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听觉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定位猎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蜘蛛的听觉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在实验室内比较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对有果蝇振翅声源端和无声源端的反应。结果表明:近距离内,拟环纹豹蛛对有声源端选择指数显著高于无声源端,但距离增大至15 cm后,拟环纹豹蛛选择指数无显著差异;拟环纹豹蛛停留时间也呈类似变化,距离12 cm内,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较长,多于总观察时间的1/2,且拟环纹豹蛛在有声源端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无声源端,距离增加后,拟环纹豹蛛对声音敏感程度下降,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总之,离声源距离越近,拟环纹豹蛛对声音的敏感性越高,随着距离增加,敏感性逐渐降低,声源间距与拟环纹豹蛛成功定位猎物有明显负相关性,拟环纹豹蛛在一定距离下可以依靠听觉定位猎物;另外,拟环纹豹蛛性别对听觉感受器的敏感度有一定影响,雌性拟环纹豹蛛对果蝇振翅声音更为敏感,选择指数更高。  相似文献   

2.
荆奇  周琼  欧丹霞  谭灿 《昆虫知识》2014,(4):1040-1045
【目的】蜘蛛的感觉在发现猎物和捕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Fox)的不同感觉对其捕食和趋向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影响漏斗蛛捕猎的主要感觉因素及其机制。【方法】视觉屏蔽法、"Y"型嗅觉仪法、去除蛛网法等方法。【结果】视觉和嗅觉对机敏异漏斗蛛的捕食量和趋向行为无显著影响,但蛛网的存在对其捕食量影响明显:视觉屏蔽与未屏蔽的机敏异漏斗蛛24 h捕食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量分别为25.20头/管和26.00头/管,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嗅觉测试发现,在不同的气流条件下,机敏异漏斗蛛停留、选择有猎物管臂和对照管臂的数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另外,该蛛在无蛛网情况下也可捕食,但捕食量极低,与已结网蛛之间的捕食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蛛网的修复,两者之间捕食量差距逐渐减小,至24 h时,两者捕食量相近。【结论】机敏异漏斗蛛主要通过机械感觉线索感受蛛网振动、听觉以及猎物的直接碰触发现和捕获猎物,视觉和嗅觉对其捕食行为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狼蛛的化学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蜘蛛的化学感受器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为捕食者、以果蝇为猎物,将蜘蛛饲养在室温23℃±1℃下,使其适应于当前的生长环境。以果蝇成虫饲养狼蛛,使其熟悉猎物气味。实验前,停止供给猎物,使狼蛛处于饥饿状态。一个星期后进行实验,采用Y型嗅觉仪法在黑暗条件下研究了狼蛛对猎物体液气味和体表气味的灵敏度反应。结果表明在实验距离内,狼蛛均能够正确选择有果蝇体液气味端,选择指数显著高于无果蝇体液气味端(P0.05),停留时间显著高于无果蝇体液气味端(P0.05),但当狼蛛与有果蝇体液气味端距离增大后,狼蛛对气味敏感程度下降,当狼蛛与气味源距离达到11 cm后,虽然狼蛛仍然能够正确选择有果蝇体液气味端,但选择指数显著下降(P0.05),回归分析显示,狼蛛对有果蝇体液气味端选择指数与狼蛛和气味源间距离呈高度负相关。同时,研究结果发现狼蛛对果蝇体液气味比果蝇体表气味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4.
应用单克隆抗体评价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褐飞虱的单克隆抗体 4 B8研究了 1999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农场汕优 6 3单季晚稻田中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采用盘拍法的调查结果表明 ,褐飞虱、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高峰期均在水稻生长后期 (9月中旬 ) ,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12 6头 /丛和 1.83头 /丛。对每次捕获的每头拟环纹豹蛛样品的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反应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及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占有量显著相关。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在此密度条件下 ,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最大捕食率仅为 2 .2 8%。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平均捕食量、总捕食量和捕食率与田间褐飞虱的生物量显著相关。总捕食量、捕食率与拟环纹豹蛛种群密度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用ELISA方法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包括19种捕食性天敌、4种主要水稻害虫及1种中性昆虫之间的食物关系。在检测的19种捕食者中,有15种捕食了白背飞虱,11种捕食了褐飞虱。其中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八斑鞘蛛、粽管巢蛛、四斑锯螯蛛和拟环纹豹蛛对两种稻飞虱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有7种捕食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其中粽管巢蛛、褶管巢蛛、拟环纹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和印度细颈步甲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拟环纹豹蛛、浙江豹蛛和拟水狼蛛对稻蝗若虫有较高的阳性率。13种捕食者捕食了摇蚊,摇蚊作为替代或补充猎物,对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重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检测的基础上,构建了被检测节肢动物猎物与捕食者间的食物关系图。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视觉距离与环境颜色选择情况,通过采用死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和拟环纹豹蛛为试验材料,自制试验设备,分别测定了拟环纹豹蛛的视觉距离(3 cm、4 cm、5 cm、6 cm、7 cm)和其对红、橙、黄、绿颜色的选择。第一组试验中,在拟环纹豹蛛饥饿的情况下,观察记录其对不同距离下果蝇的选择停留时间,以此来确定它们的视觉距离。第二组试验中,观察记录拟环纹豹蛛对不同颜色的选择停留时间,以此来确定它们的环境颜色选择情况。第一组试验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在视觉上可以感知距离,它们的视觉对于3cm,4cm,5cm,6cm这4个距离的果蝇都具有敏感性。拟环纹豹蛛对距离3 cm和距离4 cm的果蝇的视觉敏感性相近且最好,对距离5 cm和距离6 cm的果蝇仍具有视觉敏感性,且敏感性相近,但对距离5cm比距离4cm的果蝇的偏爱选择指数明显下降(P<0.05),说明敏感性显著下降,对距离7 cm以上果蝇的视觉感知几乎不存在。通过拟环纹豹蛛选择停留在有果蝇处的标准曲线y=-9.6770x 118.74,R2=0.8378和选择停留在无果蝇处的标准曲线y=9.6750x-18.729,R2=0.8377,可知随着果蝇距离的增加,拟环纹豹蛛视觉的感知性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说明果蝇的距离与拟环纹豹蛛视觉的敏感性呈负相关的关系。第二组拟环纹豹蛛对颜色选择的试验中,通过计算出拟环纹豹蛛对4种颜色的偏爱选择指数,即红色为35.40%±1.60%,绿色36.03%±1.60%,黄色18.01%±1.60%,橙色10.56%±1.60%,得出拟环纹豹蛛对黄色和橙色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对红色和绿色的敏感性(P<0.05),它们对红色和绿色最敏感,说明拟环纹豹蛛对不同波长的光色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作为示踪物质,通过检测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血液内的荧光素浓度,研究了两种生物源杀虫剂和两种化学源杀虫剂对拟环纹豹蛛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虫剂处理后拟环纹豹蛛血液中的荧光素浓度远高于对照组,各个处理组拟环纹豹蛛血液样本中的荧光素浓度均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可见4种杀虫剂均将对拟环纹豹蛛肠黏膜的屏障功能造成损伤,导致大分子物质易于通过;其中1.5%除虫菊素水乳剂三保奇花和Bt制剂强杀处理后拟环纹豹蛛中肠黏膜的通透性高于仿烟碱类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处理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与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处理组差异不显著.拟环纹豹蛛的肠黏膜组织亦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接受单次杀虫剂处理后,存活的拟环纹豹蛛其肠黏膜的屏障功能约在6~10d内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8.
狼蛛科雄蛛附肢上多样化的饰装往往与求偶行为相偶联,这些特殊的饰装通常被认为是雌性选择的结果。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属狼蛛科豹蛛属,雄蛛触肢胫节密被白毛,跗舟密被黑毛,具有典型的性二型现象;同时,只有成熟的雄蛛才展现触肢黑白相间的毛饰物。推测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这种黑白相间的毛饰物可能在物种识别中具重要作用。在室内我们拟通过涂抹操作对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黑白相间毛饰物的功能进行分析。实验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A组,雄蛛不做任何处理)、雄蛛触肢白色胫节全部涂成黑色(B组)、雄蛛触肢黑色跗舟全部涂成白色(C组)和雄蛛触肢的黑色跗舟被涂成黑色(D组),然后采用雌雄配对进行求偶交配行为测定。实验结果表明,B组雄蛛的交配成功率显著低于A、C和D组的雄蛛,而后3组雄蛛的交配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相反,B组雄蛛被雌蛛相食百分率显著高于其它3组。可见拟环纹豹蛛雄蛛触肢上黑白相间毛饰物,尤其是其胫节上的白色饰物在雌蛛种间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转基因水稻表达的Bt蛋白沿捕食性食物链的传递及其对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生物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28±0.5 ℃,R.H=80%,L∶D=12h∶12h)以田间优势自然天敌拟环纹豹蛛为对象,以取食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简称Bt水稻)叶片24 h的稻纵卷叶螟幼虫为猎物饲养拟环纹豹蛛,并测定了...  相似文献   

10.
室内研究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小于拟环纹豹蛛,两种狼蛛种内种间均存在干扰作用,且主要表现为残杀作用,狼蛛密度越高,干扰作用越大;拟环纹豹蛛对拟水狼蛛的残杀作用大于对其身的残杀作用,拟水狼蛛只存在自相残杀作用,对拟环纹豹蛛无残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冬水田休耕季节长达6-8个月温度变化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通过觅食策略维持其种群发生的影响,在室内测定了两种代表性温度下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成虫、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成蛛、亚成蛛对天台刺齿虫兆Homidia tiantaiensis和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以及捕食偏好性;测定了这些捕食者在这两种温度诱导下的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和结冰点(Freezing point,FP)。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捕食性天敌的捕食功能反应、对猎物的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在22℃和12℃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和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由捕食功能反应可知,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量均高于12℃下的捕食量,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刺齿虫兆的捕食量要显著高于对叶蝉的捕食量。22℃下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均相应地高于12℃下的值,而22℃下它们对两种猎物的处理时间则相应地小于12℃下的处理时间。在同一猎物相同温度下,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瞬时攻击率、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均相应地高于狼蛛和豹蛛成蛛的值,它们的处理时间则明显小于其成蛛的处理时间。隐翅甲的最大捕食量和a/Th值在12℃叶蝉试验中均最大,而其处理时间则最小;其它条件下的隐翅甲参数值通常介于狼蛛和豹蛛成蛛、亚成蛛各参数值之间。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温度变化对捕食者搜寻效应的影响程度与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有关;22℃下的搜寻效应值均高于12℃下的搜寻效应值。捕食者对两种猎物的捕食作用均随自身密度升高而下降,22℃下对两种猎物和12℃下对刺齿虫兆的搜寻常数和干扰系数值均以狼蛛和豹蛛亚成蛛的为最高,而12℃下对叶蝉的这2个值以豹蛛亚成蛛和隐翅甲的为最高。两种温度下捕食者对这两种猎物存在选择偏好性,更嗜食刺齿虫兆,但温度变化没有对捕食者的这种猎物偏好性产生影响。在这两种温度快速冷驯化下这些捕食者间的SCP和FP均差异显著,通常温度降低能诱导亚成蛛的SCP和FP下降,而成蛛的升高,隐翅甲的变化很小或下降,说明不同捕食者适应温度降低的耐冷特性与其捕食作用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研究》2017,(5):412-416
利用农田天敌与害虫的捕食关系进行生态防治的控虫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蜘蛛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捕食性天敌,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蜘蛛的捕食效率。通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从光照强度、光照颜色、环境温度3个宏观角度对影响拟环纹豹蛛捕食效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拟环纹豹蛛捕食在环境因素组合为光照强度15 lx、环境颜色绿色、环境温度27℃时,捕食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弹尾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捕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了针对弹尾虫的单克隆抗体2F10。该抗体的效价为1.024×108,只与灰橄榄长角跳虫、球角跳虫和钩圆跳虫等弹尾虫发生强烈反应而不与稻田常见的其它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建立了2F10、HRP-2F10和蜘蛛样品分别稀释4000倍(34.193ng/L)、1500倍(2.4624ng/L)和50倍(50ml/individual)的抗体夹心ELISA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稻田常见蜘蛛对弹尾虫的捕食作用。其检测灵敏度为1/2头灰橄榄长角跳虫(4.49μg),拟环纹豹蛛捕食1头灰橄榄长角跳虫成虫后,在25℃下猎物的可测定时间为4.5h。应用该检测系统研究了不同稻区常见蜘蛛对2F10的阳性反应率。其中狡蛛、拟环纹豹蛛、纵条蝇狮和纵条蝇虎的阳性反应率显著高于食虫瘤胸蛛、八斑球腹蛛和锥腹肖蛸。  相似文献   

14.
用Cry1Ab蛋白处理的果蝇喂养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在第1d、3d、5d、7d、9d、11d用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拟环纹豹蛛体内Cry1Ab蛋白含量,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拟环纹豹蛛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探讨拟环纹豹蛛体内Cry1Ab蛋白的富集作用与其体内3种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第1d至第7 d 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体内均具富集作用(p<0 05),到第7d的时候达到最高值,达极显著差异(p<0.01),然后逐渐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SOD酶活性总体趋势是降低的,在第7d达到最低;用Cry1Ab蛋白处理拟环纹豹蛛后其体内的AChE和GSH-Px酶活性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均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证明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体内具有富集效应,并且其体内Cry1Ab蛋白对其体内GSH-Px、AChE具有一定诱导作用,对SOD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集中  陈常铭 《生态学报》1987,7(3):228-237
本文研究了拟环纹狼蛛雌成蛛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选择捕食作用。在不同猎物类型共存和不同总猎物密度下,测定了捕食者对猎物的喜好性和转换行为,分析了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形式,喜好性和转换行为与共存猎物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在多种猎物类型共存时,雌成蛛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室内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捕食作用方程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用Cry1Ab蛋白处理的果蝇喂养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在第1d、3d、5d、7d、9d、11d用酶联免疫(ELISA)检测技术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拟环纹豹蛛体内Cry1Ab蛋白含量,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拟环纹豹蛛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探讨拟环纹豹蛛体内Cw1Ab蛋白的富集作用与其体内3种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第ld至第7dC~IAb蛋F1在拟环纹豹蛛体内均具富集作用(P〈0.05),到第7d的时候达到最高值,达极显著差异(p〈0.01),然后逐渐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SOD酶活性总体趋势是降低的,在第7d达到最低;用Cry1Ab蛋白处理拟环纹豹蛛后其体内的AChE和GSH—Px酶活性随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均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征明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体内具有富集效应,并且其体内Cry1Ab蛋白对其体内GSH—Px、AChE具铂一定诱导作用,对SOD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智  宋大祥  朱明生 《昆虫学报》2006,49(2):295-301
在室内研究了低剂量农药作用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且在最适的低剂量农药(V∶V为2∶5 000甲胺磷,12∶5 000杀虫双和1∶20烯丙菊酯)刺激下,蜘蛛捕食褐飞虱的数量是最多的,蜘蛛用于对1头褐飞虱进行制服和取食等活动所需的时间(处理猎物时间,Th)短,仅分别为未经农药处理的蜘蛛所需时间的0.45、0.32和0.35倍;而施用较高剂量8∶5 000的甲胺磷、28∶5 000的杀虫双和6∶20的烯丙菊酯的蜘蛛,处理猎物时间长得多,依次是经最适低剂量3种农药作用的蜘蛛所用时间的9.70、13.60和13.62倍。拟环纹豹蛛在稻株上的搜寻行为属非随机搜索型,在相同的低剂量农药作用下,蜘蛛的搜寻效应随飞虱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在相同的猎物密度下,蜘蛛的搜寻效应与使用的农药浓度有密切的关系,在上述最适低剂量农药作用下,豹蛛对猎物的寻找效应最佳,其在稻株上的总滞留时间依次是未施药情形的1.56、1.49、1.48倍,总搜寻距离依次是未施药情形的1.36、1.42、1.39倍。据此,进一步证实了低剂量农药增强了稻田蜘蛛的控虫效能和对害虫的相对活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健康和机械损伤的薄荷Mentha spicata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成虫嗅觉反应的影响,为筛选小菜蛾植物源驱避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触角电位(EAG)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小菜蛾雌、雄成虫对健康和机械损伤薄荷的触角电位和嗅觉行为反应,通过田间试验测定雌蛾产卵选择的忌避反应。【结果】健康薄荷和机械损伤薄荷均能引起小菜蛾雌、雄成虫触角电位反应,但损伤薄荷引起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显著高于健康薄荷(P0.05);室内行为选择试验结果显示,损伤薄荷对小菜蛾雄性成虫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驱避指数为53.33%,对雌性成虫有极显著驱避作用(P0.01),驱避指数达到80%;田间产卵选择试验发现,损伤薄荷对小菜蛾雌成虫产卵有极显著驱避作用(P0.01),产卵忌避指数达到71.32%。但是健康薄荷对小菜蛾雌、雄成虫的行为选择和雌性成虫的产卵选择均无显著驱避作用(P0.05)。【结论】机械损伤薄荷对小菜蛾成虫有较强的驱避效果,可以对其进行驱避活性挥发物质的筛选或作为驱避源来防治小菜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机制,应用AFLP技术对6个拟环纹豹蛛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 038个AFLP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6.622%,全部个体显示了各自独特的AFLP图谱。AFL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拟环纹豹蛛无论在物种水平(P=86.62%,H=0.2622,I=0.3101),还是在种群水平(P=73.0%,H=0.2155,I=0.2554)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湖南长沙雷锋镇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大,云南高黎贡山福贡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小,华南北部(湖南、湖北、江西)地区拟环纹豹蛛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南南部(云南、海南)种群。据种群变异来源分析,有35.77%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64.23%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m=0.898),不同地理种群显示出一定的遗传分化。分析认为海拔是影响拟环纹豹蛛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这为进一步明确我国稻田狼蛛优势种群在农药胁迫下的遗传适应性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拟环纹豹蛛的生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智 《昆虫学报》2007,50(9):927-932
运用田间观察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拟环纹豹蛛在湘西北1年发生2~3代,第3代不完整,以第2代历期最短,第3代(越冬代)历期最长;以成蛛、亚成蛛或幼蛛越冬,其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4月下旬即由田埂向稻田内迁移,在水稻生育期有3次数量高峰; 属游猎型蜘蛛,可步行在水稻、水面、陆地等处捕食飞虱、叶蝉等多种目标害虫; 受惊时潜入水中或潜伏。雌雄蛛均可多次交配,雌蛛一生最多可产卵5次,实验种群卵囊含卵量76~337粒,平均156粒。孵化的幼蛛,先群集在雌蛛背面,3~5天后开始扩散,6~7天扩散到高峰。幼蛛期47~158天;成蛛期121~236天,雌蛛较雄蛛长21~62天。性比除第2代外的各代均为雄性多于雌性。本文详细记述了拟环纹豹蛛的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与护卵习性,孵化与携幼行为,幼蛛生长、蜕皮、各龄期形态特征及耐饥、耐旱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