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曹淑艳  谢高地 《生态学报》2007,27(4):1499-150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生态足迹(EF)核算模型是目前国际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模型之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研究以货币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中国1997年的EF,分析表明:(1)1997年中国为EF净出口国,人均EF贸易逆差0.050hm^2,占生产包含足迹的3.4%;(2)最终使用的人均EF为1.435hm^2(能源足迹占45.1%),其中,2/3缘于居民消费,另1/3缘于资本形成;(3)第一、二、三产业包含的人均EF依次为0.499、0.721hm^2和0.183hm^2。其中,第一产业以直接占用生态空间为主,而第二、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如第二产业的隐藏性非能源足迹是其直接值的140余倍;(4)三大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最终产品消费的EF最小,人均0.183hm^2,而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最高,为0.898万元hm^-2。实践表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EF模型不仅承袭了EF基本模型的优点,而且结构性能好,能同时识别社会各生产和消费部门的生态压力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转情况,并可有效避免足迹组分的重复计算。  相似文献   

2.
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国家生态足迹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钰  曾辉  李贵才  高启辉  魏建兵 《生态学报》2009,29(9):4827-4835
针对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传统贸易调整方法中仅仅考虑生物产品和能源直接贸易而没有涵盖各类产品间接贸易所产生的贸易足迹的缺陷,分别提出了包含两类贸易足迹核算在内的生物产品贸易调整系数和能源贸易调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国家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将该模型用于中国1986~200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结果虽然没有对中国生态超载形势逐渐恶化的结论形成颠覆性影响,但却揭示了人均生态足迹具有间隔为5a左右的周期性下降现象.生物产品的贸易足迹变化趋势与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乃至粮食生产形式较为一致;能源贸易足迹变化趋势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乃至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实证研究成果还充分证明,加工产品的贸易对国家生态足迹的影响不容忽略,特别是能源贸易足迹的合理估算,可以作为国家层面全球环境责任分工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甄翌  康文星 《生态学报》2008,28(11):5401-5409
改进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提出了可转移生态足迹、不可转移生态足迹和根生态赤字/盈余的概念。改进模型减小了由于贸易因素而导致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偏差。不可转移生态足迹反映了旅游区域承受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压力的真实情况,而可转移生态足迹对本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不大。旅游目的地不可转移生态足迹由居民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与旅游者不可转移生态足迹组成。通过研究根生态赤字/盈余来判断旅游发展的规模是否处于合理状态。以张家界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市2006年居民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为190.05万hm^2,旅游者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为22.10万hm^2,生态赤字为94.45万hm^2,根生态盈余为7.62万hm^2,反映出2006年张家界旅游发展规模合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逊  成洪山  陈章和 《生态科学》2007,26(4):343-350
生态足迹理论对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广州市为案例,计算并分析了2001~2005年间广州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人均生态需求为3.95527hm2·人-1,远大于供给,其中人们对化石燃料土地的生态需求占主要部分(72.67%).五年间人均生态足迹逐渐上升,GDP生态足迹则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用STELLA软件对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变化进行了相关预测.结果显示:2001~2025年广州市人均生态需求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较为迅速,其原因是化石燃料土地的生态足迹需求上升较快而造成的.由此可见,化石燃料生态足迹的人均需求是影响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党小虎  刘国彬  赵晓光 《生态学报》2008,28(12):6321-6333
生态恢复不但是自然和技术过程,更重要的是经济过程,生态经济耦合是生态恢复成败及能否持续的关键。综合应用经济学、能值和生态足迹分析工具,系统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其特征,旨在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00—2005年流域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生产力显著提高并跨越低水平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农民的生活状况已经由温饱逐步迈向小康水平。基于能值的生态经济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2~2005年流域环境负载率(ELR)下降,持续性指数(ESI)增加。生态足迹结果显示流域2000年和2005年的生态盈余分别为0.03hm^2和0.239hm^2,新指标万元产值生态足迹(EFprod)分别为53.5hm^2/万$和33.6hm^2/万$,生态压力指数(EFPI)分别为0.980和0.838,流域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上述结果显示生态恢复提高了流域资源利用和转换效率,环境负载率下降,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有效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是黄土丘陵区实现生态经济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曹威威  孙才志 《生态学报》2019,39(1):216-227
通过对比总结现有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研究成果,从能值密度、能值生态承载力、能值生态指标分类和整合等方面分析了模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消费端和供给端构建足迹账户体系,并提出能值生态足迹和能值生态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和优化。利用改进模型,实证分析了2000—2016年海南生态经济系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能源账户和生物产品账户足迹大幅增加。污染账户和建设用地账户足迹状态稳定。(2)生产承载力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而环境承载力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占用强度增加不断下降。(3)海南生态环境整体表现为生态盈余,但污染账户、能源账户盈余缩减,2011年能源账户开始出现生态赤字。通过足迹账户的构建,能够更清晰地追踪各账户和各类土地能值生态足迹、能值生态承载力以及能值生态盈余/赤字产生的变化,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改进之后能够更客观反映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状况,为地区有针对性开展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恺  董德明  林卓  沈万斌 《生态学报》2012,32(9):2900-2909
净初级生产力是当前生态足迹改进研究的重要突破口。针对传统能源足迹存在着忽略多数土地的碳吸收贡献、碳吸收能力界定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基于全球平均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能源的生态足迹空间构成中,前3位依次为海洋、林地和草地,分别占28.32%、27.25%、21.77%。单位空间占用面积的能源热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电力、气态、液态和固态能源,分别达2.11×106—9.76×107、108—116、88—99、68—72 GJ/hm2。对各类能源生态影响的判断均较传统方法乐观,这是综合考虑全球各类土地和水体碳吸收贡献的结果。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反映了能源消费的空间占用平均水平,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物物理指标),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预测了未来10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1~200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009hm^2增加到1.369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348hm^2逐年减少到0.994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0.375hm^2。预测甘肃省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65hm^2左右,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6hm^2左右,生态赤字加剧.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和修正生态足迹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生态学报》2001,21(9):1484-1493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地区1995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张掖地区人均生态字为0.34hm^2.  相似文献   

10.
大连市生态足迹与水足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承载力评估中。本文以大连市统计资料为依据,计算了大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用来分析大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情况;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大连市2001年的水足迹。结果表明:从1991-2004年,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人均生态足迹均在2.250hm^2·人^-1以上;2004年为3.965hm^2·人^-1,是1991年(2.250hm^2·人^-1)的1.76倍,2000-2004年大连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现象;2001年人均水足迹为748.270m^2·人^-1,低于北方人均水足迹水平,属于水资源短缺型城市。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涛  王云鹏  龚健周  王芳  冯艳芬 《生态学报》2015,35(14):4592-4603
生态足迹是测定人类活动的资源消费需求,判明自然资产是否被过度利用的有效工具。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简单分析基本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争论,重点解析了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在参数调整、项目计算、账户扩展等方面的演变和修正。介绍生态足迹研究的传统方法:综合法和组分法,评述了生命周期评价,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三维模型,净初级生产力,能值理论,时序分析等的方法改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对我国的生态足迹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理论方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生态足迹理论关于耕地一年只耕种一次的假设,对生态足迹方法中的耕地类足迹用复种指数进行调整,使计算得到的耕地类足迹是人们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不是复种面积.用改进的方法,对江苏省滨海县和阜宁县两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1995—2003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95—2003年,采用Wackernagel方法,滨海和阜宁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由1.79hm2、1.38hm2增加为2.22hm2、2.81hm2,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的比重分别由42.65%、45.73%下降为38.81%、38.85%;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滨海和阜宁的人均生态足迹则分别由1.43hm2、1.12hm2增加为1.88hm2、2.43hm2,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的比重分别由28.45%、32.94%下降为22.89%、29.42%.表明采用改进后的方法所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为土地面积,增强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可比性;使得生态足迹的大小及构成发生变化,更能准确表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建立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与城市化率呈显著相关;生态足迹随城市化的发展由1994年的每人1.59 hm2增至2003年的每人2.23 hm2,主要受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比例的影响;建筑用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的变化较显著,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例为主,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主要受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源于居民消费水平的驱动作用,吉林省生态赤字渐趋恶化,从1994年的每人0.319 hm2增至2003年的每人0.923 hm2;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盈亏的变化最显著;在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的驱动下,研究期间生态足迹强度从每万元4.14 hm2降至2.35 hm2,而且仍具有较大的降低空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吉林省可以消除生态赤字、实现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4.
惠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辉  管东生 《生态科学》2006,25(3):266-270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新方法。以惠州市2002年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惠州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33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25hm2。从出现生态赤字的角度来看,惠州市目前人地关系呈现紧张趋势,结合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生态承载力发展度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对惠州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表明: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惠州市在资源利用上效率较高,其发展潜力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西南岩溶区广西生态安全及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玉鸣  张燕 《生态学报》2007,27(1):242-249
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6.
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足迹是一种表达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其基本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综合、可比、结果表达生动等优点,但在预测性、结构性、用户适用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人们从不同方面对模型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推动了生态足迹研究由最初的单一时间尺度静态模型向多样化发展与演变.截止目前,主要生态足迹模型包括:时间序列足迹模型、投入产出法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足迹模型、土地干扰度足迹模型、生命周期法足迹模型(或组分法足迹模型).这些模型不同程度地改进了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承载力表达指标的性能,但生态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改进模型的东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水热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用净初级生产力对传统生态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水生态帐户仅考虑渔业功能的不足,增加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最后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1996—2003年间东营市生态足迹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间,传统模型计算的东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766 hm2增至2.64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889 hm2降至0.813 hm2;改进模型计算的东营市人均生态足迹则由2.819 hm2增至3.7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35 hm2降至1.865 hm2;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研究区生态压力较小.加大对水资源的利用可缓解区域的生态压力,改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研究区自然资源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宁夏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程度的有效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能有效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具有容易操作,相关分析精度高等特点。以宁夏为研究区域,在计算了宁夏2001—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各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特异点分析和预测分析,证明所得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研究结果为:2001—2010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由1.818103793 hm2上升至2.894958909 hm2,生态赤字由1.28352051 hm2上升至2.42316627 hm2,生态承载力由0.53458328 hm2下降至0.47179264 hm2;全区GDP、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一产业产值是影响宁夏生态足迹的显著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