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可以作为基于载体应用于基于转染。但由于DNA转染效率较低,现在对于聚左旋赖氨酸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对于其修饰上。本实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已合成的PLLz和mPEG-PLLz进行脱保护,得到了重复单元为80、100、120的PLL,mPEG-PLL,对得到的材料进行了细胞毒性,荧光素梅转染定性以及定量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同重复单元的mPEG-PLL的转染效率要高于PLL。  相似文献   

2.
多聚赖氨酸改性壳聚糖对神经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几种与壳聚糖相关的材料对神经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方法以在材料上培养神经细胞为主。选用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瘤细胞9L。另外 ,本实验还使用ELISA法测量细胞外基质粘附分子在材料上的吸附量 ,并测量各材料的接触角以研究细胞在材料上的吸附和铺展。结果发现壳聚糖对神经细胞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而壳聚糖表面涂敷多聚赖氨酸和壳聚糖与多聚赖氨酸混合材料是比壳聚糖更好的促神经细胞生长的生物材料 ,都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神经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用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凯  段巍  孙立新  周东坡 《微生物学报》2009,49(8):1075-1080
摘要:【目的】以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1为研究对象,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并探索赖氨酸产生菌基因组重排育种的基本规律。【方法】利用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赖氨酸高产菌株。【结果】通过四轮基因组重排成功选育出了5株遗传稳定的高产赖氨酸菌株,其中1株重排菌株赖氨酸产量达到16.95 g/dL,比原始菌株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 1赖氨酸产量提高了37.14%,比亲本菌株赖氨酸产量提高了17.46%~31.19%。【结论】首次采用基因组重排技术改良赖氨酸产生菌,成功选育出了5株产量较稳定的高产赖氨酸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取10只Wistar大鼠的睾丸和附睾,睾丸石蜡切片,附睾精子涂片后用苯胺蓝染色显示赖氨酸含量。结果是睾丸生精小管中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染色较深即赖氨酸含量较高,精子细胞和精子染色渐淡即赖氨酸含量降低,而附睾精子显示,在附睾头部的精子染色较深,附睾尾部的精子几乎不着色,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附睾精子,计算出头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在1左右,尾部的精子赖氨酸含量接近于零。本实验还检测了10例正常人及10例不育者精子的赖氨酸,结果为正常人精子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不育者精子赖氨酸含量高且畸形率也高。提示精子赖氨酸含量高是核蛋白转型异常的征象,可能是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稳健性设计优化L-赖氨酸发酵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发酵系统中各可控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从而减少各种干扰的影响,以获得稳健的赖氨酸产量。方法:利用田口法的内外表与Box性能规则优化赖氨酸发酵条件。结果:通过实验得知,转速、硫酸铵和葡萄糖浓度对发酵影响较大;结果稳定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葡萄糖浓度为80g/L、硫酸铵浓度为42g/L、转速为225r/min、初始pH值为6.7、接种量为8%。经实验验证,最优化发酵条件是低灵敏度的,最优目标值比较稳健。在10L自动发酵罐上培养65h,L-赖氨酸盐酸盐的产量为165.68g/L,比优化前提高了12.4%。结论:基于稳健性设计所得的最优发酵条件参数,可使目的产物产量稳定,便于生产操作。  相似文献   

6.
刘复军 《生物技术》1993,3(5):25-29,F003
从乳糖发酵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2645菌株出发选育L-赖氨酸产生菌,经分离复壮后,用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由添加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和L-苏氨酸的药物平板定向筛选,最后获得了一株L—赖氨酸高产菌E_(16-2)(AHV~(hr)SAM~gAEC~(hr))。进而通过正交试验、工艺条件试验最终获得了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并考查了在此条件下的L-赖氨酸发酵过程,结果表明该菌具有生长、耗糖、产酸速度快、发酵周期短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7.
D-赖氨酸盐酸盐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一种由L-赖氨酸盐酸盐制D-赖氨酸盐酸盐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云兰  朱才 《生物技术》1993,3(4):38-41
本文介绍了改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含量的方法。将其试验结果与835型氨基酸分析仪结果相对照,经T检验差异不显著,相关性结果达0.99。两种仪器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改用721分光仪测定大豆赖氨酸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赖氨酸是人体和哺乳动物的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补充。赖氨酸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应用广泛。本文综述赖氨酸的生理功能、应用与生产、赖氨酸在细菌中的生物合成与调控、高产赖氨酸生产菌株的育种方法及应用。目前高产L-赖氨酸的菌株选育技术主要包括诱变技术、基因重组和基因敲除技术等。改良现有菌种和发掘、筛选新的菌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大量生产L-赖氨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要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效运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L -赖氨酸·L -谷氨酸盐制备过程中脱盐、复合、结晶等工艺对产品的收率和质量的影响。研究了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 ,为此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6(histone 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6,KMT6)对人肝癌细胞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涉技术合成靶向KMT6的小干扰RNA(KMT6 siRNA)片段,瞬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系Huh-7。随后,分别采用细胞黏附实验、细胞侵袭实验以及划痕迁移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迁移等肿瘤细胞转移能力。运用Oncomine数据库和cBioportal肝癌数据库分析KMT6的表达情况及对肝癌预后的影响。结果:靶向KMT6的小干扰RNA(KMT6 siRNA)片段瞬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系Huh-7后,KMT6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且黏附率、侵袭率和划痕修复率均显著降低(P<0.05)。Oncomine肝癌数据库分析表明肝癌组织KMT6的表达增加,cBioportal肝癌数据库分析表明KMT6基因改变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结论:KMT6分子可促进肝癌细胞黏附、侵袭和迁移,其基因改变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KMT6分子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斑点叉尾鲖(Ictalurus punctatus)对不同形式赖氨酸的利用效果, 设置了鱼粉含量5%、豆粕含量15%的正对照饲料, 及鱼粉含量2.5%、豆粕含量0的负对照饲料, 在负对照饲料基础上, 分别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晶体赖氨酸硫酸盐以及微囊赖氨酸盐酸盐, 使其赖氨酸含量达到与正对照饲料一致的水平, 共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 饲养平均体重为(54.40.1) g的斑点叉尾鲖60d, 考察不同形式赖氨酸对斑点叉尾鲖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和蛋白质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负对照组相比, 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和晶体赖氨酸硫酸盐对斑点叉尾鲖的生长性能影响不显著(P0.05), 而添加微囊赖氨酸盐酸盐提高斑点叉尾鲖增重率20.7% (P0.05), 降低饲料系数16.0% (P0.05), 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正对照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与负对照组相比, 在饲料中添加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晶体赖氨酸硫酸盐以及微囊赖氨酸盐酸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但显著提高了胃蛋白酶活性(P0.05)。此外, 添加微囊赖氨酸盐酸盐还显著提高了肝胰脏蛋白酶活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 在低赖氨酸实用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盐酸盐或赖氨酸硫酸盐对斑点叉尾鲖的生长性能改善作用不显著(P0.05), 而补充微囊赖氨酸盐酸盐则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鲖增重率, 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蜂房哈夫尼菌产L-赖氨酸脱羧酶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响应面优化的方法.首先单因素实验得到最适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2%,酵母膏2%,MsSO40.03%,KH2PO40.01%,NaCl 0.3%,L-赖氨酸0.5%,维生素B6 0.1%,玉米浆4%,酶活达到180.85U/mL.在此基础上,用PB试验筛选出对酶活影响显著的3个因素(葡萄糖、酵母膏、玉米浆),再通过Box-behnken实验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得到产酶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84%,酵母膏2.20%,玉米浆3.66%,MgSO40.03%,K2HPO4 0.01%,NaCl 0.3%,L-赖氨酸0.5%,维生素B60.1%.结论:响应面优化的方法使酶活达到203.14U/mL,比优化前的比酶活(7.03U/ML)提高28.9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提高了1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瑞替普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有效性。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新西兰白兔,以白兔右眼作为实验眼,左眼作为对照眼。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三组实验眼分别联合应用1万U瑞替普酶+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2万U瑞替普酶+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3万U瑞替普酶+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对照眼均注射平衡盐溶液。应用视网膜电图、扫描电镜及光镜观察、比较各组诱导PVD的效果。结果:三组实验眼均形成不同程度PVD。A组实验眼注药前与注药后24 h、注药后2周的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实验眼注药后24 h的a波振幅、b波振幅均有轻度下降,2周后均恢复正常,注药前后的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实验眼注药后24 h的a波振幅、b波振幅均明显低于注药前和对照眼,注药后2周的b波振幅均明显低于注药前和对照眼(P0.05)。光学组织切片观察显示:A组实验眼及所有对照眼、B组实验眼、C组实验眼的视网膜组织细胞形态正常,结构清晰,但B组神经节内核层、细胞层细胞略有减少,C组神经节内核层及细胞层细胞明显减少。结论:玻璃体腔内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和瑞替普酶能有效诱导PVD,1万U瑞替普酶+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可诱导实现完全性PVD,不会对视功能、视网膜结构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6.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利用及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添加晶体氨基酸的半精制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幼鱼,通过69d的生长实验来确定其赖氨酸需要量。饲料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饲料中的总赖氨酸含量分别为1.82%、2.32%、2.82%、3.32%3、.82%、4.32%和4.82%7个水平。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种饲料随机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能够利用饲料中的晶体赖氨酸、蛋氨酸。在投喂后3h,其血浆中的游离赖氨酸、蛋氨酸含量最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32%时,异育银鲫的终末尾均重、特定生长率和鱼空壳占体重的百分比最高,肝体指数最低。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82%时,异育银鲫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PP>0.05)。血红蛋白含量以赖氨酸含量为2.82%的饲料组最高,4.82%组最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升高,异育银鲫红细胞数下降,血清脲氮含量升高,且血清脲氮含量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折线法,由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同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相关性得出其赖氨酸需要量为3.27%,占饲料蛋白的8.52%。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固定化赖氨酸氧化酶和生物传感器,建立了麦芽汁中赖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了该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最适pH值范围、稳定性及专一性。以大生产麦芽汁为样品,与其它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生物传感器法测定赖氨酸含量操作简单而准确,加标回收率为97.41%~103.23%,RSD为2.23%;线性范围为2~100 mg/100 mL,检出限为2 mg/100 mL;稳定性及专一性强,不受其他氨基酸的干扰,能够用于氨基酸种类复杂的麦汁赖氨酸的检测。本方法与氨基酸分析仪、DBL、HPLC等方法相比较,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氨基酸化合物与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锌复合材料空气净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室内空气中对有机物或微生物净化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净化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菌等微生物的灭杀效率都可达95%以上,在24 h自然光照条件下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净化率达到95%,对总有机挥发物(TVOC)净化效率达90%。此外,将复合净化剂添加到水性涂料中,添加量为0.8%,使涂料对室内空气甲醛净化效果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 L盐酸赖氨酸糖浆含L-盐酸赖氨酸为6.2%(g/ml),相当L-赖氨酸为5%(g/ml)。并含有适量的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还有大量的蔗糖等;这些赋形剂对赖氨酸的测定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一定浓度的L-盐酸赖氨酸,在pH7.0磷酸盐缓冲液中与茚三酮乙醇溶液,加热反应后,用比色法,在56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赋形剂不干扰,回收率好,方法简便,结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20.
刘涛  周芳  叶鼎 《水生生物学报》2023,47(4):624-627
分子量15万—30万的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 PLL)常被用于盖玻片的包被,以促进培养细胞贴壁或切片组织黏附。然而,用市场上劣质的PLL将使组织或细胞不能牢固黏附在包被玻片上,进而导致实验失败。因而,建立实用直观的PLL质量检测方法,对于PLL包被玻片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世界上未见相关方法报道。因此,作者本着实用原则建立了一种实验室可视化检测盖玻片表面PLL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添加到PLL的侧链氨基(-NH2)上,再利用荧光成像检测附着在玻片表面的FITC-PLL,同时荧光照片也可以通过Fiji软件进行分析,获得定量的检测结果。利用此方法,研究发现利用不同浓度的PLL包被盖玻片后, PLL偶联的FITC荧光强度和PLL浓度成正相关。通过检测市面上的两种商品化PLL,与对照相比,两种商品化PLL附着密度极低,推断利用这两种不合格的PLL包被玻片,将导致切片样本从玻片上脱落。此方法适用于实验室自制或商品化PLL黏附盖玻片质量的可视化检测,也为附着在玻璃或塑料表面的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