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腐殖质厚度、林地卫生状况等因素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度、竹林结构、坡位、坡向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危害程度影响不明显。土壤腐殖质厚度和林地卫生状况的变化对浙江双栉蝙蝠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鸯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反频次比较法在福建邵武市11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 pubescens林样地上调查浙江双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该虫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通过正频次比较法分析, 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总计抽样的550株竹笋上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以样地为单位, 经过反频次比较法分析11块样地上浙江双栉蝠蛾的分布类型, 结果为: 样地1, 2, 4, 5和8属于奈曼分布, 样地7, 9, 10和11属于负二项分布, 样地3和6属于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判别分析法判别函数能够100%正确分组, 依据F值大小, 6个环境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土壤有机质(X5)、 林地卫生(X6)、 坡位(X3)、 坡向(X4)、 竹林结构(X2)、 立竹度(X1)。由此得出: 无论是以每株毛竹笋为单位, 还是以每个样地为研究对象或单位, 都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属于非均匀的聚集型分布。土壤腐殖质厚、 林地卫生差可使双栉蝠蛾幼虫密度增大, 立竹度、 竹林结构、 坡位和坡向单个指标对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密度的影响不明显, 但综合作用明显; 反频次比较法比聚集度指标评价更为详细科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报道了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对毛竹笋次生物质(主要是单宁、黄酮、总酚)的影响.研究表明,浙江双栉蝠蛾幼虫危害毛竹笋后,与健康笋比较,轻度受害和重度受害笋的单宁、总酚含量呈下降趋势,经多重比较表明,其差异极显著.受害后,毛竹笋黄酮含量总体下降,但重度受害的下降量比轻度受害的少;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说明毛竹笋受浙江双栉蝠蛾危害后,其单宁、黄酮、总酚的含量均显著下降,这可能是植物的应激防御反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浙江栉蝠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报道。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浙江栉蝠蛾危害竹子种类多,主要以刚竹属竹种为主。浙江栉蝠蛾在浙江省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羽化主要集中在13:30~18:30之间,羽化当天便可交尾产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可达290粒,成虫寿命雌虫平均4.2d,雄虫平均6.2d。卵经70d左右孵化,随即钻入土壤取食,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6.
中国栉蝠蛾属一新种(鳞翅目:蝙蝠蛾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采自浙江省安吉县刚竹林中的中国栉蝠蛾属Bipectilus一新种,定名为浙江栉蝠蛾Bipectilus zhejiangensis Wang, sp. nov.。该新种与中国栉蝠蛾属其它种的不同点在于:前翅Cu2脉不与A1脉相连接;外生殖器上的背兜向两侧分开,钩形突呈角质状。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化学指标、土壤深度的关系,在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三丰村选取春笋被浙江栉蝠蛾重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各2个样地进行调查,土壤由表及里依次分成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测定pH值、全N含量等7个指标,采用判别分析法分别对每一层及不同层次的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各层独立分析,第1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全N含量(X2)和速效K(X6);第2层中单个指标都不具有显著性,判别最有效的组合仍为全N含量 (X2)和速效K(X6);第3层单个指标中具有显著性的是有机质(X7),判别最有效的组合是速效K(X6)和有机质(X7)。 (2)依据第1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2层和第3层,第2层判别函数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3层,但第2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第3层判别函数不能够完全正确判别分组第1层和第2层,判别函数具有随土壤层递进而正确判别的递进性,而不具有逆土壤层进行正确判别的逆向性。 (3)对第1层与第2层的组合、第2层与第3层的组合的判别分析,发现单个指标的显著性有所变化,但判别组合的指标没有变化,再次说明了土壤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的影响特性。 (4)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结果相比较,判别分析不仅能反映单个指标在分组中的显著性,而且反映出指标组合的重要性,表明单个指标的显著性不能构成对分组区别的决定性。在层次递进分析过程中,可以清晰地表明各指标在各层以及层次组合中的作用,反映出了层与层间的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土壤的理化性状是由表及里地影响,与浙江双栉蝠蛾发生危害程度关系密切的是全N含量 (X2)和速效K(X6),即全N含量 (X2)的增加和速效K(X6)的减少会使危害程度加重,其次为全P含量(X3),全P含量的增加可使危害程度加重。判别分析法较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浙江双栉蝠蛾发生与土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贡嘎蝠蛾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仕江  曾纬 《四川动物》1992,11(3):11-12
本文报道了冬虫夏草寄主——贡嘎蝠蛾幼虫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含量及海藻糖含量,并与感虫草菌和人工饲养的贡嘎蝠蛾幼虫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鉴定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幼虫血细胞类型,统计各类血细胞所占比例并检测其细胞免疫能力。【方法】利用光学相差显微镜观察小金蝠蛾7龄幼虫血细胞,并根据鳞翅目昆虫血细胞特有形态对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进行鉴定;利用96孔板对小金蝠蛾各类血细胞进行计数并计算各类血细胞所占的比例;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以及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小金蝠蛾7龄幼虫,检验其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由粒细胞、浆细胞、珠血细胞和类绛色细胞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62.5%,26.6%,10.1%和0.8%,未发现典型的原血细胞。酿酒酵母刺激结果显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可以发生吞噬以及结节反应。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结果显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可以发生包囊反应。【结论】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组成及其形态与其他鳞翅目昆虫一致,其中粒细胞所占的比例最高。小金蝠蛾幼虫血细胞对酿酒酵母刺激敏感,可发生吞噬和结节反应,对Congo Red染色的DEAE-Sephadex A-25凝胶珠刺激敏感,可发生包囊反应。小金蝠蛾细胞免疫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0.
梁醒财 《动物学研究》1995,16(3):207-212
本文报道中支蝠蛾、叶日蝠蛾、美丽蝠蛾和里塘蝠蛾4个新种,这些新种分别采于云南和四川。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毛竹林下种植茶树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碳组分的影响,该研究以毛竹纯林、竹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这3种林分类型的表层(0~10 cm)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SOC)、碳组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指标。结果表明:(1)竹茶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相较于毛竹纯林显著降低,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22.54±2.09)t·hm-2、碳组分与毛竹纯林无显著差异(P>0.05)。竹茶混交林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为(20.13±1.83)g·kg-1,占总有机碳的92.66%。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比竹茶混交林和毛竹纯林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高41.15%和41.00%(P<0.05)。(2)3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范围为0.58~3.08 g·kg-1,土壤16S rRNA丰度范围为2.18×1010 ~5.65×1010copies·g-1,固碳基因cbbL丰度范围为0.37×108 1.10 ×108 copies·g-1,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范围为0.03~0.28; 3种林分类型之间微生物相关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3种林分类型SOC与土壤pH、砂粒含量和地上凋落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氮、C:N、总磷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4)就不同碳组分而言,颗粒有机碳(POC)和MOC均与土壤pH、砂粒含量和根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氮、C:N、总磷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表明,竹茶混交改造会造成原生毛竹纯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下降,但并未造成土壤碳储量下降; 而相较于常绿阔叶林,毛竹经营措施需要改进,以提升其碳汇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通过三峡库区8个植被类型370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和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海拔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规律为阔叶林>竹林>针叶林>灌丛>草丛,森林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丰富;速效磷平均含量表现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林,草丛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速效钾平均含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竹林、草丛、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差异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黄棕壤中有机质、全氮含量高,分别为6.83%、0.44%,紫色土中速效磷含量高,达到54.24mg/kg.(3)随海拔升高,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衡阳盆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衡阳盆地紫色页岩土壤 9种生境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共获得土壤动物35 85只 ,隶属于 4门 8纲 39目 ,其中线虫类、蜱螨类为优势类群 ,占总捕量的 5 0 2 4 % ;常见类群 1 2类 ,占总捕量的 4 4 0 1 %。从土壤动物水平分布上看 ,9种生境相似程度较大 ,其中尤以芦竹林和桃树林、阔叶林和桉树林、芦竹林和桉树林之间相似程度更突出。从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看 ,9种生境中只有桃树林、柑桔林垂直分布较为明显 ,而各种生境中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芦竹林、柑桔林、桉树林、菜地、阔叶林和桃树林 6种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呈基本一致的趋势 ,且各生境间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青脊竹蝗成虫喜于毛竹林缘杂草、杂竹较多、土壤疏松的阳坡地带交尾.然后选择附近杂草稀少的空地产卵,于土壤表面留下产卵孔.运用这一典型特征,能迅速找到卵块,缩短虫情调查时间.在实际调查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卵块的调查时间应选择在11月中下旬.平均每个产卵孔下方有卵30粒.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成林时间扩鞭繁殖毛竹林的碳、氮贮量变化特征,以撂荒地和14年生杉木林为对照,对不同成林时间扩鞭繁殖毛竹林的碳、氮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的碳、氮贮量均显著高于撂荒地;而14年生杉木林转化为毛竹林后,碳贮量短暂下降后快速上升,成林10年毛竹林的碳贮量达到最大,其后随着“林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成林时间超过10年的毛竹林的氮贮量显著高于14年生的杉木林,而成林5年毛竹林的氮贮量低于杉木林。几种类型林分系统的碳、氮贮量均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且乔木层碳、氮贮量比例越大,土壤层碳氮贮量比例越低。毛竹林凋落物碳、氮贮量高于撂荒地,低于杉木林;但毛竹林凋落物层碳氮贮量随着成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毛竹林较低的凋落物碳氮贮量可能会影响毛竹林的持续固碳能力。因此,平衡乔木层和土壤层的碳氮贮量是森林实现科学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手段,设定6个降雨强度(31.8~114.0 mm·h-1),通过测试径流量、泥沙量、径流中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研究了浙江省2种不同经营方式竹林(用材竹林和笋竹林)坡地(坡度20°)径流的载荷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用材竹林地的总径流量和径流系数均高于笋竹林地;笋竹林地的径流含沙量和总产沙量远大于用材竹林地;相同雨强下,笋竹林地降雨径流中的TN浓度为用材竹林地的5~6倍,笋竹林坡地径流中TN浓度随雨强增大而减小;用材竹林地降雨径流中TP浓度高于笋竹林地,笋竹林地泥沙中TP流失量是用材竹林地的数百倍;在TN和TP随径流泥沙的流失过程中,产流前期浓度起主要作用,后期径流量和产沙量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苏常熟虞山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得土壤动物样本 3916个,隶属于 5门 10纲,共26类群。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纲是优势类群,占个体总数的88.22%,它们构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主体。对针阔混交林、竹林和茶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数、多样性指数(H’)、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多群落比较多样性指数(DIG)排序均为针阔混交林>茶园>竹林。茶园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竹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不同群落的相似性(q)分析表明,3种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两两间的相似性指数q均大于0.5,都达到了中等相似水平。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向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毛竹扩张对杉木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以毛竹向杉木林扩张带(包括杉木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毛竹林)的凋落物(O层)和不同发生层土壤(A层、B层和BC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凋落物和土壤样品中的氨基糖含量来表征微生物残体碳累积效应,并进一步评价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SO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毛竹扩张使杉木林凋落物数量和碳含量显著降低,但是凋落物中真菌残体碳(MRC-f)、细菌残体碳(MRC-b)和微生物残体碳(MRC)含量均显著增加;毛竹扩张显著提高了杉木林SOC、MRC-f、MRC-b和MRC含量,而且在毛竹扩张初期(杉木林演替为杉木-毛竹混交林)MRC-f、MRC-b和MRC在SOC中的比例也显著增加,说明毛竹扩张增强杉木林土壤MRC累积效应的同时,也提高了微生物对有机碳的贡献。而毛竹扩张后期MRC-f、MRC-b和MRC占SOC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意味着毛竹扩张后期MRC和植物源残体碳对SOC含量的提升均有贡献,且两者贡献的相对比例保持不变。土壤MRC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逐渐下降,而MRC占SOC比值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说明深层土壤中...  相似文献   

19.
毛竹入侵对森林植物和土壤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与土壤稳定性和动态变化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在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毛竹入侵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诸多影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系统综述了毛竹入侵的机制,以及对植物生存能力、物种多样性、植被碳储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毛竹入侵管控手段、着重不同类型毛竹—森林临界面演替长期监测、明确毛竹入侵阶段划分、加强毛竹入侵生态后效研究等研究展望。有助于理解森林与毛竹入侵之间的相互作用、森林对毛竹入侵的响应和适应对策,对了解毛竹入侵机制,预测植物和土壤在毛竹入侵后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竹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会不断地向邻近的生态系统扩张。这一现象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关于毛竹扩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甚少。以安吉灵峰寺林场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在4条毛竹扩张样带上依次设置常绿阔叶林(BLF)、竹-阔混交林(MEF)和毛竹林(PEF)样地,测定不同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毛竹的扩张,土壤pH值显著上升,毛竹林土壤pH值分别比竹-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高0.37和0.32,而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除丛枝菌根真菌外,其他主要微生物类群都有下降的趋势,且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降低。毛竹扩张对土壤碳输入及养分的改变是影响地下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及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