排序为 Cu>Fe>Mn>Zn;循环系数的顺序为 Zn>Fe>Mn>Cu;周转期大小顺序为 Mn>Cu>Fe>Zn。因此 ,该系统中 Zn、Fe存留比例较小 ,周转期短 ,流动性较大 ,而 Mn、Cu则相反 ,存留比例较大 ,周转期长 ,流动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