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新江  印象初 《昆虫学报》2009,52(10):1139-1145
本文对欧亚大陆裸蝗亚科(Conophyminae)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将其分为4个族, 其中包括3个新族, 即贝氏蝗族(Bienkoini tribe nov.)、庚蝗族(Genimenini tribe nov.)和普乐氏蝗族 (Plotnikovini tribe nov.), 记述了一新属--原无翅蝗属Eozubovskya gen. nov., 并附已知4族25属的检索表。将该亚科中原有3个具翅的属(Khayyamia Kocak, 1981, Conophymacris Willemse, 1933 和Zagrosia Descamps, 1967)移出, 归入秃蝗亚科(Podisminae)。  相似文献   

2.
基于matR基因序列分析的山茶科系统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线粒体matR基因序列分析探讨了山茶科的分类学范围和系统演化关系。结果显示,传统山茶科的两个核心——山茶亚科(Theoideae或Camellioideae)和厚皮香亚科(Ternstroemioideae)不构成姐妹群关系,山茶亚科是一个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厚皮香亚科没有形成单系;山茶亚科下可区分出3个明显的分支,基部的分支由紫茎属(Stewartia)和舟柄茶属(Hartia)组成,木荷属(Schima)、美洲荷属(Franklirda)和美国大头茶属(Gordonia)构成第2个分支,该分支与由山茶属(Camellia)、核果茶属(Pyrenaria)、多瓣核果茶属(Parapyrenaria)、石笔木属(Tutcheria)、大头荣属(Polyspora)和圆籽荷属(Aptersperma)组成的第3个分支互为姐妹群。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了Prince和Parks等学者提出的的狭义山茶科(仅含山茶亚科)和狭义大头茶属的概念以及科下3个族(紫茎族Stewartieae、大头茶族Gordonieae和山茶族Theeae)的划分。但本研究更为清晰地揭示了科下3个族间的系统关系,即紫茎族是最基部的分支,山茶族与大头茶族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同时,本文认为,厚皮香(亚)科是否为单系类群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广义形态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内类群包括虎尾草亚科52属的69种植物,代表虎尾草亚科的主要类群;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扁芒草族(Danthonieae)的Centropodia和Danthonia被选作外类群。分支分析表明,虎尾草亚科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严格一致树包括A、B、C、D、E5个分支。两个大族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和虎尾草族(Chlorideae)代表虎尾草亚科内部类群分化的两个方向,分开处理较合理。细穗草族(Leptureae)放到虎尾草族中较合理。冠芒草族(Pappophoreae)是虎尾草亚科的基部类群,与画眉草族近缘。我们的研究支持虎尾草亚科从旧世界向新世界扩散的地理分布假说,并提供了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作分子标记,对线蛱蝶亚科蝴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比对和处理后的序列总长度是645bp,其中有199个变异位点,147个简约信息位点;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有18个变异位点,7个信息位点.A+T平均含量为69.6%,G+C平均含量为30.4%,碱基组成出现AT偏斜.以蛱蝶亚科及秀蛱蝶亚科物种为外类群,用NJ、MP及贝叶斯法重建了该亚科的系统发生树,探讨了它们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分子系统树显示,线蛱蝶亚科由以下3大支系:环蛱蝶族+翠蛱蝶族、线蛱蝶族、丽蛱蝶族构成;其中,环蛱蝶族为单系群(NJ树也支持线蛱蝶族的单系性);翠蛱蝶族与环蛱蝶族亲缘关系较近:丽蛱蝶族可能是该亚科较早分化出的一支.  相似文献   

5.
AP2/EREBP转录因子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应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P2/EREBP(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是一个起源古老的转录因子超家族,它含有1个或2个由约60—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常保守的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即AP2/ERF结构域。根据AP2/ERF结构域的数目,AP2/EREBP转录因子可以分为2个亚族:EREBP亚族(具有1个AP2/ERF结构域)和AP2亚族(具有2个AP2/ERF结构域)。AP2亚族转录因子有调控花、胚珠和种子发育的功能,而EREBP亚族转录因子(包括DREB类和ERF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植物对激素(乙烯和ABA等)、病原和胁迫(低温、干旱及高盐)等的应答反应。本文讨论了AP2/EREBP转录因子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应答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庞秋颖  陈思学  于涛  王洋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11,31(16):4534-4541
芥子油苷是十字花科植物中一类含氮、含硫的次生代谢产物,与其水解产物在植物防御功能中有重要意义且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盐生模式植物盐芥(Thellungiella halophila)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盐胁迫下二者芥子油苷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规律。拟南芥(生长4周)和盐芥(生长6周)叶片的芥子油苷组成在盐胁迫后没有改变。拟南芥的芥子油苷总量、脂肪族芥子油苷总量、吲哚族芥子油苷总量受盐胁迫的影响均不显著,而盐芥的则随盐胁迫增强先减少、后增加并高于对照水平。拟南芥脂肪族的3MSOP、5MSOP和吲哚族的4OHI3M、4MOI3M随盐胁迫增强而含量降低,而脂肪族的6MSOH、吲哚族的I3M以及盐芥脂肪族的3MSOP则随盐胁迫增强有含量增加的趋势。拟南芥脂肪族的8MSOO和吲哚族的1MOI3M,盐芥脂肪族的3MTP、Allyl、10MSD和吲哚族的4MOI3M,在盐胁迫下的含量变化与盐芥芥子油苷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中国锦葵科15属22种、2变种、2变型及外类群椴树科华椴的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分析,其中7属9种、2变种、2变型植物的花粉为首次光学显微镜观察报道,8属10种、1变种、2变型植物的花粉为首次扫描电镜观察报道,为该科植物的科下分类阶元(族、亚族、属)的划分及其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花粉形态学依据。结果显示:(1)中国锦葵科15属植物的花粉粒均较大,圆球形,直径约54.4~211.5 μm,表面具刺状纹饰,具散孔或孔沟;其演化趋势为从中等大小、3孔沟、具基部膨大的短尖刺的花粉向体积增大、多散孔、具基部平的长刺(有时具二型刺)的花粉演化。(2)锦葵科花粉的形态特征在科、族、亚族和属的划分上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支持将锦葵科植物划分为4个族。翅果麻属和木槿族成员曾被放入木棉科中,但本研究表明翅果麻属和木槿族的花粉形态符合锦葵科的特征而与木棉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宜将这2类群归于锦葵科,并将翅果麻属放到木槿族中。(3)花粉学证据支持棉族和锦葵族具较紧密的亲缘关系,锦葵族中的苘麻亚族可能是该科最原始的类群,梵天花族可能比木槿族更进化。  相似文献   

8.
短柄草族(Brachypodieae)有短柄草(Brachypodium sylvaticum)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两种模式植物,具有重要科研价值,与雀麦族(Bromeae)和小麦族(Triticeae)的系统位置关系尚不明确。据此,本文运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断法(BI)对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单拷贝核基因片段DMC1以及psbA-trnH+nrITS+DMC1联合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三者的系统学位置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DMC1、nrITS以及联合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短柄草族、雀麦族、小麦族各自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在叶绿体基因psbA-trnH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短柄草族聚为一支,雀麦族分散镶嵌在小麦族中,提示小麦族、雀麦族之间发生了多种进化情况。利用BEAST和RASP对psbA-trnH+nrITS+DMC1联合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起源于西北地区,物种形成时间多集中在13-7 Ma,与青藏高原中新世中晚期(13-7 Ma)的隆起一致;短柄草族起源于西南地区,物种形成时间多集中在3 Ma之后,这与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的剧烈抬升时间一致,中国特有种草地短柄草(Brachypodium pratense)也是在该时间段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9.
短角窗萤属是萤科第四大属,但未见有该属物种荧光酶基因的研究报道。通过对总基因组的PCR扩增,对该属的栉角雪萤荧光酶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基因序列长1958bp。与已知荧光酶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后推断,栉角雪萤的荧光酶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编码547个氨基酸残基;由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发现,栉角雪萤的荧光酶基因与同一亚科中Lampyrini族和Cratomorphini族分别具有93—94%和92%相似性,而与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Photinini族)的相似性较低(83%)。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栉角雪萤与Pyrocoelia、Lampyris、Cratomorphus和Photinus同属于萤亚科,且与前3个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形态(Branham&Wenzel,2003)及线粒体DNA(Lietal,2006)系统发育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tsum.&Nakai)JmjC基因家族的成员进行鉴定,对该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域、选择压力和酶活位点进行分析,并对该基因家族与其它物种的系统进化及共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西瓜全基因组含有17个JmjC候选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209~5541 bp;这些基因均含有JmjC结构域,分别位于9条染色体上,归属8个亚族。系统进化、选择压力以及共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西瓜与黄瓜(Cucumis sativus L.)亲缘关系较近,JmjC家族基因数量相同,其中14个成员呈现一对一的共线性关系;而西瓜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Heynh)亲缘关系较远,但西瓜和拟南芥同一亚族中JmjC基因间Ka/Ks的比值均小于1,推测西瓜各个亚族成员的编码蛋白功能与同一亚族的拟南芥成员功能极为相似。酶活位点分析结果表明西瓜JmjC基因家族中有10个成员具有潜在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和及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蒜芥族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大蒜芥族10属14种植物花粉形态分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族花粉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1)具3沟,超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2)具3沟,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外壁1层;(3)具3沟(偶4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4)具6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因此,中国大蒜芥族的花粉形态多样性程度较高,说明了它不是一个自然类群,是一个多系类群,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本文首次报道十字花科锥果芥属植物具6沟花粉,具6沟花粉在十字花科中极为特殊,所以作者将锥果芥属提升为族级,另立新族,即锥果芥族(Tribe Berteroelleae F.Z.Li,G.Y.Tang & Z.Y.Sun,trib.nov.)。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复合PCR扩增,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对我国新疆102位无关的哈萨克族个体进行D16S539,D7S820,D13S317的STR位点的调查,为建立新疆哈萨克族群体数据库提供资料。经统计学检验,3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结果显示3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为:0.9439、0.9356、0.9304,累积PIC=0.9905,DP=0.9998,PE=9572。紫外,比较新疆哈萨克族与其他4个人群的等位片段频率,发现除与北京汉族在D7S820位点上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均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在8个家系42人的调查中无一突变发现且均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3个STR位点的联合分析在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中显示了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麦氏安瘿蜂Andricus mairei Kieffer有无Wolbachia感染, 本研究对其岳阳、 长沙和邵阳3种群雌、 雄成虫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了PCR检测, 进而对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麦氏安瘿蜂岳阳、 长沙及邵阳种群雌、 雄成虫均有Wolbachia感染, 除邵阳种群雌成虫的感染率为80%之外, 其他均为100%。3个种群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长度皆为561 bp, 且序列完全一致。麦氏安瘿蜂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与已知瘿蜂族(Cynipini) Neuroterus macropterus、 Biorhiza pallida及Andricus solitarius (strain 1)以及Synergini族Synergus crassicornis感染的Wolbachia的一致性达95%。除Synergini族Ceroptres cerri感染的Wolbachia属于B群(B group)之外, 瘿蜂感染的Wolbachia均属于A群(A group)。在NJ系统树中, 麦氏安瘿蜂与瘿蜂族Neuroterus macropterus、 Biorhiza pallida和Andricus solitarius (strain 1)及Synergini族Synergus crassicornis感染的Wolbachia聚合在同一分支。此外, 麦氏安瘿蜂岳阳、 长沙和邵阳种群均获得了雌、 雄成虫, 其雌性率分别为15.3%, 12.1%和19.8%, 表现出明显的雄性比偏高。结果提示与瘿蜂族的其他已报道的种类一样, Wolbachia与麦氏安瘿蜂的共生并不诱导其营产雌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15.
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 var. media 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麦族中间鹅观草不同居群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族(Triticeae)植物的野外调查、收集通常是以形态学为依据的。为了探讨小麦族植物在野外调查、收集的科学取样策略,本项研究以小麦族具有自花授粉习性的3个中间鹅观草(Roegneria sinica.vat.media Keng)居群、每个居群30个单株为材料,对11个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居群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91,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于居群内(91.76%),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8.24%)相对较小;不同取样梯度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随单株取样数目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但当取样数目达到18株时,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高值。上述结果说明,对于小麦族自花授粉植物野外调查、收集时,应以居群为单位,而且每一居群至少应调查、收集18个单株,才能代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形态学为依据的取样策略的建立,对于指导野外调查、收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产白酒草亚族(菊科紫菀族)由白酒草属(Conyza)、小舌菊属(Microglossa)和歧伞菊属(Thespis)3个小属组成,且国产白酒草亚族各属间及其与非洲白酒草属植物之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尚无报道,故本研究利用核糖体DNA ITS和ETS序列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重建了国产白酒草亚族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歧伞菊和非洲白酒草属植物组成一支,而劲直白酒草的两变种和小舌菊嵌入田基黄亚族分支;小舌菊与Psiadia pascalii近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1)劲直白酒草和Conyza incisa应处理为田基黄亚族的一个独立的属;(2)国产4种白酒草属植物和歧伞菊以及大多数非洲白酒草属植物属于Eschenbachia属,而且Eschenbachia属代表一个新的亚族,歧伞菊可处理为Eschenbachia属的一个组。Eschenbachia属可能从非洲经数次长距离传播到达我国南部;(3)Welwitschiella 和小舌菊属应保持属的地位,Psiadia pascalii、Conyza scabrida和C. pyrrhopappa可并入小舌菊属。  相似文献   

18.
任国栋  刘春林 《昆虫学报》2009,52(10):1146-1155
基于18个代表种的防御腺特征, 探讨了中国刺甲族(Platyscelidini)4个属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防御腺的着生位置、形状及其长度和宽度、腺体间距及其表面花纹和皱褶等重要特征的分析, 归纳出属级和族级的防御腺特征。利用SPSS 13.0和Hennig 86(1.5)2个软件对所选定的防御腺特征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进化分析, 两者结果均支持刺甲族现有分类体系的稳定性, 且后者提出刺甲族4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为: (Myatis +Bioramix)+(Oodescelis + Platyscelis)  相似文献   

19.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科级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及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族应是一单系群,但Plinachtusbasalis似应独立成属并移出岗缘蝽族;曼缘蝽族、昧缘蝽族及鼻缘蝽族[仅1属1种,该属另外1种SinotngusrubromaculusHsiao被移到类缘蝽属中,即Anacanthocorisrubromaculus(Hsiao)(n.comb,新组合)为单属族,它们的系统学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缘蝽族(或亚科)身体构造很特异,是较原始的缘蝽类群;棒缘蝽亚科亦为较原始的类群,其中棒缘蝽属群各属组成一单系群,证明Stal(1873)将它们成立棒缘蝽族合理;其余棒缘蝽亚科各属虽在某些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属间特征交叉,且与棒缘蝽族有许多共同特征,若归为一族,则造成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蒙古族3个群体5项舌运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调查了947例蒙古族3个群体(厄鲁特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的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形状。研究表明:(1)呼盟蒙古族能卷舌(80.86%)、能尖舌(77.30%)者超过半数,能叠舌(4.86%)、能翻舌(29.25%)、能三叶舌(28.62%)的人较少。(2)除尖舌外,其它4种舌型均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3)5种舌运动类型间多相关关系。(4)3个群体翻舌出现率具有明显的差异,而另外4项舌运动类型多不存在差异。(5)与其他群体比较,呼盟蒙古族卷舌出现率较高,翻舌出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