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系统因其给药方便、顺应性好,逐渐成为一种最有前景的给药方式.从提高蛋白质药物生物利用度入手,综述采用结构修饰、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结肠定位释药、脉冲式药物给药系统和受体介导靶向载体系统等方式,均可大大提高蛋白质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2009,(16):I0003-I0003
在近期召开的意大利米兰乳腺癌国际会议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人员提出的乳癌“低剂量持续靶向给药方式”,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这种低剂量持续化疗给药方式即将中药与低剂量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显示出高效、低毒、不易耐药等优点,美国权威期刊《癌症生物治疗和放射药理》去年底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生物磁学》2009,(23):I0003-I0003
在近期召开的意大利米兰乳腺癌国际会议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人员提出的乳癌”低剂量持续靶向给药方式”。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这种低剂量持续化疗给药方式即将中药与低剂量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显示出高效、低毒、不易耐药等优点。美国权威期刊《癌症生物治疗和放射药理》去年底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使得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以及基因药物能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用于癌症的治疗。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成为广泛采用的抗癌药物载体之一,可以通过静脉、皮下、口服等多种给药途径用于化疗、基因治疗、蛋白治疗给药及接种免疫等诸多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娴  马世坤 《生命科学》2008,20(4):657-660
壳聚糖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多种药物载体研究的热点。药物经过壳聚糖负载后,不仅能够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还能够改变药物的给药方式,以此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本文就壳聚糖和改性壳聚糖作为普通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不同给药方式下环丙沙星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归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菊芳  周孝治  聂湘平  江天久 《生态学报》2007,27(12):5300-5307
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对环丙沙星(CPFX)在模拟水生态系统中的归趋进行研究,包括环丙沙星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皇冠草、河蚬、异育银鲫)等不同分配相及生物体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分布以及迁移、富集等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CPFX进入模拟水生态系统后,水体中药物浓度下降迅速,3种给药方式下,最高浓度不超过15.30μg.L-1。底泥表现出明显的吸附积累,而且长时间地保持高浓度残留;在饲料给药方式下,底泥药物浓度最高可达2379.67μg.L-1。水生生物对CPFX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和残留,水草对CPFX的吸收较多,尤其是叶片部分,药物浓度最高可达899.83μg.L-1;河蚬、鱼体对CPFX有一定的吸收积累,停药15d后,河蚬、鱼体内仍有明显的残留,不同组织对CPFX的吸收积累存在显著差别,在内脏中的积累量比肌肉组织高。3种给药方式导致的鱼体内药物残留量大小依次是:饲料给药>混合给药>水体给药。  相似文献   

7.
黄酮类化合物对禽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胚培养法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三种给药方式:即直接作用、先感染病毒后用药和先加药后感染。第一种给药方式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直接灭活H5N1病毒;第二种给药方式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粒子的复制;第三种给药方式反映一定浓度的药物可以阻断病毒对细胞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对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及治疗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部分重组蛋白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的缺陷,临床给药频率高,且大多为注射给药,严重影响患者使用依从性。长效重组蛋白药物是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对蛋白分子进行改造或修饰,延长重组蛋白药物的半衰期,实现长效以减少给药频率主要通过4种方式:化学修饰、构建突变体、蛋白融合、糖基化修饰。针对上述4种长效化方式及已上市相关产品进行了综述。展望未来,紧跟国外先进技术和质量标准发展,进一步提高国产长效重组蛋白药物质量水平,推进国内相关产品标准升级,推动创新长效重组蛋白药物开发及专利布局是未来几年国内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动物潘体内制备 SCE 的方法,在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上计有:药物水剂腹腔注射,每小时一次,连续若干次,药物片剂皮下一次性埋植,腹腔一次注射活性炭吸附的药物。在给药的方式上如何做到简便,有效,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实验室试用药物-液体石蜡混合液皮下注射法,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喷膜剂是一种结合喷雾剂和膜剂优点的外用给药新剂型,可用于抗菌、镇痛、精神和激素类药物的局部给药,尤其适合创面防护类药物,具有定量输出、给药便捷、顺应性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实现靶向和缓控释给药的优点。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利,从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评价方法和研究方向等多个方面综述了喷膜剂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优化药物的外用给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RSV-A型)感染Hep-2细胞模型,通过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三种不同给药方式,观察中药雄黄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用高能球磨机研磨双蒸水水飞处理制备雄黄纳米微粒,应用砷钼蓝染色法测定雄黄纳米微粒浓度并在Nano Series粒度测定仪上测定其粒度。以MTT法计算药物的半数中毒剂量(TC50)。通过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即预防给药、治疗给药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进行体外实验,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所起的作用,并对药物的量效关系进行分析。雄黄纳米微粒TC50值为0.649μg/mL。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均可减轻RSV-A感染Hep-2细胞的CPE程度,其抑制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20μg/mL、0.13μg/mL、0.16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18、4.99和4.11,雄黄纳米微粒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雄黄纳米微粒按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给药时,其中治疗给药方式更有利于减轻RSV-A感染Hep-2细胞引起的病变。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镇痛药物多采用口服或注射给药的方式,具全身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透皮给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相对于这些有很多显著的优势,如使用方便,患者痛苦少等。但是,如何克服皮肤的低渗透性一直是该种给药方式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使用超声能量增强镇痛药物在皮肤上的的渗透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项研究发现,低频超声对药物的增透效果尤为显著。本文通过检索各国文献,对超声介导镇痛药物透皮吸收的原理,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由于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式的独特优点,其研究已经成为第3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然而在经皮给药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药物的经皮吸收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药物很难达到预期的有效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带来了契机,而天然的中药PE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比如,亚单位疫苗、DNA疫苗、以及针对真皮层的治疗药物,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治疗药物,在有些治疗领域有着透皮给药的需求。由于具有靶向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不仅具有无痛、给药方便等优点,而且运用物理手段可大幅提高大分子甚至纳米药物的透皮吸收及皮层靶向,能够避过胃肠道消化作用以及肝脏首过效用。将微针技术与生物大分子药物相结合,能够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靶向生物药物的无痛给药。本文简述微针透皮给药技术、以及生物大分子给药的研究进展,对微针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及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的尝试研究做了介绍和总结,对存在的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肺吸收机制和用于吸入给药的研究进展,并简要讨论了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在用于吸入给药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吸入给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因药物是未来药物的发展方向,必须研究适宜的给药系统以促进基因药物的吸收和控制药效。基因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包括注射、口服、肺靶向、脑靶向和心血管基因转换等。所采用的剂型主要包括微球、脂质体、微乳等。本文就基因药物给药途径、所采用的主要剂型及各自所具备的优势作一综述。另外,简要介绍了基因药物给药系统的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大分子药物难以跨过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而微针作为一种微创、无痛、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能有效破解大分子药物透皮速率和吸收量低下的难题.本文详细综述了微针阵列技术在各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单独微针阵列(固体实心微针、空心微针、涂层微针和可溶性微针)以及微针与其他制剂技术(如微粒给药系统)、医疗器械和智能释药系统等结合对大分子药物的促渗作用和控释作用.同时对微针用于大分子药物递送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前景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和多肽药物长效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重组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和多肽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但是其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半衰期短等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一些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系统,例如鼻腔、颊等给药途径以及黏膜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缓控释技术等给药系统的进展。综述了对于蛋白质和多肽药物进行定点突变和化学修饰,以达到增加其长效性的一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LSM观察到药物被细胞摄入并传递入细胞核,同时,载药纳米乳的细胞吞噬效率呈时间依赖性,不同细胞株HSF、HUVES、MCF-7、KF的细胞吞噬率略有不同.用Rhodanmine B标记HAN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载药纳米乳透过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拟动态过程.利用HPLC检测MD-CPT血药浓度,测得经皮给药半衰期T1/2是静脉注射的3.6倍,肌肉注射的1.6倍,体内药物滞留时间显著增加;血药浓度峰谷值差异小,曲线平缓,说明经皮给药能保证血药浓度呈现可控的持续性.最终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和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反映出经皮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和各组织器官药物含量,确定载药纳米乳主要采取胞间渗透的扩散方式,在局部给药的区域滞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对浅表性的病灶区持续给药,延长药效,而剩余的MD-CPT和解离的HANs都进入了血液循环,最终通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为无创型HANs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浅表性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口服给药是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优选途径。然而,在通过胃肠道时,肠细胞的低渗透性经常会阻碍药物的有效递送。包囊药物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其中的细胞侵袭性靶向基团包裹的纳米颗粒系统。这种药物递送系统的侵入特性是由细菌侵袭素的关键成分提供,这些成分具有快速调节药物穿越肠细胞的作用,从而促进宿主细胞对药物的有效吸收。此综述重点阐述细菌侵袭系统,对合适的侵袭素分别从功能和分子结构、作为靶向药物的相对价值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依次进行探讨。此外,对口服给药方法的改进和未来前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